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嘉木,紫笋尽风流。
自从“茶圣”陆羽当年在长兴慧眼识得此茶并命名“紫笋”,一千多年来,紫笋茶享有“茶中极品”之美誉,成为我国茶园中的一朵奇葩。
又到春茶飘香时节,尽管天公不作美,适逢今年第二场严重“倒春寒”侵袭,我们在长兴采访时,感觉这里的茶农心态平和。
“作为长兴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紫笋茶的起起落落,本身就是一部新茶经,也是这些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样本。”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李淦成的话,吊起了我们的胃口。
“有了品牌不等于品牌化”
1979年4月14日,中断了300多年的紫笋茶试制成功,一上市即获好评。1985年,紫笋和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一时间,紫笋贡茶声名鹊起,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不仅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紫笋茶确实卖火了!
然而好景不长,再现大唐盛事的辉煌并没有按茶农想象中的方向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紫笋茗香渐渐消散,1995年,紫笋竟然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中名落孙山。
“这一下,整个长兴都震惊了。”长兴大唐贡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满说。
李淦成介绍,陷入这个窘境的原因有三条:一是良种率太低,80%都是“鸠坑群体种”,后代变异性大,开摘时间较迟,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工工艺、设备老化,造成品质不稳定,外形难看;三是茶树管理跟不上,重采摘,轻投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卖牌子的投机现象,许多外地茶叶运进来,粗加工后装进紫笋茶盒子当紫笋茶卖,没多久,有客户给紫笋取了个新名字叫‘霉干菜’。”林瑞满补充说。
“有品牌不等于品牌化,市场是不容你忽悠的。”就这样紫笋被兜头泼了盆冷水。
“散户经营实现不了品牌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陷入低谷,长兴茶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调整期。
这期间,长兴茶农都没闲着。李淦成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做了3件事:一是改良品种,二是改进制作工艺,三是培育经营主体。
“这3件事,不是一家一户的茶农能做成的,得由政府挑头担当。”他说,“近3年,县财政投入在茶产业发展的各项补助就达2000多万元。”
改造品种,茶农势必会有眼前的损失,积极性并不高。县政府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并出台补助政策,对规模种植的茶农引种龙井43等新品种,一次性每亩补助300~500元。到去年,全县8万多亩茶地良种率达到65%以上。
紫笋茶一直以口感、回味好而著称,但一直囿于外观不够好看,影响市场营销。为此,该县与浙大联系,请来龚淑英教授帮助制作新的工艺流程与标准,并指导培训茶农。
“龚教授几次专门来厂培训,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现已总结出机器配合人工制茶工序,既保证了好的口味,也保证了好看的外形。”林瑞满说,他们现在的新品种都是浙大繁育出的优质品种,比其他品种可提前半个月左右上市,这半个月的价格与之后不可同日而语。
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经营主体,成为长兴发展现代茶产业的重头戏。“散户经营,农户自采自制,质量难以统一,严重影响品牌化战略的实施。”李淦成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县拥有基地+加工+经营的茶产业经营主体60多家,其中40多家茶厂经过标准化改造,大多通过Q S认证,并已建立省级示范基地、优势农产品2个。
和平镇是长兴县一个新兴的茶叶种植基地,近年来发展了3万多亩茶叶面积。与水口乡大面积由农户分散种植不同,这里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基地化建设。
地处和平镇与吴兴区妙西镇交界的基隆坞白茶场,是茶叶经营大户杨强华于2001年开始建立的。目前种有紫笋茶80亩、白茶470亩,并自创“霞幕山”品牌。
记者沿着山间小路来到吴村的霞幕山下,山坡上数百采茶员工穿着雨披在抢摘青叶。负责人杨强华外出营销,接待我们的是茶场负责制作专抓茶叶质量的林厚青。“维护品牌,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我们从采摘到最后的包装,每道工序都有专门监管人员,严把质量关。”他说。
吴村老村支书杨根林正好在场,他告诉记者,吴村1万多亩茶山,都是由大户经营,种植、管理、加工、经营一条龙,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经营是创牌的基础。”他说。
“仅仅依靠市场化是不够的”
在发展现代茶产业的过程中,长兴县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农产品精不精,品牌响不响,效益相差几位甚至10倍也不止。”县农业局长倪建忠说,“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仅仅依靠市场化是不够的,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关键。”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长兴注册“紫笋”商标,由县紫笋名茶开发公司使用与管理,作为长兴精品紫笋茶的统一品牌。
2001年,开始执行枟紫笋茶省级地方标准枠,开始标准化生产。
2007年,茶叶产业纳入县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现代农业七大主导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
2008年,长兴茶产业引进“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并以每年一次评茶会来引导竞争,提升质量。
不仅如此,近年来长兴县每年都到上海、杭州等地开茶叶推介会,为茶农宣传。
历经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长兴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共8畅43万亩,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其中紫笋茶4畅1万亩,而1985年紫笋茶种植面积仅1000亩。
进入新世纪,“紫笋”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茶博会夺得金奖,千年贡茶一雪前耻,重振雄风。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值4畅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1畅7亿元,是2007年的3倍多。
(原载2010年4月17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