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直接以企业“内训”讲稿的面目出版的、严格来讲尚不能称之为著作的出版物——尽管这样也并不能算作“述而不作”。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本讲稿中的许多观点并非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的观点,所选的案例亦非严格精心挑选的案例,引用的言论更没有经过多方查证。一方面,我觉得用于企业“内训”不需要精确到那个程度;另一方面,我本人也实在没有那个兴趣和时间。
我在本讲稿中一再强调:企业管理不是科学,只是实践,并且全部是实践。既然我所讲述的只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那么其科学性也就不是我要十分关注和格外追究的了。
本讲稿由我自己作序,是因为我不忍心也不需要他人费力地阅读一遍讲稿,再义务地说几句恭维的话或者根本就没有阅读讲稿却违心而好意地说几句恭维的话——何况这恭维未必贴切和到位。
名人出书,向为我所疑忌。但出版本讲稿,我却全无顾忌——这倒并非因为我不是名人,而是全出于一片有益公众的热忱,以及对本讲稿具有的原创价值、实用价值的自信。
少不得要在这里略述一下本讲稿的由来:
第一,国有企业的培训,到了非抓“内训”不可的阶段了。特别像我们大庆石油管理局这样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既有钻井、采油、科研、化工、基建,又有机械制造、矿区建设、水电信保障、文教卫生等行业,没有自己的“内训师”、光凭花钱外请教授来授课,是绝对不可以的——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会产生多少实际效果。所以2006年初负责企业培训工作后,我决心抓“内训师”队伍建设,并带头尝试着做“内训师”,想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建设企业“内训师”队伍的路子。
第二,诚如我在讲稿中所说的,自己参加工作20年,最大的体会是:创造性地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而思维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根本途径。这方面自己的体会很多,急切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于是,就在2006年的9月8日,我在大庆局物业集团园林绿化公司进行了首场思维创新讲座。之后接连在全局组织部长培训班、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昆仑集团、大庆局2007年度青年干部培训班、文化集团、创业集团等单位进行了此类讲座,每次反响都很好——至少是“内训”效果突出意义上的好。
我的目标是: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一支讲授内容能够涵盖大庆局主要业务的“内训师”队伍,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层面,有效而出色地完成企业大部分的培训任务。
我盼望着企业“内训”成熟后,可以向石油石化系统推介“内训”的精品课程,甚至在大庆承办全国企业的培训项目。我想,以大庆油田的这些精品课程,以大庆油田“铁人纪念馆”、“历史陈列馆”、“石油科技馆”、1205钻井队等传统教育基地,以大庆周边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五大连池等自然风光,作为承办培训的特色元素,办好油田外部企业的培训项目是没有问题的。
可能的话,今后可以通过模拟培训公司的形式进行劳务输出。我想,像讲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两论起家”基本功、油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的课,石油石化系统内部不可能有比我们讲得更好的,我们也没有理由讲不好,我们更没有理由不讲——因为我们义不容辞地担当着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任。还比如讲集团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基层建设、企业的安全和稳定、大庆油田企业管理特色、扁平化与流程再造、市场拓展、钻采技术、科技创新这样的课程,我们都有很多体会和宝贵的经验可讲。
我的思维创新讲座受到学员如下评价:“案例多,效果好”、“应当给各级领导干部都讲一讲”、“很难听到这样的课,希望能多听到这样的课”、“非常生动又发人深省”、“信息量大,观点新,思考有深度,表述清晰,案例翔实,大家听得意犹未尽”、“讲得非常好,很有哲理,看得出是精心准备的,但又是挑精华讲的,大家没有感到疲倦”、“深刻而多彩”、“耳目一新,没有听够,很有底蕴,内容与形式都是创新,比从高校请来的教授讲得还好”、“切入点把握得准确,概念解释得清晰透彻,观点独到而新颖,案例很符合实际”、“听教授讲课感觉就是传授知识,听您讲课感觉就是在用心传递一种责任感”,还有人总结出六个特点:“思辨性、深刻性、实用性、启发性、冲击性、原创性”。
课后大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内容较多,显得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展开讲透”、“跳跃性较大,观点与观点之间显得不太连贯和系统”、“不太好理解,有点儿抽象,听不太懂,有点跟不上”。
这样的评价无论准确恰当与否,作为序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007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