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湖州与浙大创建的市校共建模式是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近日,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教授在浙江省湖州市调研时这样评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赞同这一看法,他们都期待浙大、湖州共同创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据悉,浙江大学与湖州市最近正式签约,决定“举全校、全市之力”,全面开展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战略性合作,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3个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8大工程,并推出“百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个地级市与高校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浙大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说。
对市校合作,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用“一拍即合”形容双方寻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共同心愿。他说:“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浙江大学学科众多、门类齐全,在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目前,双方合作进展顺利,浙大已数次组织专家教授来湖考察、对接,直接参与项目的技术指导。
挂职是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式。挂职担任长兴县科技局副局长的浙大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史锋,承担着“泛长三角地区珍稀濒危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等项目。6月21日,正在为资源库内一级保护植物、濒危树种能否挡住炎热的“烤验”忙碌的他说:“目前国家重点保护的8种珍稀濒危树种,我们基地已拥有5种,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浙大科研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湖州,像史锋一样的科技人员有几十个,而合作的项目已超过100个。
把研究点甚至研究所建在田间地头,这是浙大教授热衷的新形式。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最近被农业部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点。利用当地传统的枇杷种植业,“枇杷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今年该村的枇杷比其他产地每公斤贵3~5元。村党委书记鲁玉根连称“多亏了浙大教授的技术支持”。
该县乾元镇的神农氏葡萄园这几天开始采摘上市。“真没见过这么大的葡萄,到底是教授种的,干脆叫‘教授葡萄’吧。”村民捧起一串串颗粒大的葡萄赞不绝口。这个去年建起的葡萄园占地150亩,是浙江大学的一个农业示范区,由该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教授藤元文负责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指导栽培的。
高校的科技力量正使湖州焕发新的活力。湖州市所辖的竹乡安吉最近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同时全县有12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数量位列全国县(市)第一,其奥秘是:依靠科技力量力保生态优势。
采用分散湿地处理和管网收集集中湿地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原理让污水变清水,这是该县与浙大合作开发的项目。有了这人工湿地,臭气没了,苍蝇和蚊子也少多了。
安吉农民企业家胡林福从一份资料上了解到,废弃的竹叶中可以提取“价比黄金”的竹叶黄酮,而浙大教授张英正在进行竹叶黄酮提取的课题研究,于是双方合作,创建了安吉圣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并成功研发出竹叶黄酮及竹叶抗氧化剂。安吉大量的废弃竹叶因此有了极好的出路。
湖州市委农办副主任姚红健认为,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改革现有的农村管理方式,新农村建设很难最终获取成功。这次市校共建实验示范区,需要探索实验的方面不少,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原载2006年7月24日枟光明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