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一天,我们来到长兴采风,首站是两个小山村。
这两个山村是槐坎乡的仰峰村和水口乡的顾渚村。前者曾与新四军血肉相连,有着“江南小延安”之美称;后者是“茶圣”陆羽品茗观山完成枟茶经枠的故地。
仰峰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从昔日“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一个贫困山村,去年一举跨进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行列。
峰回路转之间,眼前一条宽敞的乡村公路和沿途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让我们的视线进入了今天的仰峰。山村三面环山,百余户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别墅掩映在略显苍老的银杏丛中,一条条水泥路犹如玉带一般把家家户户连在了一起。那些白墙黑瓦下的革命旧址装饰一新,依然透露着庄严肃穆的神情。
当年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早已淹没在久远的历史中。走在一尘不染的将军路上,一排排路灯,一只只垃圾箱,还有那绿底白字的路牌,你已很难与“农村”这个老概念连在一起。村中心的超市、公园和文化娱乐中心一派喧闹,琳琅满目的货架前穿梭着采购者忙碌的身影;绿树下、草坪上,顽皮的孩童在追逐着? ?
“以前这里的脏乱差是全乡有名的,垃圾随处可见,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乱飞,通过这几年的改造,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心情舒畅了,观念、习惯也大不一样了。”村主任曹建华介绍说,“去年村内撤掉露天茅坑60多个,建了人工湿地128个,通过污水净化处理,污水排放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现在大家都说仰峰漂亮,外面来参观的人蛮快活,我们也蛮自豪。”
今年42岁的曹建华,曾经外出打工20多年,两年前被村民硬是请了回来拽上主任岗位。“既然村民信任,就不能辜负了大家,自己有多大的力就得出多大的力,就不信革命老区不能变新颜。”他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一班人抓山里资源开发,提升毛竹、板栗、茶叶等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兄弟外出打工。去年人均收入7600多元,山里人的日子日见红火。
村干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山村的改造,群众的心里都明白。仰峰村集体经济并不厚实,但在前两年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大行动中,27户涉及拆迁和土地征用的农户,在补助资金没来得及到位的情况下,自愿地在协议书上签字,并主动配合搞好拆迁。村民韩石龙说,现在村里最有权力的是36名村民代表,大事、难事都是村民代表会定了算的。
“公平、公正,山里人信这。建设新农村是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环境,村里有困难,群众也理解,大家一起干,今天不是全村人都享受上了吗?”老韩手指着眼前干净,整治的环境,笑得爽朗。
我们走进韩石宪花园般的家。韩家打祖辈起就开始居住在仰峰,他也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当了20多年的乡中学教师。一说起村里的变化,韩老师像课堂上讲课一样条理分明,一件件干群携手改造家园的事如数家珍。“年轻那会进了城又回乡教书,是为了父母的安心,也不是没有过进城的念头。如今,不仅是自己上了岁数,关键是因为城乡差别并不显得太大,山头的竹子更绿,山涧的溪水更清,农家的小院更美,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再也不愿离开这山这水了。”他说。
值得告慰先烈的何止一个仰峰。以生产大唐贡茶“紫笋”为主的顾渚村,正在由一个偏远的穷山村变成第一个全县生态环境极佳、资源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态村、旅游村。
村民祁瑞春和汪粉勤夫妇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又是受益者。有了一流的生态环境,他俩投资50万元,率先在村里创办了农家乐旅游项目。“环境好了,自己住得挺舒服。”祁高兴地说,建设新农村,不仅美了百姓生活,而且帮助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们透露,春节期间,最好一天接待外地游客50多人,年收入接近10万元。
同样,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乡村干部的用心。“全乡干部开展‘贴心百家、温暖10家、帮困一家’活动已3年了,干群心齐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水口乡党委书记朱荣伟说,“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乡村干部是一支重要力量,而眼下更重要的还是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快速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在老区长兴,乡村干部与村民一起,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把一个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带上文明小康之路。
(原载2006年3月9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