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或程式化的顺序来提出上面的这些问题,而应该建设性地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提出。通过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孩子的个性。我们将会发现,错误不是得到辩护而变得合理化,而是变得可以认识和理解了。在向孩子解释他们在问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威慑孩子或大加指责。
案例一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独生男孩。他的父母都辛勤地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康之家。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也健康地成长。所以,孩子度过了比较快乐的童年生活。他的妈妈人很好,心地善良,敏感易哭。妈妈在谈到有关自己孩子的事情时总是很吃力,断断续续的。我们对孩子的爸爸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在他妈妈的描述中,他是一个诚实、自信且精力旺盛的人,热爱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听话,他爸爸就会这样说:“我们不消除他的意志的话,将来他就会肆无忌惮。”所谓“消除他的意志”并不是对孩子循循善诱,而是一旦孩子做了错事,他就鞭打孩子。这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他想成为家里的主人就是这种意识的一种表现,这种想要支配整个家庭的欲望在被宠坏的独生子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男孩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服从倾向,并形成了拒绝顺从的习惯。只要父亲不拿起手中的皮鞭,他就绝不服从。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最突出的行为习惯——撒谎。他通过撒谎来逃避父亲的责打。引起他妈妈抱怨的也正是这一点。现在,这个男孩已经15岁了,他的父母却依然无法确定孩子是否在撒谎。我们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得知,孩子有段时间曾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那里的教师也抱怨孩子不服管教,扰乱教学秩序。例如,老师不是对他提问,他却大声回答;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他会突然打断老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上课时候和同学大声说话。他的作业字迹太潦草,难以辨认。他还是左撇子。最后,他的行为越来越过火,他越担心父亲惩罚他,就越是撒谎。他的父亲一开始还想让他留在学校继续他的学业,然而后来只能把他领回家,因为他的老师觉得他已经无药可救。
这个孩子很活跃,智力也没有异常。他读完公立学校后,要参加中学入学考试。考完试后,他对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妈妈说自己能够通过这次考试。家人很兴奋,夏天还一起去乡村度假。后来,学校开学的时间到了。孩子经常说起中学发生的事情。他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回家吃午饭。然而,有一天中午他去上学,他妈妈陪他走了一段,她听到有个人说:“这孩子不就是早晨给我带路去车站的那个吗?”她于是问孩子那个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问他上午是不是没去学校。这孩子回答说,学校10点钟就放学了,在回家的路上那个人向他询问去火车站的路,他于是就带他去了。对这种解释他的妈妈表示怀疑,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爸爸。他爸爸决定第二天陪他一同去学校。在路上,他爸爸一再询问他,后来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通过入学考试,他竟然从来都没去过学校,只是一直在街上闲逛罢了。
后来,家里给他请来了家庭教师,孩子最终也通过了入学考试。然而,他的行为却没有一点改善。他依旧扰乱教学秩序,还开始小偷小摸。他偷了妈妈的钱,却死不承认,直到家人威胁要把他交给警察处理,他才将实情和盘托出。接下来,这个案例演变为一出忽视孩子教育的悲剧。这个曾经骄傲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充满意志的爸爸,现在对孩子不抱任何希望。而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得到的结果则是:家人不再理他,不和他说话,也不再管他。他的父母也声称以后任其自生自灭。
当问妈妈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问题时,她回答说:“从出生的时候。”他妈妈的言外之意就是,既然父母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没能教育好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不良品行就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他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得十分不安,总是不停地嚎哭,但在医生眼中,这个孩子很正常,也很健康。
这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婴儿哭泣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导致孩子哭泣的原因则是各式各样的。在这个案例中,男孩是家里的独生子,他母亲也缺乏养育方面的经验。孩子之所以哭泣,通常是由于他尿湿了,他妈妈却没有及时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以为他饿了,于是跑到孩子身边把他抱起来,喂他东西吃。她本应该找出孩子为什么会哭泣,给他换一个尿布,让他感到不再难受,就不用再管他了。这样的话,孩子自然就不会再继续哭泣了,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给他造成不良的影响。
他妈妈说这孩子在学习说话和走路时候也没遇到什么困难,很轻松就都学会了,牙齿发育得也很正常。孩子虽然经常会毁坏玩具,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性格不好。这个孩子的妈妈说:“他根本不能独自玩耍,哪怕一小会都不行。” 这句话值得我们注意。妈妈应该怎样训练孩子独自玩耍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行让他单独玩。要让孩子离开成年人的干预而学会独处。我们怀疑这个母亲从来都没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她的一些话也证明了我们的这个判断。例如,她总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也总是对她很依恋等等。这是孩子最初渴望得到母亲的宠爱的表现,也是他心灵的最早印迹。
“我们从来都没给孩子独处的机会。”
他妈妈这样说,这显然是一种自我辩护。
“他从未一个人独处过,甚至在今天,他也不愿独自一个人待着,夜间就更不可能独处了。”
这同时也能表明了孩子对她的依赖程度之高。
“他无所畏惧,更不知道害怕为何物。”
这似乎不符合心理常识,也与我们的心理发现相矛盾。通过深入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孩子从来都没有独处过,所以,他完全没必要害怕,因为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害怕就是迫使他人和他在一起的途径。这样,他也没有必要恐惧,孩子在独处时就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情绪。下面的一个陈述看上去似乎也有些矛盾。
他对爸爸的鞭子有一种特别的恐惧感。以此看来,他确实也有感到恐惧的时候。但是,鞭打结束后,他很快就会遗忘,重新变得快活起来,就算有时候他会遭受更为严厉的鞭打。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悲的对比:妈妈对孩子处处忍让、迁就,而爸爸却异常严厉,试图矫正妈妈过于软弱的一面。然而爸爸的严厉苛刻却让孩子越来越向往和妈妈在一起。换句话说,孩子会转向宠爱、纵容他的那个人,转向那个可以让他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的人。
孩子6岁时在教会学校念书,这时他受到教士的监护。此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反映这孩子的调皮、不安分和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抱怨大部分针对的都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学业。其中他的不安分和调皮显得格外突出。如果孩子想让人们注意他,还有什么比调皮捣蛋更好的办法呢?这个孩子渴望受到关注。对于妈妈的关注他已经非常习惯了,现在,他进入更为复杂的环境——学校,他同样也希望新成员可以关注他。教师对孩子的真正意图并不理解,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惩罚,希望以此来使他“改邪归正”,成为教师眼中所期望的人。孩子不得不为自己这样的举动付出代价,然而,他早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在家里受到爸爸严厉的打骂,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可他却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能期望孩子在学校所允许的温和惩罚下有所改变呢?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当孩子来到学校学习时,他希望自己依然能获得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补偿。
他父母告诉他,为了班级同学们能正常学习,他必须在课堂上保持安静,父母试图通过这些叮嘱使孩子不再调皮。当听到这些陈词滥调时,我们不禁怀疑这对父母是否拥有健全的常识。实际上,孩子和成人一样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然而,孩子的注意力却不在于此,他想成为关注的中心,但保持安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而通过加倍的努力来获得关注又困难重重。一旦意识到他为自己设定的这种目标,我们就可以对他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了。很明显,他爸爸的鞭打只能让他暂时安静下来。但是,他妈妈说,一旦他爸爸离开,孩子就依然如故。其实鞭打和惩罚只是让他的这种追求暂时中断了,其效果绝对不会持续很久。
“他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那些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知道,人们通常会认为发脾气是达到目的的一种便捷的手段,这种情绪也是由这个目的所决定的。例如,在沙发上安安静静的孩子并不会发脾气。只有那些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孩子,如本案例中的这个男孩,才会发脾气。
这个孩子不断地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学校,换成钱,然后和一帮朋友一起消费、娱乐。他的父母得知后,每天在他离家之前都要搜他的身。他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这种行为,但立即又沉溺于搞恶作剧和扰乱课堂秩序。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严厉责罚,他用家里东西换钱的恶习也很难改掉。
对于他为什么热衷于搞恶作剧,这也可归因于他渴望受到关注的欲望,因为这样做会遭到老师的惩罚,从而显示自己对学校制度的挑衅。
“他的这种恶劣行为后来逐渐减少了,但仍会不定时地发作,一如既往,最终学校把他开除了。”
由此我们之前所说的观点也可以得到证实。这个孩子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可,在此过程中自然存在许多困难,他自己对此也有所认识。除此之外,如果考虑到他还是个左撇子,我们对他可能会有更深的认识。不难想象,就算他要逃避各种困难,也总是躲不过去,更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然而,他越是信心不足,就越是想证明自己值得关注。他不能停止搞恶作剧,直到校方忍无可忍将他开除。如果学校的目的只是不让一个调皮鬼打扰其他孩子的学习,那么,学校只能把他开除,这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矫正孩子的错误,那么开除就是不可取的了。孩子在家中既然很容易成为母亲关注的中心,那他就不必在学校用功学习了。
值得注意的是,某位教师提议将这个孩子送到一个儿童矫治之家,那里的管理比学校严格得多,但这种做法仍未取得任何效果。他的父母依旧是孩子的主要监护人。孩子每到周日都会回家一次,他对此感到很高兴。然而,就算儿童矫治之家不让他回去,他丝毫也不感到沮丧。这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他想表现得像个英雄,也希望别人把他当作英雄来看。对于遭受鞭打他并不十分介意,无论多么难以接受,他总是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哭出来,不想丢掉男子汉的气概。
“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糟糕,因为家里总有家庭教师教他。”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缺乏独立性。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如果肯安安静静地认真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相信这孩子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除了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孩子,其他孩子都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他没有绘画的天赋。”
这很重要,因为通过这种陈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右手的笨拙并没有被完全克服。
“他体操很好。他学习游泳也很快,并且不害怕危险。”
这表明他的勇气并没有彻底丧失,他只是把自己的勇气用在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因为他认为这些事情更加容易,而且肯定也能获得成功。
“他从不知道害羞,他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人,不管对方是学校的门卫,还是学校的校长,虽然他曾多次被警告不要如此鲁莽冒失。”
我们知道,对于别人不准做这、不准做那的要求他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他的这种不知害羞表现出的是一种勇气。众所周知,大部分孩子都能意识到教师、学校管理者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这个孩子连父亲的鞭打都不怕,自然更不会害怕校长,为了表明自己非常重要,他会鲁莽、放肆地说话,并常常将其作为一种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对于自己的男性角色,他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但是,他经常说自己不喜欢成为女孩。”
但这并不能表明他对自己性别的明确态度,像他这种拥有不良性格的孩子通常会有轻视女孩的倾向,并从这种轻视中体会一种男性的优越感。
“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其他孩子未必总是愿意受别人的领导。
“至今他的父母还没有就性方面的问题向他做出解释。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对于我们好不容易收集到的、有关他自己的事实,他再清楚不过了。换句话说,他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而,毋庸置疑,他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目标和其行为之间的联系却一无所知。他也不清楚自己强烈统治欲的范围和根源。由于他目睹了父亲对家庭的统治,因此他也希望统治别人。他越是想统治别人,就变得越软弱,因为他要依赖别人。而他所效仿的对象——他的父亲却是在自我克制中实施统治的。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懦弱胆怯滋养着他的勃勃雄心。
“他总是招惹事端,就连面对那些强于他的人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