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8600000017

第17章 隐逸之风(1)

大隐若逃

管宁割席

在通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过一则朋友绝交的故事,说有个挺有德行的人因为朋友有缺点,竟断然与之绝交。绝交就绝交吧,他还做了一个让人家一辈子耿耿于怀的动作,就是把两人共坐的一张席子齐刷刷、硬生生地割断了,来了个“割席断交”!这个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管宁。这个故事叫做“管宁割席”,或者“割席分坐”。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篇。故事大家很熟悉,但如果我把一些背景交代清楚,大家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朋友绝交那么简单,它还关系到我们要讲的盛行于汉末魏晋的一种风气。什么风气呢?我们先按下不表,看看大家能不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蛛丝马迹。

这个故事不见于正史的记载,如果真有其事的话,时间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位的时候(168-189)。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管宁(158-241),另一个叫做华歆(157-231)。故事发生的时候,两人都很年轻,不过二三十岁。这个管宁,据说是春秋时齐国的贤相管仲之后,算是出身名门。《三国志·管宁传》载,管宁“长八尺,美须眉”,人长得很潇洒。年轻的时候,管宁和两个人关系很好,一个是华歆,另一个是邴原。顺便说一句,今天的人喜欢旅游,古代的人喜欢交游。《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管宁就和他的这两个朋友一起四处游学,很有名声。“时号三人为一龙:谓歆为龙头,宁为龙腹,原为龙尾。”(《世说新语》注引《魏略》)很多学者对这个排行有意见,以为华歆这个人品行不端,怎么可以做龙头呢?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这个排行不一定是根据品行,而很可能是按照年龄来的,华歆比管宁大一岁,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华歆做“龙头老大”正合适。

但是,后来管宁却跟华歆分道扬镳了,起因就是这个很有寓言色彩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锄地种菜。锄着锄着,发生了一件事: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至于这片金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菜园里,成色如何,是24K的还是18K的?咱们就不知道了。这些信息根本不是故事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两人面对金子的不同态度。作者紧接着写到,两人同时看见金子,表现却大不一样:管宁压根儿不理会,“挥锄与瓦石不异”,就是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个样儿。这里作者强调“与瓦石不异”,是有用意的,它是为了反衬管宁的心胸和境界。我们知道形容人奢侈豪放有个词叫“挥金如土”,而人家管宁是“视金如土”,这是一般人修养不到的境界。再看华歆,他也来了个高难动作——“捉而掷去之”,就是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我们可以想象,那片金子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了不远处的草丛里。

故事到这里就中止了,仿佛音乐中出现了一个休止符,流动的画面中出现了一段空白。看到这里,如果我们不往下看了,会觉得莫名其妙。你会想:管宁的“视金如土”固然很有高风亮节,可人家华歆也不错啊,他也没有“见钱眼开”,把金子揣进自己的腰包啊?他把金子捡起来再扔了,也很有“路不拾遗”、“拾金不昧”的精神嘛!

总之,单看这件事,虽然对比很鲜明,我们还是不太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那就接着往下看。

紧接着,又转入对另一事件的叙述。说又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读着读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达官贵人乘坐一辆豪华车辇从门外经过,估计是吹吹打打,十分张扬。对于这起突发事件,两个人的反映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管宁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外面发生的事置若罔闻,依旧手不释卷。华歆呢,可就坐不住了,只见他“废书出看”,就是放下书本,一溜烟儿地跑出去看热闹了。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还真不觉得这个华歆有多么讨厌。我们会想,这个家伙不过是性格外向,顶多有点“多动症”罢了!但是,紧接着的一段话,却把华歆定在了“耻辱柱”上!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也就是说,这两件我们今天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竟然“后果很严重”,它导致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结果——管宁竟把席子割开了,和华歆分开坐,并且冲着后者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子非吾友也”,这句话简直重若千钧,力透纸背!它是一个很严峻的道德判断,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回过神来,觉得整个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

我以为,这个只有61个字的故事写得太妙了!它全用白描,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作者对人物没有任何褒贬评价,简直是惜墨如金的“电报体”叙述,但是,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一切尽在不言中,该说的都说完了。这个短小的故事,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品中的精品”,它言近旨远,充满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又以少胜多,寥寥几笔胜过万语千言!

割席探秘

但故事写得好,不等于就没有问题要问。让人想不通的是,管宁为什么因为两件小事,就和朋友断交?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呢?

如果我们往深里解读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割席断交的故事描写的其实是两个读书人的灵魂的“内战”,也可以说是一场道德境界的PK。除两个当事人之外,没有人充当场外裁判,但胜负输赢却清清楚楚地大白于天下了。可以说,读了这个故事,每个读者和观众都是裁判。

整个故事只写了两个片段性事件。在第一个片段中,管宁并非没看见金子,也并非不认得金子,只是在他的心里,压根没有金子之类的俗物而已。所以他“挥锄与瓦石不异”。再看华歆。他虽然自作聪明地“捉而掷去之”,可是这一“捉”、一“掷”两个衔接得很好的动作,其实充满了作秀的成分,仿佛在说:我是看不上这玩意儿的!

人的心理常常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我们急于证明给别人看的美德,很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最缺乏的。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小动作。但有时候,一个下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小动作,却往往能暴露出一个人内心的大波动,真想法。华歆的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不做出来倒也罢了,一做出来,反而欲盖弥彰,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并没有真正将那片金子“放下”。

我想起两和尚背女子过河的典故。有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出行,遇到了一条河,河上的桥被大水冲走了,但河水已退,可以涉水而过。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又害怕被河水冲走。于是,大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小和尚接着也顺利渡河。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小和尚突然对大和尚说:“我们和尚是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大和尚淡淡地回答:“阿弥陀佛!我一过完河就把她放下来了,可是我看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其实,华歆就像那个小和尚一样,虽然他把金子捡起来又扔出去了,姿态动作都很潇洒,可事实上,那个扔出去的金子依然在他的心里,没有真正“放下”。因为心中有金,所以要用那样一个很矫情的动作“撇清自己”,这在精神境界上,就比管宁视而不见差了一大截儿!

还有一个着名的禅宗公案,说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遇上方丈印宗法师讲《涅盘经》。这时吹来了一阵风,把挂在堂内和门口的佛幡吹得飘舞起来。有两个和尚看见佛幡舞动,就辩论起来,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喋喋不休。慧能看不过去,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也没动,幡也没动,倒是你们两个的心旌摇动了!这话饱含哲理,后来成为禅宗史上着名的偈语。言下之意,你们二人如果专心听讲,用心修行,也就是心不动,哪里会注意什么风动幡动呢?还是把心收回来吧!

从这个角度上说,华歆的“捉而掷去之”,看起来只是手在动,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因为他曾经“心动”了呢?合理的解释是,他是先动了心,接下来才动了手。这个动作,就把他的躁动的内心世界给暴露出来了。

我们知道,儒家把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理想,其中的“修身”一环可以说是基础。而在具体的“修身”实践中,儒家又讲求“慎独”之道,就是说,哪怕你一个人单独相处、没有别人注意时,也要慎言慎行,克制妄念,而不是表里不一,自欺欺人。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相信管宁能够做到“慎独”,而华歆的这个“捉而掷去之”的动作,就让人对他的“定力”产生怀疑了。为《三国演义》作评点的毛宗岗就评价华歆的这个动作说:“手虽掷下,心上好生舍不得。若非管宁看见,必然袖而藏之矣。”(毛评《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话虽刁钻刻薄,但用在华歆身上,倒是贴切的。

至于第二个片段,就比较好解释了。如果说金子代表财富,那么乘轩冕则代表权位——这两样东西对于一般人都是有诱惑力的。但是管宁都一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就需要常人没有的信念、意志和定力。相比之下,华歆见到金子就“心动”了,听到车马依仗的声音就“心动不如行动”了,说明他心中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有着强烈的欲求。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为华歆鸣不平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一个人有名利心就不可以做朋友吗?这个管宁对朋友也太苛刻了吧?有句话不是说吗?你如果想要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你就永远也没有朋友。因为朋友有缺点就要绝交,还要做拿出刀子割席这样伤人自尊的恐怖动作,这也太不近人情了!

说实话,我当初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但后来我想通了。我觉得,管宁这么做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首先就牵涉到对“朋友”的理解问题。和古代比起来,“朋友”这个词在今天已经彻底普适化、庸俗化了,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交情,甚至有利益关系,都可以称朋友。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朋友”一词在古代,要拆开来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同一个师门的同学可以叫做“朋”,而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被称作“友”。

这里再交代一个背景,就是华歆、管宁和邴原这三个人,都曾跟随汉末大名士陈仲弓学习过,可以说算是同门,算是朋辈。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管宁的“子非吾友也”,就不能简单地翻译成“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其中的潜台词应该是:你我虽然曾经同门为朋,但却不可同志为友,因为你我的志不同、道不合啊!千年之后,我们再来品味这句话,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全是决绝之意,也饱含着管宁的深深的遗憾在里面!

现在我们清楚了,导致管宁割席断交的深层原因,不是华歆有缺点,有毛病,而是通过这两件小事管宁发现,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根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那么,到底管宁的“志”在哪里,“道”在何方呢?这就和我们这一讲要说的一种风气联系起来了。什么风气呢?就是汉末魏晋非常盛行的隐逸之风。《世说新语》有一个门类叫做《栖逸》,就是专门记载魏晋“隐逸”之风的。

人间蒸发

我们先把管宁的故事放一放,讲一讲什么是隐逸。只有明白了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才能理解管宁的“割席断交”。

那么,什么是隐逸呢?“隐逸”这个词可以拆开来解释:隐者,藏也;逸者,逃也。一句话,隐逸就是隐居山野,逃避尘世。一个追求隐逸的人,古代被称作隐士,他们常常是隐姓埋名,躲藏在世俗世界的边缘地带,好像是在和整个世界“躲猫猫”、“捉迷藏”。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心态和行为,有的人被发现之后马上又“逃离现场”,所以史书上记载一个隐士的下落,常常会用一个词——“不知所终”,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有点像是今天所说的“人间蒸发”。

说到隐逸文化,我们一般会有两个误区:

第一,是把隐逸当做是一种纯粹的逃避和放弃。事实上,隐逸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有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的行为。古语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甚至有时候,还是一种价值批判。孔子说的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就是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所以隐逸行为本身,既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间接的批评和质疑,更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高洁、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就是以为隐逸文化的根源于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抵触,甚至相对立。而事实上,儒家思想本身也是认可隐逸行为的。比如孔子就说:“贤者辟(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他把贤人分成四种,第一种是避开社会隐居,其次是避开某一个地方隐居,第三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第四是避开那些恶言恶语。这说明孔子是把隐者与“贤者”等量齐观的。在我看来,隐逸其实可以分成三种:儒家之隐、道家之隐和释家之隐。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

同类推荐
  • 三国大贤良师

    三国大贤良师

    大学生张子良穿越到三国成了人公将军张梁,不一样的命运造就不一样的传奇。乱世来临,学无上大道,收无双猛将,集天下寒士。成王成霸不成皇,残血风云谁为殇。汉末三国有大贤,群雄尊道是良师。
  • 历史破坏王

    历史破坏王

    嘿!你们以为历史是怎么样的?是你们在一本本枯燥的教课书上看到的“表世界”吗?欢迎来到真正的“里世界”。当亚历山大的王伴骑兵一刀将印度战象切割成两半;唐太宗在玄武门用兄弟血祭轩辕剑;织田信长在本能寺的烈火中伸展出10米的肉翼;当拿破仑一拳打出重炮旅的齐射的威力。这些扭曲的历史,就需要多元宇宙的英雄们纠正。我?我不是英雄,我是历史的破坏者!
  • 乱世小相

    乱世小相

    我叫田明,田地的田,明天的明。这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田要被人踩,也要被马啃,为了活下去,我唯有奋起。后唐很短,契丹很坏,西域很狂,蜀地很美,后晋很乱。我来自布衣,却也昌盛布衣。我不是相爷,却胜过相爷。
  • 幻术春秋

    幻术春秋

    那个时代,曾有这么一批人:赵奢、孙武、白起、李牧,他们横扫千军,纵横沙场。那个时代,也曾有这么一批人:带佗、范蠡、苏秦、乐羊,他们点石成金,御风逐浪。七国争霸之中,后人了解到的是诉诸青史的捉对厮杀,却遗忘了讳莫如深、并没有记载下来的幻术世界。这是幻者最好的时代,他们亦正亦邪,列土封疆。这是幻者最坏的时代,始终有一种力量,阻碍着幻术对普通人的杀伤。你真以为孔子授徒,讲述的是伦理乐常?你真以为信陵、春申不曾对战过平原、孟尝?跟着少年田翟,大闹幻术学院,踏入齐楚燕韩,权谋天下,窃玉偷香。——你该了解那段历史了。
  • 穿越之夺宝笔记

    穿越之夺宝笔记

    两个都市屌丝,一对倒斗的师徒,一位能打擅斗的美女,为了完成一个神秘的任务,而进行的一次穿越冒险之旅,惊险、悬疑、魔幻、诙谐、幽默。
热门推荐
  • 摩卡沉浮

    摩卡沉浮

    小说讲诉了一个企业家李斌,因创业摩卡失败而跑路,期间还被数次刑事拘留,蹲过大狱,李斌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他从头再来,从基层做起,凭着智慧和勇气,经历尔虞我诈商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将摩卡企业做到了辉煌的励志故事。小说以李斌创业摩卡成功和失败为主线,画了个爱情故事曲线,生动描绘了最近老板跑路、股灾、房价暴涨暴跌等一系列社会现象。
  • 紫卿

    紫卿

    锦绣长安,十里红妆。她被乱箭穿心射死于喜轿中。她方才明白,自己以为一生荣耀的巅峰,不过是各方棋局中的一步棋。当她再次睁开眼,誓不要做棋子,而是落子下棋者。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她是天命选王,也是一品太傅。是他平生之憾,也是他终生所痴。弈一局人心,弈一盘天下,不过只求繁华最后,赢得与你一世白头。(热心粉扣群:743945110)
  • 诗史阁诗话

    诗史阁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剑奇谭之魔龙食天

    古剑奇谭之魔龙食天

    杨易屌丝一枚,穿越《古剑奇谭》真实世界变成了屠苏,却意外得到齐天大圣般的本领,古代美女多怎么办?欧阳少恭,为了报复天庭,寻找天,地,玄,黄四块龙鳞,复活上古魔龙,天地浩劫一触即发,在魔龙面前再强大的神仙,也不过一只蝼蚁,笑看屌丝如何拯救天下苍生…
  • 妖荒

    妖荒

    小伙子看你骨骼精奇,是个练武奇才,我这有一本《荒界之力》,只有998元,就能带你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 THE CRISIS IN RUSSIA

    THE CRISIS IN RUSS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永生大法

    永生大法

    一念灭千魔,一掌碎万山,一剑碎亿星,浩瀚苍宇,十方万世,唯我……永生。天地孤星泣,金瓶泪中游。妖花出幽冥,不死现世间。流传在大理民间数千年的传说——金瓶传说开始,一位是玄学天才的考古专家得到出自云南古墓里的两卷古老的羊皮卷和一块骨书,两卷羊皮卷上隐藏了一件惊天大秘密,因此引发了一段血案。十年后,考古专家的儿子木玄为报仇,跟随金瓶,踏上了中国西南一直流传而不得见的幽山,亲眼见证了幽山巨洞内的那口悬浮在半空中如人肉一般蠕动的青铜棺,自此带出了沉寂在银河系星空中那扇六百年未开启的星空之门背后的世界,那就是破碎虚空后的世界。木玄穿越在破碎虚空后的那片世界一个小城子弟身上。
  • 明天的,寒月霏花

    明天的,寒月霏花

    十一岁的落羽月,由于妹妹的嫉妒导致常年被欺凌打压。她把负面情绪及藏在心里,便有着两个人格。第一个人格活泼开朗又正义,第二个虽病娇冷漠动不动很恐怖却有着比成年人更加敏捷的思维。她和她的母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落羽凰都是凤妖,而剩下的父亲,哥哥和两个弟弟及常常欺负她的妹妹落羽茉都是人类。她的母亲混入人界做了将军夫人,虽然有将军父亲撑腰,可当下局面却是人与妖水火不容。她的父亲便竭力隐瞒。看落羽月怎么让人妖大战平息,让和平降临。
  • 情醉逝零

    情醉逝零

    没有人能够读懂她所经历的一切,她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所以,当死亡降临,这个世界的一切俨然成了她的憎恶。她臣服于魔鬼,要对这个世界做出报复。当一切情感都成了空洞,他的爱能否唤起她内心里的真善,从而走出黑暗。或者,她邪恶的化这个世界为虚无.....
  • 公主的甜蜜邂逅

    公主的甜蜜邂逅

    从第一次相遇的吵吵闹闹中,6位主人公的心中早已埋下爱情的种子。敬请期待公主的甜蜜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