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华民国。但因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妥协,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政权落到北洋军阀手里,变成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工具。
1912—1949年,三十七年中,民国政府走马灯似的更换总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日寇烧杀掳掠,军阀混战,国民党搞法西斯统治,横征暴敛,派款拉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这就是中华民国。
(一)中华民国
不知从何处传出这么一副对联,犹如“中华民国”的漫画像。联曰: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
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
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横批:中华民国
(二)张道藩
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魁首的张道藩,先后出任行政院交通部次长、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这个人才疏学浅,人品也次。他的同僚多数都鄙视他。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十分了解张道藩,拟了一副对联挖苦讽刺他。联曰:
交通、内政、教育,一次,二次,三次,是何其次也?岂真万不得已,而求其次;
革命、著书、作画,心长,才长,艺长,既莫不长矣,无妨一塌括子,以尽其长。
上联隐指张在三个部任职,第一个是次,第二个是次,第三个还是次,所以说“一次,二次,三次”。次者,其次,次之、副职也。下联貌似赞扬张“多才多艺”,实则是讽刺其附庸风雅,自我卖弄。因此说:“既莫不长……以尽其长。”意思是:就是没有专长,也只好尽其所长。
上联的“一次,二次,三次,是何其次也?”和下联的“心长,才长,艺长,既莫不长矣。”对应起来,便是对联的潜台词,即心长,一次。才长,二次。艺长,三次。没办法,只好勉强。
(三)民国衙门
1928年,冯玉祥到南京,各机关举行联合招待会欢迎他。欢迎会定在下午三时举行,冯玉祥准时来到会场。这时,只见桌子上摆满了丰盛茶点,来人却寥寥无几。过了许久,开会的人才陆续来到,等开会时,已经四点了,晚了一个小时。主席致欢迎词以后,请冯玉祥讲话。冯玉祥说,刚才我坐等开会时,即兴编了一副对联,现在念给大家听听。念道: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点心,不知民间疾苦!
三点钟开会,四点钟来人,是何革命精神?
对联一念完,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大气都不敢出,以为下边要接着训斥一通呢!谁知冯玉祥说:“我演讲已毕,另有公务,不再奉陪了。”说完,驱车扬长而去。
(四)民国教育
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蒋介石一心打内战,反动政府对教育漠不关心,教育经费少得可怜,且层层克扣。再加上大小官员贪污,伪币不断贬值,教职员工的生活苦到了极点。当时,有一位大学教授写了一副对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这是一副拆字对联,欠食为饮,白水为泉,无才为抚,黑土为墨。对联的意思是,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只能以泉水足饱(充饥),以黑土充饥,可泉水和黑土怎么能充饥?这副对联成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战斗檄文。
(五)民国军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鄂东挺进军区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违反民意,不抵抗日本侵略者,专打抗日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激起了人民极大愤慨。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嵌字联,犹如国民党军队的漫画像。联曰:
王师岂不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富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这副对联,把王啸峰和程汝怀的姓名藏入联内,指责“王啸峰敌寇未来先丧胆”;痛斥“程汝怀人民生死不关心”。
(六)民国差徭局
国民党陕西差徭总局仗势胡为,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人民深恶痛绝。春节时,有人给总局大门外贴了一副对联,辛辣地予以讽刺:
差徭总局,酒局肉局药丸局,局中设局,局内者甘,局外者苦,几时了局见升平;
支应诸公,豺公狼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假公图私益。
横批:斌卡尖傀
这横批很有意思,它讽刺总局官员,是一伙不文不武(斌)、不上不下(卡)、不大不小(尖)、不人不鬼(傀)的坏东西。
182
链接
◎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新闻工作者,初为《大公报》记者,西安事变后到陕北。他曾与邹韬奋在香港创办《华商报》,1942年转入解放区。历任华中新华社社长、《新华日报》社长、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二办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科协副主席。著作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军阀。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长期盘踞山西,投入国民党后,任太原绥靖主任。他勾结日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9年逃出山西,1960年死于台湾。
链接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又因他官居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喜欢书法,先从卫夫人学习,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开创了妍美遒逸劲健的新体。其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草书,达到了独步天下,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集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帖》《姨母帖》等。
链接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列主义者。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瓦窑堡一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四纵队、三纵队政委,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八大中央委员。兼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兼任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迫害。1975年,任中科院党组织领导,1977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十一大中央委员,中组部部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中纪委第三书记,党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长。十一届五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总书记。十三届一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1989年4月15日逝世。
链接
◎史可法(1601—1645),河南开封人,明末进士,历任推官、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大学士。治军严明,身先士卒,兵未饮不先饮,兵未食不先食,兵未衣不先衣。拒不降清,坚守扬州孤城,清军攻破扬州城时,自杀未死,后被杀。历史肯定其忠贞不二,不降外族的民族精神。
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章锡琛(1889—1969),别名雪村,浙江省绍兴马山镇人;近代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链接
◎“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1645),明朝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城对清军进行殊死抵抗,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史可法誓死不降,英勇就义。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宣布对城中民众进行大屠杀,十日不封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记载,屠杀持续十日,屠杀民众80万。
◎“嘉定三屠”——1645年6月,清军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领导抗清,城郊居民一呼而起,冒雨奋战,打败了来剿清军。闰六月十三日,清军用大炮轰城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愤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失败后,民众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也失败了,嘉定第三次遭屠城。
链接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名训恩,字畏垒。曾任上海《天铎日报》《商报》《时事新报》主笔,1927年投靠蒋介石,先后任蒋侍从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治会议秘书长,为蒋起草文件。1948年11月在南京自杀。
链接
◎周渭,字渔璜,号桐野,贵州才子。清康熙年间中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宫詹学士,是颇有名气的诗人。
链接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开始反帝反封建,与郭沫若组织“创造社”,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戏协主席。创作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10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