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长,请你放心。小王边起身为老宋倒水边说:有你这面旗帜,人生的路,我知道应该怎样走了……
补课
这是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一位在城市长大大学毕业后的记者,来到农村采访,竟然对菜农蔬菜大棚里一片韭菜感叹:好一片绿油油的禾苗呀!
错了。我纠正说:这是韭菜,你吃过的。
哦,她一时羞红了脸:原来韭菜就是这样生长的。片刻后,她又称赞我:你知道的真多。
这是生活常识,我说:我哪能不知道呢?随后,我问了她一句:你们读书时没有学工、学农吗?
没有。她来了兴趣:你能把当年你们在校时怎样学工、学农的事情告诉我吗?
难怪呢,现在的学生缺了劳动这一课。于是,我当起了她补上劳动课的老师。
要说起来,现在的不少学生对劳动不感兴趣,这是与他们从小没养成劳动习惯有很大关系。
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学校都开有劳动课,或者经常组织我们学生去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
读小学时,每当农忙季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去支农。一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我们就像快乐的小鸟。
上中学,我是在南昌市第23中学学习的。记得初中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要学工、学农、学军。
学军主要是请解放军叔叔来学校,训练我们走队列、进行操练等。我知道,军训这课现在的学生也还在上。
我们学校门前有个校办工厂——水泥厂,我们学工就是去水泥厂做帮工。每年全校从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都要轮流去工厂劳动一个星期。
在那儿帮工,主要是搬水泥。一天下来,满身的汗水,一身的尘土。我们这才知道工人们劳动的艰辛。
学农呢,经常是全校几千人排成长长的队伍,像军人一样背好行装,一起步行到农村参加农忙季节的劳动。
记得初三那年农村“双抢”期间,我们冒雨前往南昌县塘南乡去学农一周。在帮助农民伯伯插秧的同里,还参观了这个乡的“令公庙”。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当年日本鬼子侵华时,一次枪杀当地男女老少300多人的残无人道暴行的许多罪证。这次参观,让我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几天,天公不作美,老是下雨。一天插秧下来,大家浑身是泥,都累得像“落汤鸡”一样,认不出谁是谁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感到新鲜、好玩、很有意义,乐在其中。
通过这次劳动,让那些工人子弟们,当然也包括我们农家子弟,真正了解了农民伯伯生产粮食的艰辛。
虽说我是农家子弟,这些活我早就在村里领教过了。然而,似这样同学们集中去一个地方劳动,这还是第一次。从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在一块劳动时相互帮助的温暖和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劳动这一课真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小养成爱好劳动的习惯,学校分给我们每个班级一片菜地。班上又将这些菜地划分为10个来块小菜地,一一落实到我们每组学生头上。
因为我是农村来的,所以我种起菜来得心应手。课后去菜地劳动,那些工人子弟个个都由我来指挥。何时翻地、培土、播种、施肥、打虫药等等都由我说了算。到后来种出来的萝卜、茄子、辣椒,还真是个个像模像样的。
每当下午下课之后,在我们学校教学大楼的后面,从各年级各班走出来的那些忙忙碌碌种菜、种瓜劳动大军,宛若一片波浪起伏的海洋,形成了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我对这位记者说:由于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所以长大后不论我在哪儿学习、工作,一有空闲,我都会回到老家或到附近农家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年龄大了,实在不方便的话,就在自己家中种点盆景、养养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的选择。
没想到当她带着一脸羡慕的表情听完我的讲述后,竟对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要求:我跟你说好,待会采访结束后,你帮我联系一家农家,我好想今天就补上学农这一课。
理想之路
有人问我:你今生最崇拜的人是谁?
教师。我脱口而出:因为在我从小学至高中成长的过程中,遇上了很多好老师。所以,我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好老师。
要当先生,先做学生。
打倒“四人帮”后的1977年高考改革,我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南昌师范学校,终于搭上上学末班车,重又回到学生时代,开始了我的实现理想之路。
来学校报到,我才知道,因为录取人多,这个学校在南、新两县各开了1个分校,我被分在南昌县分校。
说是分校,其实,这完全是一所没有校址的学校。如果有人问起这个学校在哪儿?我敢说,你还真是在地球上都找不到。一片靠在南昌县莲塘三中边上的荒地,校长说,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这一届是专为当时比较紧缺、青黄不接的中学准备老师的。当初学校共招有三个班:英语班、数学班(借用莲塘一中的教室),理化班(借用莲塘三中的教室)。
记得那次中考作文题叫《我的好老师》。我写了小学陈荣根老师如何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事迹。这篇作文考了80分,分数算全校第一。由于语文成绩尚好,便被分在英语专业班。
我随即提出不想上英语班。因为当时英语还是一门冷门,那时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况且,也觉得自己的中文都没有学好,哪里学得了外国文字?
那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家里很穷,根本没钱供我上学。父亲在生产队种田赚不了什么钱,我只能靠两个已分家的哥哥每人每月贴补3块钱过日子。好在学校有点儿补助,16块钱的伙食费,刚够吃饭。别的,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住在山冈上,生活很闭塞。好在附近玻璃厂有一户人家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同学们晚自习时总是以上厕所为名溜了出去。走上10多分钟,稍稍来到附近玻璃厂生活区。隔着人家的玻璃窗,偷着看电视。尽管画面影影绰绰,倒也能够一看就是半夜。
每天早上起来做操、跑步,这是我们一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后来学校举行长跑马拉松比赛,我获得第2名。显然,这完全得益于在这每天晨练的结果。
学习虽然努力,但我的功课仍然跟不上。一颗心成天只为功课而苦恼。因为我没上过高二课程,所以高二后所有的知识都听不懂。老师讲授这些知识时也只是作为复习一带而过,直接讲上大学内容。
要在山冈上建起一座学校,谈何容易。这下可苦了我们学生了。可不?我们实际上相当于是在这儿实行半工半读。建校舍要下砖、浇水泥、平地、送水等等,这些人力全都得由我们这些学生代劳。一天下来,劳动之事至少有七、八次。我们就是在停课、做事、做事、停课这样一种循环的学习环境中与学校教学大楼一块茁壮成长起来的。
临到毕业时,白手起家的学校,建成的几间平房校舍倒也小有规模。
每当周末回家,30多里的路程,只能靠自己双脚这个“11号”车来代劳。我和与我家相邻的王令平同学相约周六下午下课后立即开始夜间行动。沿着连接家乡的赣抚平原水渠前行,晚上10点多钟才能到家。而后,周日又如此反方向返回学校。
这样的步行与其说是受苦呢,倒不如说是一次快乐的旅行。因为沿途的山水自然美景总是能让我们陶醉其间,不舍离去。就像我的求学之路,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希望就在前头。更何况,要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要说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人要有理想,走这点路,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得当时有位叫刘建萍的同学,一天骑了部飞鸽版自行车来,很是神气的。大家围着车看来看去,很是羡慕。不久,他又戴了块上海牌手表。同学们都说:他家可真有钱呀!
实习期间,我被分到罗家乡中学,担任初三(3)、(4)两个班的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新的职业总是能让青年人感到好奇,新鲜。在一片新的天地里耕耘,充满阳光的生活,那时真的很开心。
在这里,我也留下了一份至今不能忘却的牵挂。
初三(3)班有一位女生,叫刘玉林。她爱好学习,很有志气,读书相当刻苦,成绩又好,人长得也很漂亮。关键是她凡事喜欢钻牛角尖,攻难题。我很欣赏她,同时也能够感觉到她的亲近。
在我即将实习结束离校之时,她送了二首小诗给我,小诗内容至今我还不能忘却:师离鸟巢情更深,呕心沥血启蒙生。此身且将东流去,唯有尊师未酬恩。相识时光虽然短,师生情义如海深。今日吾与尊师离,辉煌腾达是园丁。
只可惜,这么勤奋的学生,听说后来竟然没有考上大学。几十年以后,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还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多么优秀的学生呀,怎么就会没能考上大学了呢?她的状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会这样一落千丈了呢?
作为老师,一想起这位学生,我这颗心至今都会隐隐作痛。总想找到答案,很想解开这个谜。可老天爷却一直都没有给我这个了却牵挂的机会。退一步说,就算是没考上大学,也可以生活的快乐的呀。玉林同学,你会是这样的吗?
三个同学
李、王、张三位刚刚毕业的大学同学,到新华书店同时看中了一本书且各自购买了一本。
半年后,三位同学同时参加了中央各部、委机关公务员招考。李被录取,王、张落榜。
事后,王同学反思这次公务员考试试卷中申论一题,总感觉曾是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这次公务员考试试卷中申论一题,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却又总是记不起来。你知道吗?王同学随即询问李同学。
那不就是我们半年前在新华书店购买的那本书中的一道讲解题吗?李同学一语道破天机。
王同学恍然大悟:是的,不错,就是那本书中的一道讲解题。记得当时刚买回家时,自己还在床上翻看过呢。那道题只是在眼前一带而过,所以没有记住。正是因为这道申论题没考好,造成自己错失了一次极好的就业良机。
于是,王同学急忙来到床前东找西找,终于在床头柜下,找到了那本静静地躺在哪儿、积了厚厚一层灰尘的书籍:唉,早知这本书能派上这么大的用场,我就是花上半年时间天天看这本书也是值得的。只可惜,到哪去找到这后悔药吃呢?
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王同学再从新华书店购买了另外几本类似书籍,从此一头扎进了她们的怀抱。
一幌半年又过去了。全省局、厅机关公务员招考又开始了。王、张同学一同参加了考试。王同学录取了,张同学又落榜了。
张同学看到李、王同学一年一个陆续当上了公务员,很是失落。
这天,张同学专门相约王同学一起喝茶,请教考上公务员的秘诀。
我哪有什么秘诀呀?王同学说:其它的知识分数不相上下,主要是申论一题分数拉开了距离。所以,抓住了申论一题,就抓住了面试分上线的关键。
那抓申论题又该从何处下手呢?张同学追问:是不是有人透露了题目给你呀?
哪有呀,王同学说:告诉你吧,前两次公务员招考申论题,我们刚毕业时到新华书店买的那本书中都有呀。
真得吗?张同学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我怎么就一点也不知道呢?
是真的,我怎会骗你呢?王同学说:去年那道题在书48页至49页之中;今年这道题在书73页至74页之间。
回家后,张同学在自家书架及房中各处都仔细清查了一遍,就是没有找到那本书。
奇怪了,这本书会到跑到哪儿去了呢?张同学无奈,只要向王同学借了这一套书去认真钻研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又一年市里机关公务员招考。当张同学拿到试卷一看,眼睛都直了。这次申论出的题材,是半年前在本市发生的一起热点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