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长江妙对阎锡山
1937年阎锡山路过无锡时,登上无锡的锡山游玩,站立峰顶鸟瞰无锡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兴大发,口吟一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他想了好久没有想出下朕,回头要随从对下联,也没人能对。阎锡山更是得意,登报征联,好长时间没有结果。
不要小看这随口占来的寥寥十三字,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苦思冥想不得下联。十三字里三个“锡山”,两个同义一个不同,一个是人名两个是地名。两个“无锡”,一个是地名,一个是说名叫锡山其实没有锡。堪称绝对。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知道此事,一时也难有合适的下联,但他牢牢地记住了阎锡山的出联。1945年,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安徽天长县采访。天长与江苏接壤,在长江边上。范长江触动灵感,几年来苦思冥想没有想出来的下联,有了答案。他高兴地喊着:“有了!有了!”
陈毅同志问:“有了什么?”
范长江把阎锡山的对联一事讲给陈毅同志听,陈毅同志问:“你是怎么对的?说来听听,让我也高兴高兴。”
范长江吟出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同志听后,拍手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对得好哇!”
(二)望江楼 印月井
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南的锦江南岸,现辟为公园,园内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都是清代建筑。附近有唐朝女诗人薛涛墓。
不知什么年代,也不知是谁,在游览望江楼时,题书一联,好长时间没人能对下联。联曰: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在四川成都平原北部的什邡县城北郊,清嘉庆年间立石碑,碑上镌刻四字:“古印月井。”
什邡县的李吉玉先生,早把望江楼好久无人能对的上联熟记于心,闲暇即思索对句,但无果。一天,李先生路过什邡县城北,偶然见到印月井,触动灵感,对出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下两联,珠联璧合。若后人再有妙对,恐也难出其右。
(三)觅到下联更伤心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戴名世进京赶考,乘船过河时,船上人都在议论一个木匠犯法的事,说这木匠为县衙造了好多木枷,谁曾想用到自己身上了。老艄公看见戴名世书生打扮,就给他出了一个对子: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听了,觉得此联出得很巧,便一路思索,直到船靠了岸,也没想出来下联。后来,他考中进士,选了翰林。按说,这学问够大了,可“枷木匠”这对子还没对出。戴名世出了本书,叫《南山集》,书中引述了南明抗清事迹,被人告密,说他有“复明反清”的野心。于是,他被刑部拿问,入了“文字狱”,竟至被判了死刑。临刑时,康熙皇帝派了一位翰林去监斩。戴名世被绑赴刑场,甚觉冤枉。又见是一位翰林前来监斩,想到自己也是翰林,不觉泪水夺眶而出。这时,他忽然想起“木匠”那个对子,联想此时此景此身,终于有了下联:
翰林监斩斩翰林。
眼看就要命归西天,有了对句,反而更加伤心了。
(四)这是什么桥?
浙江有一座十佛寺,寺里的老僧写了一个上联挂在佛殿,请来往的香客对下联。上联是: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上联里用了万、千、百、十四个数字,并且依次排列,又是说的一件事,十分自然。来来往往的人都试着对,谁也没对上。
一天,两个书生到寺里借宿,老僧请他们来对。两个人夜里想词儿,谁也没睡觉,即使这样,也没想出下联来。两个人感到很扫兴,又很不好意思,便连夜向老僧告辞,雇了一条小船趁着月色走了。小船划过一座大石桥时,一个书生问船夫:“这是什么桥?”船夫一边摇橹一边说:“四仙桥。”书生喜出望外,马上叫船夫划回十佛寺。两个书生下船后,一路小跑进了庙里,找老僧要来纸笔,写出下联: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