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3500000014

第14章 僧团的主业是什么

2006年下半年,本人作为首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学员,于中国人民大学研修四个月。宿立新苑,食西区食堂,上课于明德楼。主要课程有宗教学、世界宗教史、哲学导论、管理学、伦理学、古汉语、中国近代史、宗教与当代社会、法律基础知识以及朱维群、叶小文、方立天等专家的专题讲座。其间与大学师生有些接触,尤其与哲学院师生的交流为多。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佛教僧团的主业是什么。

考察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其主要工作是讲经,树立伦理道德的典范,制定并实践戒律,管理僧团,协调僧团与政权、僧团与社会包括信众的关系,培养僧团的后续力量。佛陀讲经,针对信众或社会人士的咨询疑问,应机而讲,有的放矢。经书大多数是佛陀与请教者的问答录。佛陀十大弟子的主要工作,也不离此。

从佛陀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中,我们得出启示:作为佛教僧伽,主要的工作不是直接创造财富,那是经济学家与商人的事;我们的任务应是继承佛陀当年所做的事业,弘扬佛陀确立的精神。

据此,作为僧人,我们的主业是弘法,是持戒,是传播佛教教义与实践佛教教义,做教义的实验者、榜样者。信徒因此有专业的授业师,少走了弯路。作为僧人,放弃可能拥有配偶、儿女的权利,着灰衣,吃素食,清心寡欲,其另有所求或另有所向往的,就是在宗教上要有所得。为此,作为僧人,一定要按照佛陀教诲的路子,前去走一走,哪怕探一探,看效果如何。信仰,如果没有从信仰中得到宗教上的体验,那是有缺憾的。佛教有念佛,有坐禅,有持咒,有诵经,有观想等,法门万千,不去实践,便是不事主业,徒费光阴。

人生是短暂的,名、利、权、情等,都犹如过眼云烟,只有业力随身。我们总不能仅过一生一世就永远消散消失,断灭了光明的未来。为此,除了喜好的名、利、权、情等之外,还须储备良知、道德、善、美的业种,着力保有宗教上的生命。只有它的真实才足以使它永续长青。这样,我们就需要在宗教上有所作为。

在我的人生设定中,我的主业在于弘扬与实践核心教义、持守戒规。信徒来寺不能只看到佛的像而没有看到佛的心,佛的教义就是佛心。拯救苍生主要靠的不是佛像,而是佛的教诲精义。因此,我希望充实自己,一生以传播与实践教义为重任,做佛教文化的播种者、催生者、收获者。

翻看高僧传记,我们发现,能成高僧,那是因为人度得多,法弘得广,对前人理论有所发挥。或者修持严谨,有所证悟,因此德高望重。由此可知,高僧在宗教上的高成就,高在精神,而非高在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这也是佛教根本的核心所在。

不少僧人,对佛教的信仰,本末倒置,身份定位不清,把自己变成了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外交家、慈善家,唯独不是宗教家。穿佛衣不说佛论,不想佛恩,不为佛行,不做佛事,不证佛果,甚至不信三世,不信因果,不信佛之说教,那与俗人有何异?如此,俗人依据什么对僧人进行崇拜?僧人又以什么对俗人进行说教?

物以稀为贵。佛教僧伽贵在掌握佛教精神并有实践经验,以其稀才贵,才堪为俗家弟子之师。为此,我们僧团,当专职于佛教教务,以弘法持戒为家务,以带领信众实践教义为首务。古代高僧莫不如此。这也是他们契佛行仪的所在,也是流芳后世的原因所在。

我之从佛,重在信、解、行、证。不信,哪来恒心愿力?无解,就会盲从。不行,没有实践,何来结果?何来实证?没有这些,不就是以己昏昏教人昭昭了吗?为此,我们不应为建寺而建寺,而应把宗教场所变成信、解、行、证的基地,总结出契合时代的信、解、行、证的方法,在宗教上服务于信众与民众。不应使寺院越来越往纯粹的旅游场所或文物保护单位方向转化。否则,信仰成了职业,僧人成了雇工,僧团偏离了主业,不仅世俗化而且庸俗化了,佛教的核心精神也因此得不到彰显,僧团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热门推荐
  • 智尊剑魂

    智尊剑魂

    一个远古少年,无意间,被封印在神剑中万年后,重新夺回身体,并从此逆天修炼,成为众人仰慕的王者!
  • 冰山相撞请注意

    冰山相撞请注意

    冷漠的她,从小便背负着如同铁牢般的诅咒,把她紧紧的囚禁,不想牵连他人,从此冰封内心。冷酷的他,父母在他面前惨死,他痛恨、他悲伤,可他什么都做不了,不想历史重演,从此封闭了内心。当两座冰山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敬请关注:冰山相撞,请!注!意!
  • 苍茫行

    苍茫行

    心若在,梦就在。一个人,一把剑,一段传奇……
  • 鸣人物语

    鸣人物语

    如果水门与玖辛奈并没有在鸣人出生的时候死去。那么鸣人的生活轨迹是不是会发生变化?“你问我为什么不想成为木叶的火影呢?当你站在火影岩上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木叶,而我,看到的是天下……”——鸣人。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仇林的末世和异界

    仇林的末世和异界

    仇林身死末世却意外穿越到拥有强大修炼之法的异界,时刻不忘变强回去拯救父母,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日益严重的末世,仇林该如何抉择。在两界挣扎着,抵抗着,变强着,只等成为太阳荣耀自己的一天!
  • 穷极一生,一场梦

    穷极一生,一场梦

    我终于明白世间有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粗狂而忧伤回声的千结百绕而守候的是执着一如月光下的高原一抹淡淡痴痴的笑笑那轻轻颤动的百合在那清辉下亘古不变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在你的颔首中挺拔而上,遥远的忧伤爱情有千万种,这是他们的爱情。是命运,是宿命。
  • 给予神明的箱

    给予神明的箱

    唯一的人类:查斯沃福多特在名为伯利恒的世界里亲身观看六王换代的故事。
  • 两机男人

    两机男人

    大家好,我是老四,感谢百度之眼让我的人生可以重来一次,这一次,我一定要做一个!上床就是打桩机!下床就是取款机!样!样!滴!两!机!男!人!
  • 希望还能回到过去

    希望还能回到过去

    一场大火,毁了一个家庭,昏迷过后的他只能寄宿在他青梅竹马的家中,却和青梅竹马收到一所学院的邀请函,还觉醒了能力。偶遇了她后却是一场悲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