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法简单多样。可用人工、飞机、导弹或火炮把经过遗传工程改造过的细菌、细菌昆虫和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它国主要河流、城市或交通要道。
——基因武器不易发现、且难防难治。基因武器发挥作用的原理,是通过致病基因来感染人体。这种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明显的征兆,人们无法提前发现;而当人们觉察是基因武器伤害时,人已经中了基因武器的病毒,已无法采取防护和治疗措施了。只有制造者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别人无法在短时间内破密和控制,受害者只能坐以待毙。这一点正是它与其它生物、细菌、化学武器的区别。
由于基因武器具有特殊的杀伤力,所以一些军事家们预言说,这种武器甚至会改变未来战争的形式和趋势。利用基因武器进行战争,将不必采用原子弹氢弹及中子弹等核武器,也无需大集团的飞机、坦克、装甲车及士兵的冲锋陷阵,将使战争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基因武器的研制,虽然从一开始就遭到世界上许多生物学家的极力反对,但一些国家仍在积极试验之中。据透露,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美军医学研究院就是研究基因武器的中心。研究者在那里已完成了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其中之一是在普通的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中东和非洲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一项是在大肠杆菌中接入能使大批人、畜死亡的炭疽基因。研究者认为,这两项都可以直接用于战争。前苏联也在新西伯利亚成立秘密机构,精心研究遗传工程,以期用于军事目的。由于基因武器的发展,有朝一日,在爆发战争的同时,将会给世界带来一场可怕的“瘟疫”!
“以人为敌”的中子弹
在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相继问世以后,美国又于70年代末期研制成了中子弹,这种新型武器被称作是第三代核武器。
中子弹和原子弹、氢弹虽说都属于一个大家族,但它们发生反应和作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已知道,原子弹是依靠核裂变反应爆炸的,氢弹则以核聚变反应来释放出巨大能量。中子弹兼有这两种反应的综合作用,即先是核裂变反应,产生很高温度来引起核聚变反应,并释放出许多快速中子。这些中子流可用来起杀伤破坏作用,特别以对人员的杀伤效果最显着,所以“以人为敌的中子弹”也就由此而得名。
中子弹爆炸时产生的贯穿辐射(其中主要是以中子的形式产生的辐射)的能量比冲击波、光辐射等释放的能量要大得多,约占总能量的百分之八十。因此,严格说来,中子弹应叫做“增强辐射弹”,或“增强辐射——弱冲击波弹”。
在氢弹问世后,就有人提出研究中子弹这种战略核武器。后来到了50年代,一些武器设计家们开始构思起中子弹的设计蓝图。60年代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欧洲作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点。为了保持在那里的军事优势,他们都大力扩军备战,进行军事演习,研制新的武器装备。
前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在坦克和武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且一旦打起仗来,就可能采用闪电战,取得突击性的胜利。面对这种形势,美国的军事首脑们认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如不使用核武器就很难招架。但使用核武器必然要导致核战争,这对双方都不利,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北约”成员国的大片领土会被污染破坏。于是,美国转而对战略核武器发生了兴趣,并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下令全面研制中子弹这种战术核武器,以便大量杀伤前苏联及“华约”成员国的坦克兵,削弱坦克进攻的优势,而又不产生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中子弹有下面三个特点:一是它的杀伤范围可以控制,比其他核武器的污染少,产生的破坏也小得多;二是中子弹可采用大口径的火炮在远距离发射,这样发射阵地隐蔽,不容易被敌方发现和破坏;三是中子弹的发射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它既能用火炮单发发射,也可多发发射,还能装载在飞机上进行投掷,有的还可作为导弹战斗部在发射架上发射。
中子弹的威力一般约相当于1000吨到3000吨TNT炸药的破坏能量。如果威力为1000吨当量的中子弹在距离地面100米的低空爆炸,它的作用范围并不很大:在距离爆炸中心800米的范围内,主要是由放射出的中子流对人体起杀伤作用。1200~2000米的范围内,中子所产生的杀伤就小一些。而2000米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杀伤作用。
为什么中子对人有特别大的杀伤作用呢?这是因为中子进入人体以后,能破坏人体组织细胞和神经系统。当人体受到的中子辐射达到一定剂量时,人就会在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或者死亡。
中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都不大,仅为一般核爆炸的十分之一,因而对坦克、火炮、坚固工事等的破坏作用较小。但是,中子像透视身体用的X射线一样,能穿透坦克的钢铁壳体杀伤里面的人员,所以说中子弹主要是用来杀伤人员的一种武器。当然,在离爆炸中心较近的地方,它也能破坏武器装备和建筑物等。
对中子弹这样的新型武器,现在已有了防护和对付它的办法。例如,用厚厚的湿土层和混凝土层就能挡住大多数的中子辐射。如果人员躲避到地下掩蔽洞或地下室,就会更安全一些。
作用奇特的云爆弹
一枚巡航导弹腾云驾火,直向目标飞去。准确地在目标区上空爆炸。可是非常奇怪,这枚导弹不仅爆炸的声音很小,而且没有摧毁任何目标。更奇怪的是,在目标区很快形成了云雾。正当人们诧异时,突然,目标区出现了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声响,刚才的那团云雾发生了剧烈爆炸。当硝烟散尽时,只见目标区内设置的试验物荡然无存。
这便是被称为“会爆炸的云雾”的燃料空气弹爆炸时的情景。
什么是燃料空气弹呢?
一般的炮弹的装药是普通炸药,化学弹的装药是各种毒剂,燃烧弹的装药是燃烧剂。燃料空气弹顾名思义,也因它的装药是燃料空气而得名。燃料空气炸药是用低温、高压的办法将一些易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烷、丙烷、丙乙烯、丙炔、环氧丙烯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变成液体而成的。把燃料空气炸药装入弹体内,再配以引信,即成为燃料空气弹。
在实战使用时,燃料空气弹通过发射装置或飞机投掷在目标上空,离地面一定高度(通常1.2米左右),在弹体触杆引信的作用下破碎,弹体内燃料被均匀地抛撒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成高几米,直径十几米,厚几米的燃料气溶云雾,经过0.12秒到0.15秒的时间,云雾引信起爆,使整个燃料气溶胶云雾爆炸,产生高温、高压,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冲击波的超压峰值可达50~60公斤/平方厘米,并以2000米/秒的速度传播,其速率比核爆炸的冲击波还快;爆炸时还产生1000~2000℃高温;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分别大于12%和1.5%,比人能够承受的含量分别大23倍和750倍),造成一定空间在短时间内缺氧,使人窒息。在冲击波、高温和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工事、武器装备、建筑物被毁,地雷及其他弹药被引爆,人员遭到杀伤。一枚巡航导弹型燃料空气弹对目标的破坏半径达到500米,其威力已接近于超小型核弹。
由于燃料空气弹的装药和爆炸原理及杀伤破坏作用有许多特点,故对它有多种称谓:有的按其装药称“油气弹”;有的按其爆炸前形成一定高度、直径和厚度的燃料气溶胶云,称“云爆弹”;有的则从燃料空气弹爆炸具有夺氧的特点,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又叫“窒息弹”。
由于燃料空气弹具有很大的杀伤破坏力,在未来战争中,它将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作战行动中。
摧毁坚固工事和隐蔽的有生力量。燃料空气弹爆后产生的高速、高压冲击波,不仅可摧毁对方的坚固工事和各种建筑物,而且由于燃料气溶胶云团的比重大,能向低洼处流动,加之爆炸时具有夺氧的特性,故对隐蔽在堑壕、掩体及密闭性不良的掩蔽工事、坑道、车辆内的人员或武器装备有独特杀伤破坏作用。一枚燃料空气炸弹对堑壕内人员的杀伤面积相当于等重的普通榴弹10倍以上。
在防步兵、防坦克雷场中开辟通路。随着地雷在战役和战斗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解决快速、大面积开辟通路的手段。燃料空气弹就能满足这一要求。一枚燃料空气炸弹对地雷的诱爆效力相当于等重量的普通榴弹的80倍。直升机投掷一枚燃料空气炸弹,可在地雷场中开辟一条10~12米宽、200米长的通路。一门300毫米火箭炮一次齐射发射的燃料空气弹,可在地雷场中开辟数条8~10米宽、150~200米长的通路。
破坏工程设施和大型武器装备。由于燃料空气弹破坏威力大,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下,它是破坏机场、车站、码头、舰艇等地面水面目标的有效兵器。
纳米武器
这是2010年的一场战争。猛然一看作战双方的飞机、坦克、大炮在战场上频繁调动和部署,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与传统的战争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觉天空中好像多了许多苍蝇、黄蜂等小昆虫,地面上也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蚂蚁在活动,这些“小动物”,有的在战场上空盘旋,有的则直接进入了敌方的指挥机关、雷达站、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但没有谁去注意。突然一声巨响,弹药库爆炸了,还未弄清这是怎么一回事的人们这时才发现指挥通信系统也已遭到破坏,飞机、坦克和大炮由于得不到指挥和弹药、能源的补给,还未来得及运用,战争就失败了。而制服那些庞然大物的秘密武器,原来竟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精灵”。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是在0.1~100纳米的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的内在运动规律和特征的崭新技术。它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纳米电子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制造技术、纳米显微技术及纳米物理学和纳米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和领域。纳米技术是世纪之交异军突起的新兴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即从微米层次深入到原子、分子级的纳米层次,使人类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以实现对微观世界的有效控制。专家们认为:正像产业革命、抗菌素、核能和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纳米技术将创造人们想像不到的推动新世纪前进的奇迹,成为对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因而纳米技术一出现,许多国家将其列为“关键技术”范围,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
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时间虽然很短,但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向世人展示了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美国兰德公司和国防研究所在对未来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后认为,纳米技术将是“未来驱动军事作战领域革命”的关键技术。与传统武器相比,纳米武器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武器装备系统超微型化
纳米技术使武器的体积、重量大大减小。用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可使武器控制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分之一地减小。纳米技术可以把现代作战飞机上的全部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也能使目前需车载机载的电子战系统缩小至可由单兵携带,从而大大提高电子战的覆盖面。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武器,其体积只有昆虫般大小,却能象士兵一样执行各种军事任务。由于这些微型武器隐蔽性好,它们可以潜伏在敌方关键设备中长达几十年之久。平时相安无事,战时则可群起而攻之,令人防不胜防。
高度智能化
量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比半导体器件快1000倍,因此,用量子器件取代半导体器件,可以大大提高武器装备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采用纳米技术,可使现有雷达在体积缩小数千分之一的同时,其信息获取能力提高数百倍;能够把超高分辨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安放在卫星上,进行高精度对地侦察……纳米技术还可以使武器表面变得更“灵巧”。利用可调动态特性的纳米材料作武器的蒙皮,可以察觉极细微的外界“刺激”。用纳米材料制造潜艇的蒙皮,可以灵敏地“感觉”水流、水温、水压等极细微的变化,并及时反馈给中央计算机,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节约能源;能根据水波的变化提前“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使潜艇及时做规避机动。用纳米材料做军用机器人的“皮肤”,可以使之具有比真人的皮肤还要灵敏的“触感”,从而能更有效地完成军事任务。
以神经系统为主要打击目标
与传统的武器不同,纳米武器以打击敌方的神经系统为主要打击目标,这是现代战争的特点和纳米武器的优势所决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打击手段不断智能化精确化,另一方面,打击目标也从传统的工业生产设施转向信息系统。纳米武器由于具有超微型和智能化的明显优势,打击敌方的神经系统必然是纳米武器的首选目标,通过纳米武器所焕发出来的巨大战争威力而使敌方宏观作战体系“突然瘫痪”,以致不得不屈服于微型武器所造成的战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