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句话: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悟,烦恼为菩提,一念迷,菩提为烦恼。它们同为一体两面,辩证相依。
缺点与优点,是如此。高贵与低贱,也是如此。
染与净,非别于此。恶与善,也非别于此。
当然,这都是从本质上说的。
很多人不能体认到这本质,执迷或执著于事相的分别,以此分别,看不到世间真相的平等。
于是,他们一边以最美好的语言赞美佛陀,另一边又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拥有佛性、必将成佛的人。
尼采是如此。曾经,我看他的文章,心惊肉跳。他说:人只是地球表皮的一种疾病。加尔文也是如此。你听他怎么说:人是一条五尺高的蛀虫。所以,这些人认为,人只不过是犯罪的机器罢了,因此,他们厌恶人。
可是,在佛教看来,即使人是蛀虫,也是生命,也有佛性,也将成佛,是未来佛,同样值得我们赞美。难道虫与人与佛,有本质上的不同吗?为此,佛陀没有忽视对他们的救度。
其实,许多看似不平等的事情,实际上是平等的。曾经,古罗马城失火,火灾产生了大量的烟雾,迷住了人们的眼,许多人因此逃不出去,被烧死或熏死了,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瞎子都意外地逃生成功,因为他们平时不用眼走路。尽管烟雾蔽眼,但是对他们的走路又有什么影响呢。
有个故事,不知是谁编的,说:教宗去世,灵魂飞到天国,天国门卫不让进,说查无此人。教宗自报家门说:我是罗马教皇。门卫还是查无此人。教宗说:我曾经是一位神父。还是无法查到。教宗只能接着说:我曾经还在某个教堂做过平信徒。这一查,天国的名簿上有了。为什么?门卫这样教训教宗:你是一名平信徒时,你在生活上活出基督。是神父时,为日常事务忙碌,不再为了信仰。担任教宗后,为名为权而活,忘了基督,也没了信仰。所以你当神父当教宗时,天国簿上便没有你的记录。
当然,我相信,教宗不致如此,但这个故事却很有哲理。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牢牢把握住真理的平等实相,有得就可能有失。因此,我们平时在教宗与平信徒之间,就不必作太多的分别,而应以平等心去审视,以平常心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