登陆注册
8050400000055

第55章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3)

道宣以心法,即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为戒体。他说:身口意“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故知戒“以心为体”,他认为。受戒时熏习而成的留在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即为戒体。道宣依《四分律》,把诸戒分为止持与作持二门。止持为“诸恶莫作”,即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作持为“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安居、悔过及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四分律》本是一部小乘戒律书,但道宣认为,《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他还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这样,《四分律》不仅成为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而且成为中国佛教戒律的基本依据,是佛教诸部戒律中最有影响的一部。道宣《四分律》“以小会大”,以小乘戒律会通大乘义理,从戒律方面体现了中国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契合,适应了佛教戒律中国化的需要。

二、天台戒律观

如果说道宣律宗以《四分律》会通大乘,还是以戒律为主体的话,那么天台戒律观则是以性摄戒,突出了般若中观智慧对戒律的主导作用。天台宗在对待“所持”的戒法上,没有在大小乘戒法之外另立一套戒法。智认为,三归、五戒、二百五十具足戒对于大小三乘、别圆二教是相同的,但从持戒的主体而言,修持程度不同,持戒的状况就会表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可划分为不缺、不破、不穿、不染、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十戒。十戒中的前四戒,由凡夫入定皆能奉持;中二戒,由凡入圣方能持;智所赞、自在戒,六度菩萨所持;随定、具足戒,唯大根性菩萨能持。在《法华玄义》中,智又将戒分为事戒与理戒两种,事戒是指对具体的大小乘戒法的受持,理戒则是指对离相之实理的证悟。相对而言,智更突出对理的证悟,在戒律观上体现了以般若中观统摄戒法的观念。在对戒体的认识上,天台宗继承了《梵网经》大乘菩萨戒的“佛性戒”观念,持心为戒体说。天台宗所理解的心与道宣所说的心识不同,是指本体意义上的实相之心,从戒律观上说,即是指一切众生先天本具的止恶为善的趋势和力量。也就是说,戒体不是通过受戒熏习所得,而是自心本具,而受戒不过是借助外缘使先天本具的戒体发露出来而已。受戒之后必须在事缘中行持,戒行包括止持和作持两方面。在天台宗看来,无论是止持还是作持都离不开观心实践,即“观心持戒”,持戒是与其止观实践相关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止观就是戒,戒就是止观。天台宗的戒律思想还与定慧及六度圆融互摄,认为定慧及六度中无不渗透着戒的精神。天台宗在戒律观上以性摄戒、以心持戒的观念代表了中国佛教伦理的主要倾向,华严宗、禅宗所持的也基本是相类似的观念。中国佛学在戒律观上的这一倾向,体现了般若中观学说对中国佛学的巨大影响。

三、禅宗无相戒与百丈清规

《坛经》的无相戒思想就是《梵网经》中所说的“佛性戒”。无相戒在《佛说罗摩伽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等佛典中都有提到。所谓无相戒实际上也就是以无相的实相为戒,即以性相皆空、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戒。主体以性相皆空的智慧面对一切法即是持戒。惠能依据《梵网经》中的佛性戒思想和大乘中观学的般若智慧创制了融“四弘誓愿”、“忏悔”、“三皈依”为一体的无相戒法。所谓“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惠能将无相戒与“四弘誓愿”联系起来,要求受戒者以自觉的道德意志去实现自利利他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大乘佛教伦理的慈悲度世的精神。所谓“无相忏悔”即是要求受戒者“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却从前谄枉心,永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疾染,除却从前嫉妒心,自性若除即是忏”。无相忏悔也即自性忏,是通过般若智慧观悟妄想本空,罪福无主,不可执着而舍罪。它不是有相忏悔之外的另一种忏悔,而是从自心自性着眼,对妄心的忏悔。关于“三皈依”,惠能改变了以往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而代之以自心皈依觉、正、净。不管是自性忏还是三皈依,强调的都是自心自性的念念自觉、自律。因此,惠能所说的无相戒,即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性戒、持心戒,是惠能禅宗对大乘菩萨戒法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惠能还将心性的明净与现实生活中德行的平正结合起来,把世俗伦理的道德规范融摄到戒法中,以佛教心性的自觉、自律融摄道德伦理的自觉、自律,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融摄传统儒家伦理的特征。

《百丈清规》是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创制,现存《敕修百丈清规》则是元代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重修而成。《百丈清规》的创制,是百丈禅师根据中土禅门生产生活的实际,对印度佛教“律制”的革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僧团伦理与持戒理念的形成。自此,禅宗开始离律寺而别立禅居。禅宗宗师号为长老,居于方丈。寺中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僧众平等,依法而住,学修随宜,朝参夕聚,宾主问酬,激扬宗要;斋粥随宜,务于节俭,法食双运;行普请法,上下均力;置十务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各司其局,并设维那检举,规范僧行。《百丈清规》改变了印度佛教律制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相脱离的方式,注重僧团伦理、宗教修行实践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将“行普请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作伦理观念贯彻到清规中,把持戒修行融入农禅并作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入世品质。《百丈清规》还重视僧团纪纲和人格品行,并吸收了融合儒家忠孝伦常思想以及中土家族伦理的组织形式,从而使清规具有强烈的中土伦理色彩。例如清规所制定的寺院组织机构中,对班首、执事等人事的安排非常重视其人的德行完善、人际和谐能力;清规组织机构的纪纲司法方面,还设置一位维那,专司对犯戒者的检察、处置,以整肃纪律;清规还将祝禧、报恩、报本、尊祖等忠孝思想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禅门规式对忠孝伦常的尊崇;在禅院的组织人事方面,清规制定了以方丈为中心的家族组织形式,僧徒按身份处于子孙地位。禅院的上下关系,类似封建家族成员的关系。这一特色,使得禅门清规被称作是“丛林礼法之大经”,体现了中国僧团伦理对封建世俗伦理的充分吸收和融合。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修行观

佛教修行是与其解脱追求相联系的宗教修行实践。狭义的修行主要是以禅定为中心包含戒定慧在内的修行实践,广义的修行则包含了世俗的德行实践。小乘佛教倡导的修行实践主要是戒定慧以及与此相关的八正道;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自利利他为目的,其倡导的修行实践主要是六度、四摄。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大乘佛教主张菩萨行者与不同的众生和谐相处,因而将修行的范围逐渐拓展到了世俗的伦理道德领域。中国佛教主要承继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观,具有突出大乘般若空观和强调心性自觉的特征。同时,中国佛教修行观从适应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出发,注重吸收融摄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吸收融合传统的孝亲观念,体现了宗教修行与世俗伦理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一、从戒定慧到六度四摄

印度佛教的修行观,小乘佛教主要强调戒定慧“三学”,大乘佛教则在“三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度”、“四摄”。

1.八正道与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是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讲述的“八正道”相关联的。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八支正道”等,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八正道为后来的佛教修行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内容。这八正道的具体内容是:

(1)正见,即正确的见解,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认识,远离世俗的邪见,这体现了佛教解脱重“智慧”的特色。

(2)正思,即正确的思维,也作“正志”、“正思维”,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远离主观偏执、虚妄分别。

(3)正语,即正确的语言,指合乎佛法的言论,不妄语,不绮语,不恶语,不谤语,远离一切不符合佛法真理的错误无益的言论。

(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远离一切恶行。

(5)正命,即正确的生活,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远离各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职业以求活命的做法。

佛典中还特别提出了“离五邪命名为正命”的说法。所谓“五邪命”是指:“一为利养,诈现奇特异人之相,此一身邪;二自说功德,以求他利;三占相吉凶,为人宣说;四者高声其威严,令人敬畏,以取其利;五自说己所得利养以动人心,此即是其因利求利。”

(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也作“正方便”,指按照佛教的修道方法,止恶修善,精进不懈。

(7)正念,即正确的信念,指信奉并明记四谛等佛教教义。

(8)正定,即正确的禅定,指修习佛教的禅定,心专注一境,消除杂念,洞察四谛之理。这里强调“正定”,包含着把佛教的禅定与佛教之外相似的修行法相区别的意思,即要在佛教思想的指导下来修习禅定。佛教认为,只要按照上述这些正确的方法修行,即可由凡入圣,由迷到悟,最终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解脱之彼岸。在这个意义上,八正道也被喻为“八船”或“八筏”。

八正道一般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八中正语、正业、正命是其戒学,正念、正定是其定学,正见、正思是其慧学。就定学中,正定为主,正念助之;就慧学中,正见为主,正思助之。精进通策。”精进就其强调正当的努力而言,可以归入戒,就其表现出智慧而言,也可归入慧。而修习禅定,当然也应该精进不懈。因而就修学佛法的基本态度和要求而言,精进“通策”戒、定、慧。

“戒、定、慧”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戒定慧三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戒定慧三学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关于戒的内容,我们在本讲第二节已有具体论述,这里再简要介绍定和慧两方面的内容。

(1)定,即禅定,又译作“三昧”或“三摩地”等,主要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一切息虑凝心之法都可称之为定。佛教认为,由定可以发慧,即通过修定可以获得正确观悟宇宙人生本质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定”也被译为“止”,“慧”则可译为“观”。在佛教中,定又往往与“禅”连用而表达更广泛的意义。禅,意译为“静虑”,即静心思虑。在佛教中,禅的本义大致有二:一是心注一境,使纷乱的心绪意念宁静下来,此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确地审视思虑,如实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谛,此与观或慧相近。因此,佛教所说的“禅”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定与慧这两方面的内容。虽然“禅”与“定”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但在佛教的实际使用中,“禅”、“定”常常连用,用以表示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含义更为广泛,其作用也被抬到极其重要的地位。

(2)慧,即佛教所说的智慧,是佛教全部修行的目标。在佛教中,获得了智慧,也就实现了解脱。细加区分,智与慧在佛教中又有不同的内涵。智,意为于事理能决断,指由修习佛理所获得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评判善恶的认识能力。

这种认识能力因人修习佛理的水平不同而有高下之分。在佛教中,智分为有漏智和无漏智、根本智和后得智,以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乃至佛智等等。例如法相唯识学认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地则分别转为四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则转为“成所作智”。“慧”,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而把握真谛的那种精神作用。在佛教中,慧并非一般所谓的知识或智慧,而是特指圣者所具有的一种观照能力,例如“般若”,就是能观照万法性空的一种智慧。佛教所说的智慧与世俗知识不同,世俗一般所说的知识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已有的知识而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推导出新的知识,而佛教的智慧则可以摒弃感官及世俗的思考规则,超越一般的逻辑顺序,通过调控心理意识,直契人心本源和宇宙实相。总体而言,在佛教中,决断曰智,简择曰慧,或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两者有所不同而又紧密相连。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智与慧又往往连用,通而为一,与世俗之“识”区别开来。从根本上说,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超脱生死轮回而求得解脱,而佛教解脱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智慧的获得。佛陀之所以被称为佛陀,就在于他证得了智慧,成为觉悟者。佛教始终重视智慧,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在于证得智慧,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慧解脱”成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着的标志。

2.六度与四摄

同类推荐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奇品神医

    奇品神医

    产科实习医生方逸绝对不想出风头!他可以安逸的欣赏美女,白衣护士,美丽医生,再加上顶头上司这一女神大人,生活很是惬意……但他更享受众美钦慕的小眼神儿,于是临危受命,用上古针法,使独门秘术,治病救人一路独领风骚……
  • 重生之词曲作家

    重生之词曲作家

    网络中夜的精灵,音乐之神的音乐人沐绅一,在舍身救人后身亡,却不想在一位热爱音乐也献身音乐的少年身上重生!这一世,他不再是天上的流云,地上的尘埃,水中的浮萍,人间的游魂!这一世,他要稳稳的幸福,填补前生所有的缺失!这一世,他要完成少年的愿望,洗刷所有的冤屈!这一世,他要闲看乐坛花开花落,风起云涌!这一世,他是宫徵羽!
  • 人祖之路

    人祖之路

    妖魔中至高无上者,可谓,大圣。人兽妖鬼中修道至极者,亦可,成佛作祖。娲神始创人类,是为人族祖神。在一个满天神佛,诸神道祖皆不临世的纪元。一个从北荒原南下的少年,走上一条称祖灭神的崎岖之路。一个并不坚强的人如何变的坚强勇敢;一个不想当英雄的人,如何一步步成为世人敬仰的大英雄。本文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勇气与责任的热血故事。
  • 重生之暮落

    重生之暮落

    这...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穷,我没有家世,我不配,呵呵!除了苦笑叶雨什么都做不了,眼泪不觉中落下,此刻已近黄昏,闷热的温度再不断消减,突兀的凉意,却依然难以泯灭心中灼热的伤痕: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命运重新上演,我是否还会选择爱你,虽命运注定你我无缘—天长地久,我想我依然会选择爱你,即使我的爱是那么渺小。你走的那天秋风叶落,淹没了我的视线,我对自己说不再轻许诺言,你可曾知道每当秋天枫叶落下之时,我都会去林中转一转,寻觅你的身影,梦、你会如我一样思念我么?
  • 亲爱的“走”全世界

    亲爱的“走”全世界

    提拉米苏的含义是,“带我走”。我曾想带你走全世界,我却不是你的全世界。咖啡代表爱情,然而我却渐渐的不再喜欢咖啡的味道,但我依旧相信爱情。只有你,不断在回忆你打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爱就爱了,不伦对错。有些人终生停留在你那挥之不去的记忆你。而我正慢慢学着放下你,去旅行。
  • 卿本无良:天才符咒师

    卿本无良:天才符咒师

    皇甫家有N多子嗣可怜的皇甫云雅一来就成了第三十个小姐。妈的好坑。虽然嗦老家主疼你,也架不住你这纨绔模样吧——初到异界第一天-带着一只羊走在大街上第二天-惹上天才少女第三天-即将进化成污妖王wodema这么可怕的你该如何成为污妖王中王「划掉」人上人【惊恐.JPGPS:图源网络,侵删。
  • 我的分手日

    我的分手日

    一个平凡人的分手日记,在这个社会里有多少平凡人的遭遇会像这日记里记载的一样呢?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而我在讲述我的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本吾

    本吾

    我是我?我为什么是我?我是我,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