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昌,孙中山先生回到九江。对于九江人民的革命斗争,孙中山先生极为赞赏。1912年1月,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特电邀九江商绅罗惺予赴南京议事,到南京后,罗被推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参与临时法的订立。是年春,临时政府迁北京,孙中山先生被迫辞掉大总统,任全国铁路督办之职。10月25日,孙中山接受江西都督李烈钧的电邀来赣视察。他乘坐“联鲸”号军舰由上海抵达九江,稍事休息之后,即由九江要塞司令护送,改乘“西昌”号轮,经鄱阳湖去南昌。在南昌视察结束之后,孙中山依然由水路乘船返回九江,开始了他在九江的视察。
10月29日,九江城里大街小巷的商家住户家家张灯结彩,道路两旁扎起了漂亮的松柏牌楼,整个九江城装饰一新,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到来。由各界代表组成的欢迎队伍早早地就集中到了江边,孙先生乘坐的船将停靠招商局码头。在欢迎人群中,有裕生火柴厂和九江码头的工人,九江同文学院、九江中学堂、县立高等小学堂、县立高等女子小学堂的学生和商界代表,此外,湖口、彭泽县也派了代表来参加欢迎仪式。欢迎的人群翘首以待,喜形于色。大家都想亲眼目睹伟人风采,现场人山人海,场面非常隆重,九江人民都在盼望着孙中山的到来。上午8时许,孙先生乘坐的轮船停靠在九江的长江江面上,九江当地政府的欢迎代表迅速地乘快艇将孙中山先生迎上岸来。
随着雷动的掌声,欢迎人群面对孙先生发出的欢呼声是“万岁”。此时刚过武昌起义一周年,中华民国成立也才10个月的时间,面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用“封建主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敬仰,这里也许只有用“万岁”这个词才能表达老百姓的景仰之情。不过“万岁”这个词之后还沿用了很长时间。
孙先生上岸后,弃船乘马。他骑马安辔缓行,外表十分庄严威武。身着深蓝色西服的他,不断挥动着手中的礼帽,含笑向群众答礼。这一年的孙中山46岁,而且适逢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当壮年的他雄姿英发。
孙中山先生一路都是骑马,而陪同人员则是步行跟在后面。这种方式在当时的人看来还比较新鲜,因为一年前的清朝官员们还都是乘轿的,还要鸣锣开道,而孙先生的这一身西洋装扮和做派,让大家耳目一新。在视察期间,孙中山还与九江的国民党人和各界人士会晤。同时,他还高兴地与会见的100余人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那种致力革命的精神和平易近人的和蔼态度,给九江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不管孙中山是否任临时大总统或者国民党理事长,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当他到九江时,九江的市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码头和孙中山的必经之路,争睹伟人风采。
当时的九江江边,除招商局码头及附近周围地方外,全属英国租界。英国当局规定,未经允许,中国人不得进入租界之内。可是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到来,九江市民都勇气十足,纷纷穿过英租界地区。英国巡捕慑于群众的激昂情绪和孙中山的威名,也只得把租界两端的铁栅门打开,任群众穿行其中。
在孙中山先生的陪同人员中,有一位“九江人”。此次来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陪同人员有张继、吴铁城、王正廷、马君武等人,排名第二的吴铁城出生于九江。
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的吴铁城与孙中山算是正宗同乡,其父吴玉田因经商来到九江,吴铁城因此在九江出生。他早年还曾在同文书院读书,1909年经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负责办理与军事有关的工作,后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制定宪法。此后,吴铁城追随孙中山先生,并在国民党政府中历任高官,1941年曾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大陆解放后,他在台湾任“总统府”资政等职。1953年在台北病逝,终年65岁。
为了热烈欢迎孙中山先生,中国国民党九江支部和九江群众举行了欢迎大会。
在九江议会局(今柴桑小学内)举行的隆重欢迎会上,孙中山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非常善于演说的他先在会上盛赞“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顺利发展”。并说“如此之功,吾人佩甚”!对九江革命党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九江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九江人民第一次亲耳听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都非常高兴。当时正在九江中学读书的许德珩就曾目睹当日盛况。1981年10月6日,许德珩老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中仍说:“中山先生的讲话和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可惜的是,今天已经无法找到中山先生当时演讲的全文了。只能从当时在场人的回忆中去感受孙中山先生演讲时的激情和对九江的殷切期望。通过后人的回忆,我们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即席演讲内容非常丰富。许德珩就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孙中山的演说,着重讲述了筹划兴建铁路问题:“有人问他这次回国带回多少钱?他说,我回国之初,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时也曾说过,我不名一文,所带回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与会者郭寿群先生事后回忆说,孙中山先生在演说中大声疾呼,说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人民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所以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实际上仍旧是一盘散沙。他号召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收回治外法权,保卫我们的领土;同时,要扩建学校,培植人才,建设交通网,发掘一切矿产财富,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
时任国民党九江交通部副部长的郑丹后来回忆,孙中山先生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社会建设,“他在演说中一再谈到妇女放足的问题,指出缠足是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结果,它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号召九江的女同胞要勇敢地起来改革这一封建社会的陋习”。自此后,九江的风气为之大变,绝大部分缠足的妇女都逐渐把脚放大了。孙中山先生在演说中还劝告九江人民把城墙拆掉,说这样可以便利城市建设,使九江市面更快地繁荣起来,有助于“货畅其流”。
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主权的维护,观察也非常仔细。在九江城区,他看到城墙上悬挂着许多外国产品的广告牌,便问身边的九江警察厅长周兆麟,那些广告牌“是否已向我国租用?”周摇头说“没有”。孙中山指示说:“依照外国法律,不论在哪个地方竖立广告牌,既要征得主人同意,还要缴纳一定的租金才行。我们应该维护这种权利。”
孙中山先生离开九江后,周兆麟随即向各国驻九江领事发出通告:限三天内撤销广告,办理租用手续。可是,惯于自行其是的各国驻九江领事和代办竟置之不理。警察厅不得不派警员拆除广告,各国驻九江领事不甘就此了结,把状告到了南昌。在江西都督李烈钧的支持下,周兆麟坚持孙中山的指示,要他们缴纳租金才可设置广告,最后外国洋行不得不补交了租金。从此,九江收回了广告权,九江地方政府第一次收取了户外广告租金,此外政府还趁机收回了租界的起闭权,维护了中国的部分主权。
孙中山在九江作短暂的停留后,又登上“联鲸”号前往安徽芜湖视察。据《彭泽县志》记载:途中孙中山曾考察了彭泽一段的长江水域并登上马当矶头,郑重地写下了“中流砥柱”四字。可惜的是,这四个字在日军侵略九江时被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