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互相施加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重和严峻。所以,变化已经更多地不再是什么客观的事情,变化已经越来越体现出明显而深刻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本质上就是竞争性。可以说,对现代社会而言,变化的本质就是竞争。
所以,我们要努力达到三个境界:第一,知变,也就是了解变化、预见变化;第二,应变,就是接受变化、应对挑战;第三,求变,就是创造变化、争取主动。
知变、应变与求变应成为实践中的本能
既然变化已经越来越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变化意味着竞争,那么对我们“生存者”来讲,知变、应变、求变不仅应成为行动化的理念,更应成为实践中的本能。这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印证。知变、应变、求变,首先关乎生存,其次关乎发展。当然,生存与发展是同一回事——不存在没有生存的发展,也不存在没有发展的生存。对企业来讲,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市场行为中,此方求变,他方即需要应变;他方应变之后,反过来对此方又意味着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于是市场竞争循环加剧,变化无穷,且将不断升级。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21世纪,尤其是个剧变的世界。西方工业革命后——特别是近百年来,世界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剧变的特征。比如说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就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上,就是很普遍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症状”,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经济犯罪相对刑事犯罪在增多。生存压力在加大,有的人因精神压力过大患上了失眠症,患抑郁症的人在增多——相应地,社会上心理医生这个行业开始“吃香”。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反映在人们的饮食上,则是速食产品类型的增加。人们对超市的依赖是空前的。超市里既有称好斤两、标明价格的蔬菜,又有洗净、切毕、组合好、配齐佐料的半成品菜肴,买回去一炒就得。更有肯德基、麦当劳、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泡面——这些虽然被很多人称为“垃圾食品”,但许多人照吃不误,就图一个快、省事。快节奏的生活反映在文化形态上,甚至形成“快餐式”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歌曲,甚至文学作品,都越来越多地带有消费性的商业色彩。人们创作这些文化快餐产品,只求一次性消费,不求艺术地恒久地留给后人欣赏。更为严峻的是: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文化消费方式,甚至是审美习惯。泡面、泡网、泡吧、泡妞儿,连经济都“泡沫”,以至于“泡”成为一种文化,什么都要速成。“泡”也有无聊地消磨时光以及玩世不恭的意思,成为某些群落的一种生活形态。“泡”文化,也算本世纪一大特征。
我们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变化的洪流或漩涡当中。我们的老祖先作的《周易》,是很了不起的一本书,被称为“诸经之首”,思想方法很独特,对世界的阐释很有创造性。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个评价极高。也许有人会说《周易》太艰深了,非专家莫解。其实,“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切哲学思想,在百姓那里,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这些道理往往是以俗语、古谚、笑话或民间故事的形式传承的。这个“易”,就是“变化”的意思,也是“生”的意思,“周”则是“到处都在”的意思。“周易”二字的意思就是“生生不已,无处不在”。也有人说“周”是“周期”、“循环”的意思,我认为不够贴切。说“周”是“周朝”更不对了。从“矛盾论”的角度讲,有“变”就要有“应变”,这是必然的一对矛盾。怎么应变?当年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提出“变化先从我做起”的口号,还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在整个亚洲都很有名:“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他是在三星集团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上任伊始就说出这番话的——他在对经理们持续吼叫的九个小时中痛击了当时三星的顽症。所以说,应变首先是内心的一种痛彻的、警醒的心理变化。也就是说,应变首先是一种认识的问题、态度的问题。
知变、应变、求变的本质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变化的本质是竞争,那么知变、应变、求变的本质就是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说,知变的本质就是学习,应变的本质就是实践,求变的本质就是创新。这也是达到知变、应变、求变这三个境界的根本途径。下面,我就重点说说这三个问题。
知变之道,在于学习
了解变化,既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预见变化,则是对感知能力和学习结果的检验。应该说,一切预见皆源于认知,而认知则必须从感知和学习开始。对学习的重视,可说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一等见识。卡尔·李卜克内西说:“学习,学习,这是马克思向我们发出的至高无上的命令。”他说,有时他被马克思注视一眼,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马克思仿佛在督促他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毛泽东逝世前几个小时还在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今天这个时代,就是个学习的时代。不学习就要落后,甚至无法生存。学习已经成为生命最重要的特征。尤其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工业化、工业信息化。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信息,就如同被蒙上了眼睛、被塞住了耳朵、被堵上了鼻子,其结果就是窒“息”而亡。
应变之本,在于实践
这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要应变,光学习和预见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认识来,在实践中检验他人的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磨炼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到的只能是知识,而不是本领和功夫。本领和功夫是怎么来的?本领和功夫是操练出来的。所以说,光勤学还不够,还要苦练。甚至光“会”还不行,还要“熟”;光“熟”也不行,还要“快”;光“快”也不行,还要沉淀为一种自然反应、本能反应、瞬间反应。这才叫功夫,这才叫本领。
大家都知道李小龙,他说要训练出“肌肉的记忆”,让身体在瞬间做出正确反应。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位武术大师,不如说他是位技击大师。也就是说,区别套路的功夫与实战的功夫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尤其在实战当中,“花拳绣腿”是不管用的。从招式上讲,李小龙的招牌动作是“旋风腿”。也许很多人可以模仿出那个动作,但是通常却没有那个威力、达不到那个效果。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动作不是本领,招式不是功夫。动作有没有力量、出招准不准、时机抓得好不好,那才是功夫。功夫是怎么来的?功夫是“扎马桩”——屁股底下焚着香、肩膀和头上放着水碗——“蹲”出来的,是打沙袋练出来的,更是实战中悟出来的。这才叫真功夫,这才叫“核心竞争力”。所以,功夫不是招式,而是一种含量。高贤峰老师把这叫作“招可学,功要练”。有一句话叫“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好多学问,本来是不错的,但很多人却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跟着“吠”出来的学问是没有用的。
从应用这一点说,没有实践做底蕴,学问往往是没有力量的。任何个人的体验不管多么丰富多么厚重,说出来写出来,都是常识。我们真正需要尊崇的,往往就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常识。常识很不简单,否则不会成为常识。常识的背后都是血、汗和泪。没有通过实践而轻易得来的常识对个人来说是没有大用的,那只会是他经历失败后脑子里首先闪现出来的最惨痛的知识性记忆。要真正弄懂常识,必须付诸实践。一切学问,要真正弄懂就必须付诸实践。招式是可以学来的,但功夫却是实打实练出来的。
企业的“功夫”,就是核心竞争力。练就功夫,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否则再好的创新也是没有用的。拉链的发明,被誉为是“影响现代生活的重大发明”。拉链的发明者贾德森原本是为了解除系鞋带的麻烦而想到的——这说明“懒惰”也是创新的动力之源。贾德森在1893年取得了专利权后,一个叫霍克的军官在筹备建厂中遇到了困难,因为这项专利本身只是一种“可行”创意,并没有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霍克持之以恒地经过19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拉链机。对个人来讲,19年是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可生产出来了拉链,却没有人用这个东西代替鞋带,可见创新的好处起初往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一个服装店老板将思路引向了鞋带以外——这是联想式思维,生产出带拉链的钱包,赚了一大笔钱。从那以后,拉链几乎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军事等很多角落,如衣服、枕套、帐篷等。拉链从创意到应用,是个持续不断地努力的过程,这说明单靠好的创意是打造不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夫”是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的。
求变之要,在于创新
接着讲前面李小龙的例子,现在我们进一步推想:如果李小龙光靠“旋风腿”,能“一招鲜,吃遍天”吗?肯定也不行。他还有什么“寸拳”、“双节棍”,要花样翻新才行。他的“寸拳”很厉害,据说他的背肌是全世界最完美的背肌,有着超强的爆发力,是他刻苦训练出来的。李小龙自幼身体并不好,他的成功乃在于他的过人天赋、勤奋刻苦、强烈的自信和争胜欲望,以及他的哲学思想。李小龙不满33岁就意外离世,但他独创出思想性很强的“截拳道”,很有创造性。
李小龙风靡西方世界,其在技击界的尊崇地位至今无人能及,不仅是因为他出色的功夫,还有他高超功夫背后的哲学精神。他是在西方生活过的,曾用心研究过东西方哲学,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选择了当时乃至今天也是冷门的哲学专业。他对信念的执著和训练的刻苦,使他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他的思想外化为一种独特的迷人气质,他的热情散发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张扬活力,特别是他的自信和“忠诚于自己”,使他能够突破传统,具备超人的创新能力,所有这一切使他的偶像魅力达到永恒。
李小龙的武学思想是把功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思想,第二是知识,第三才是技巧。要我说,搞营销完全可以借鉴他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有思想的拳头造就了李小龙的不凡。他的“截拳道”,按“截拳道”教练石天龙的说法,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截”是什么?截阻。预见对方的来招和攻势,有效地截阻对方的攻击。所以说,不输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你看李小龙临敌时的动作,侧身而立,等待对方出手,却后发先至。这是最有效的技击方法。所以,“截拳道”是很能磨炼快速反应的一种功夫。现在的孩子一窝蜂地学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殊不知当年这些领域的很多高手都曾败在李氏手下——那是个盛行民间高手互相挑战的英雄时代。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自信力,是会连自己老祖宗的好东西、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都不知道珍爱和传承的。
其实,前面讲的什么柔道、空手道、跆拳道,都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连“截拳道”也是如此,李小龙就是学咏春拳出身的。他1.73米的身高,在被大个子控制住的时候,怎么办?咬人!李小龙的电影里有这个镜头。所以泰森咬人不是独创。咬人,似乎是“下流”动作,但是,“有效”!遇到不同的对手,就要创出不同的招数来应对。
知变要靠学习,应变要靠实践,求变要靠创新。学习、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是:没有学习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学习是空洞的学习;学习与实践会促进创新,但缺乏创新的学习与实践是停滞不前的,也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