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写好的对联不动,只是分别在上下联的前头或末尾添字,把原来的对联续长,却仍然保持上下联文通义顺、对仗工整。有的对联添字后,原意不变,有的对联添字后意义全变,甚至和原意截然相反。总之,添字续联的联作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才艺。
(一)王羲之两年写一联
通过刻苦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精进,创立了自己的书体,造诣很高,声名远播。可他自己不知道,还在勤学苦练。别人求他写字,有求必应。一天王羲之去庙会上游玩,看到一个中年妇女蒸糕,她蒸糕的蒸笼,托糕的托板,装糕的盘子都是园的,直径一样大。每当一笼糕蒸好,妇女一手托托板,一手托蒸笼,一手将蒸笼一翻,一手伸托板一接,蒸笼里的糕不偏不倚正好落到托板上。接着托托板的手向前一伸,托板上的糕飞出去,又不偏不倚地落在距数尺远的盘子里。跟耍杂技一样,每一次都是这么精准。王羲之看了很久,忍不住走向前问妇女:“你这套手艺练了多久?真了不起!”妇女不知他是王羲之,自豪地说:“跟王羲之写字一样,从小就练,练了几十年,练到家了!”
王羲之心下一惊,心想:“看来我的字很有些名气了,要不这样的妇道人家怎么会知道。”此后,也不轻易给人写字了。然而想得到他书法作品的人却是更多了。这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有一年,春节即临,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让儿子去贴好。不料刚贴出去不久,就被别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去不久,又被揭走了。不奇怪,这是人家收藏他的书法作品,谁要他的字那么出名。
过年,门口总该有副对联,王羲之略一沉思,想出了一个绝招。他嬉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出去。但只见上下联都只写了一半,上联的一半是“福无双至”,下联的一半是“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清早,王羲之在上下联后各添了几个字,添字后的春联便成了:
祸不单行昨夜行;
福无双至今朝至。
(二)苏东坡妙笔生花
苏小妹才名远播,不少官宦公子与富家子弟想与她缔结良缘。但苏小妹不重富贵不嫌贫贱,只看重人才。当时有一权贵之家的公子名方若虚,将自己写的词赋文章拿给苏小妹看,想博得她的欢心。苏小妹看后,写了一副对联作评语。云: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后,抱怨苏小妹以文招祸。因为这位方公子的父亲是朝中极有权势的大官,而且肚量狭小,嫉贤妒能,最善陷人入罪。万一方公子要其父出来作对,岂非给家中惹来一场祸事!他想想后,在对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原联便变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三)三字通关
解缙到一大商贾家去办事,商贾调皮的女儿知道解缙是个才子,想了个歪点子为难他,在门口贴了一副新对联。心想:“我看你解缙怎么进屋?”联曰:
闲人免进;
盗者休来。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墨,他提笔在左右门联上各添了三个字,便挺胸而入。商贾的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解缙文思敏捷。原来解缙添了字的对联是: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四)添字现原形
①一知县上任伊始,即在县衙门口贴出对联,云:
一不贪钱,二不贪色;
三不图官,四不图名。
这个县官上任没几天便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原形毕露。于是,有人在他的对联每句话后面添了两个字,使原对联的意思完全反过来了:
一不贪钱,嫌少,二不贪色,嫌老;
三不图官,嫌小,四不图名,嫌臭。
②清末有一个县令,在县衙门的正厅里悬挂出一副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
可事实上,凡有送礼、行贿者,他照收不误。有人不解,问县令:“老爷这样做岂不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县令回答:“我一点儿也没有违背我的誓言,我收的贿赂并非一文,我徇的私情也不是一件一事啊。”于是有人背地里把他的对联改成:
只得一文,天诛地灭;
仅听一情,男盗女娼。
③一个贪婪的知县,每到一个地方做官,第一件事就是书写一副大对联悬挂到衙门口,联曰: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初来乍到,都以为他是一个清官。时间一长,民众发现他根本不是什么清官,而是一个贪赃枉法,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当了婊子还要树牌坊的大贪官。尽管多数民众敢怒不敢言,毕竟有人冒险也要设法揭露贪官的丑恶嘴脸。
一天知县升堂时,一个衙役气急败坏地报告:“老爷,衙门口的对联被人改了。”
知县问:“怎么改的?”
衙役回答,上下联都加了字,续长了,原来的对联变成了——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知县听了恬不知耻地说:“聪明。”叫人去把对联收了。
(五)纪晓岚智对乾隆
乾隆皇帝喜欢找人对对子取乐。找谁呢?自然是纪晓岚了。
乾隆出句:
两碟豆;
纪晓岚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难句,这次怎么如此简单?要小心应对,答道:
一瓯油。
乾隆改了口说:
两蝶斗;
纪晓岚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说:
一鸥游。
乾隆又说:
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随口应道:
水面一鸥游。
乾隆说:“看来斗不过你哟!”纪晓岚小心翼翼地说:“皇上高明,臣只不过是一只水鸟罢了。”
(六)添字讽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字彦演,号享九,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为崇祯帝所重。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率十三万人马“誓为皇帝剿清妖”,与清军战于辽宁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守节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哪知此时的洪承畴已经被俘降清,并正为清廷运筹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皆不值其所为,有人就在洪承畴自撰联的联尾各加一字,对联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一叹一问,使上联的原意得到肯定,使下联的意思反过来了,极尽犀利辛辣的讥讽,可谓虚词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