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动机。当大人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使用强迫、命令、威胁、恐吓、嘲讽等语气或者过激的行为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首先要问清楚原因,然后再耐心地跟孩子讲明道理,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往往比简单粗暴的“发脾气”更有效。
身边案例(一)
涂鸦
星期天,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咪咪独自在客厅里玩耍。她忽然发现了表姐前几天刚送给他的彩笔,于是她拿起笔兴致盎然地在客厅里作起画来。不一会儿,沙发上、墙上、桌布上面布满了咪咪的“杰作”,妈妈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个场面气愤异常……
幼儿行为解析:
随处涂鸦是每个小孩子的共性,特别是两岁多的孩子,他们行为的动机往往是由自己的兴趣支配的。他们很少会考虑结果,一切都是兴趣使然。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成人如果不讲清楚道理,只是一味发脾气,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对你的气愤也许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无辜。这就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方法运用:
相信每个家长遇到类似的场面都会“怒发冲冠”,如果仅仅是大发雷霆或是把孩子暴打一顿,虽然可以暂时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并不能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意识到错误,或许家长过激的举动还会打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态度很严肃地问孩子:“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觉得客厅被你画成这个样子漂亮吗?”待孩子说出她的理由,家长再跟孩子讲明道理:“你想画画是好的,妈妈知道你的画里面有很多故事,可是沙发、墙壁不是画画的地方。你要画画可以画在纸上面。”也可以用换位体验办法反问孩子:“如果你穿了一件很干净很漂亮的衣服,你的小伙伴在你的衣服上面画画,你高兴吗?现在你把墙壁和沙发的‘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一起来给它们收拾干净吧。”(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为了满足孩子涂鸦的爱好,家长可以在卫生间贴有瓷砖的墙上为孩子开辟一片‘涂鸦园地’,任由孩子用彩笔涂抹。瓷砖容易清洗,可反复使用。
★找一片高矮合适的墙面,在墙上贴一块幼儿园做手工用的及时贴。注意及时贴不要撕下粘贴面,把及时贴边角固定,然后在及时贴上面再贴上大白纸,画完一张,再换一张。及时贴双面都是光滑的,既方便又美观。有兴趣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对及时贴四周进行装饰。
知心话语:
批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到底什么地方做错了,他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有这样,批评才会起到积极的警示和提醒的作用。
身边案例(二)
我要把花儿带回家
星期天,婷婷的爸爸妈妈带她去公园看花展。公园里的花可真漂亮,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婷婷被一片蝴蝶花吸引了,她伸手就去摘,说要把花儿带回家。妈妈不允许,她就哭着不肯离开。
方法运用:
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拥有,这是小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时成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一般孩子都会乐于接受。
采用“循循善诱”法首先要询问原因:
“你为什么想要把花儿带回家呢?”
婷婷回答:“这些花儿长得跟蝴蝶一样,很漂亮。”待孩子说出原因后,妈妈马上表示理解并给孩子一定的解释:
“妈妈也觉得蝴蝶花很漂亮,不过如果你把花摘下来,它不久就会死掉了,花儿的妈妈会很伤心的;再说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如果别人都像你一样把喜欢的花都摘走了,公园里还漂亮吗?以后我们来还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吗?”
最后可以给孩子一个建议:
“走,我们去问问管理公园的叔叔阿姨,这里的花能不能随便摘?”或者:“你那么喜欢蝴蝶花,我们去卖花的市场买一些,种在我们家的阳台上,你来每天给花浇水、施肥好不好?”
家长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一些在公共场所的规则和要求,教给孩子相关的歌谣:
公园里,花儿开,
红的红,白的白,
花儿好,我不摘,
大家都夸我真乖。
知心话语:
教育孩子应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温馨提醒
“循循善诱”法是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俗的说法就是跟孩子讲道理。运用此法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探询原因(你为什么这样做?)→表明你的看法和态度(对于你的行为我很……)→讲明道理(错在哪里?)→提出建议(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给予鼓励(相信你能做好!)
专家支招
孙闻鸿,女,1959年出生。20世纪60年代初落户到内蒙古的3000名“上海孤儿”之一,儿时被弃,养母不慈,远嫁异乡,中年丧夫,生活贫困,居无定所,却让两个儿子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被评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好家长”。下面就是她循循善诱教育儿子的一个事例——
大儿子四五岁时,一次去他奶奶家玩,发现后院有一窝刚孵出的小鸡——那是他大娘养的,他就蹲在那儿观察。几天后,他把小鸡都抓出来,放到奶奶的床上,并用被子盖住。不一会儿,一窝小鸡都给捂死了。
我和他奶奶过去后,看到大儿子还在那儿站着,低着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他也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我问:“儿子,你干什么了?”他看着床,不好意思说。
我拉着他的小手,说:“你跟妈妈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妈妈不会批评你的。”
儿子这才说:“妈妈,我看那只大母鸡天天捂着小鸡,一会儿把小鸡搂在怀里,一会儿小鸡自己钻出来,很好玩。我就把小鸡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上,看它们一会儿能不能自己钻出来。不知为什么它们就死了。”
我一听就笑了:“妈妈给你讲个道理吧。老母鸡身上的羽毛非常轻,就像你的头发丝一样,还能透过空气。它盖住小鸡,是怕小鸡冷。可这被子多么沉啊,又不透气,小鸡怎么受得了?所以就被压死了。”
儿子一听就明白了:“噢,妈妈,原来是这样啊!”他高兴了,并且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最后,我买了小鸡赔给他大娘。
孩子从懂事到上大学,我从来没打过他,都是给他讲道理。他做错事肯定是有原因的,作为母亲我必须帮他分析,引导他明白错在哪里,让他以后不再重犯此类错误。
摘自《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