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8400000065

第65章 “日常生活”的历史(1)

有人说传统史学就是一部帝王的家谱,这当然是激愤之言,但也还是说明了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希腊的崇高,罗马的壮观”(The Grandeur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lory that was Rome),还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如果不是帝王将相,起码也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而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则鲜有问津。偶有记述,亦因“王者欲知闾巷风俗”,不过,这种专记琐细之事虽也是为“资治”之用,却并不能享配“正史”的殊荣,只能被“不入流”地称为“稗史”。稗者,卑微者也。

卑微者的历史当然无足轻重,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根本不被记录。随着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才体会到,在史书中有时看似“无关痛痒”的一句话或一个抽象的概念后面,往往事关千百万人的悲欢离合,一生一世。

1953年末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史书中只是短短一句,至多是分析这一政策对国家工业化的作用,而这一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则从不提及。几年的“知青”经历使我感到,就人数之众与时间之长而言,看似“平平淡淡”的“统购统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实际超过了包括“文革”在内的任何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统购统销”一实行,社会立即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并且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吃“农业粮”者实际成为“二等公民”,要想成为吃“商品粮”者,确乎“难于上青天”,许多心有不甘者想改变身份,造成了数也数不清的悲剧。

“统购统销”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由于没有粮票,农民的活动半径非常有限。当时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如果没有粮票,休想买到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两点心……农民进城,只能准备充足的干粮。若要出省,“含油”的全国粮票更加难得,就是城里人想领取全国粮票也要单位开“出差证明”,农民更是想都不敢想,这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有亲人病重时农民最需粮票,因为若要到大中城市医院住院,没有粮票患者根本住不进去,陪护者也无法在城里生活。为了得到粮票以应急需,一些人只得以高价购买原本“无价”的粮票,这种“黑市”屡经“严打”而不绝,当因这种“非法交易”确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无论是为了“拉关系”还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当年“知青”最常行的“善举”之一,就是给老乡一些从家中带来的粮票。所以,只有废除了粮票,才有今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重获“解放”。

由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各种票证越来越多,这其实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在经济发展较好的1964—1965年,商品略为充足,票证就开始减少,而在“文革”十年间,票证的种类达到顶点。从鸡、鸭、鱼肉到烟、酒、糖、瓜子、花生、粉丝……从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大立柜到线袜、尼龙袜、卫生纸、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许多东西只有在年节才有供应,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而且,即便是票证规定的东西,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才能保证供应,其他许多地方连票证规定的东西都不能保证供应。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种简单的“一刀切”必然造成生活的荒诞。几年前《北京晚报》曾举办过一次《票证的故事》征文,不少作者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一个个真实、具体、生动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生活本身的荒诞,有时竟超过了“黑色幽默”作家们的想象。不过,这次征文“正入佳境”之时却不知何故戛然而止,令人不胜惋惜。好在近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票证旧事》,辑录了一些人写的亲身经历,为那一段普通人的历史“做证”。王春瑜1961年决定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费尽周折,他才凑足了票证买到一张双人铁床、一只暖水瓶、一个洗脸盆、一只痰盂,算是置办了“家当”。书中还印有当时武汉市的“结婚购物证”,规定凭证才能买到暖瓶、被面、脸盆之类。宁宗一当时小孩才出生几十天,家中唯一的一只暖瓶被打,生活极不方便。而一只暖瓶要一年所发全部“工业券”,根本无法购买,只好硬头皮向邻居暂借(邻居也只有一只),以渡过难关。此后,暖瓶成了他的一种心病,生怕打破,“夜里睡觉都变成了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翁美英1961年生孩子时,街道特别照顾,给了她一张铝锅票,使她着实高兴了好几天。烟票只发给烟民,但烟民的资格要由个人申请、领导认可,不少人为了给亲友搞烟票也开始吸烟,不想往往“弄假成真”,自己也因此上瘾。而且,烟票是根据职务高低分等级的,低级者不能买高级烟。由于食油定量极紧,时为农工的张贤亮发明的“眼药瓶滴油法”在农场迅速推广。花生早成奢侈品,时为北京市长的彭真大费脑筋,终于在春节搞到一批花生,全市每人二两。梁晓声永远感激他们的街道票证员王姨,因为她的偷偷照顾,“那些年我们比别的城市居民吃到了更多的豆腐”。不是过来人大概很难想象,在当时能多吃些豆腐确可谓“恩重如山”!如果家里要买被面或有人要添棉衣,就要集中全家有限的几张布票;为省布票,有人在春天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掏出作单衣穿。殷慧芬的妹妹下乡时,舅妈买件衬衣送她,但声明布票要还。由于殷家一时未能还上,结果亲人反目,两家人五年互不来往,形同路人。敬一丹家里要找块好一点儿的补丁布都很困难。当然,在所有票证中最重要的是粮票,由于定量极少,多数人家都有浮肿病人。何满子当时正在“劳改”,“饿得眼珠发绿,浑身浮肿的人们为了几斤粮票打死人的案子,我就听见过多起;还同一个因抢十几斤粮票和少数钞票而在铁路边打死人的死刑犯一同在宁夏中卫县的公安局拘留所里待过”。林希、老鬼所写关于粮票的亲身经历,读来都使人唏嘘不已……当然,这些还都是城里人写票证制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若由农村人来写“没有票证的故事”,一定更有一番悲凉。

由于几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犹如一条条绳索,将人牢牢束缚起来,个人被票证的发放者、单位、街道紧紧控制,无法松动。票证,不仅是一种经济措施,而且成为社会、政治控制的手段,甚至使个人在消费领域的选择自由都极其有限。人们往往为多买半斤肉、一把粉丝、几包火柴、一块肥皂……而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当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后门”才能得到满足时,“走后门”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性”与“合理性”,当然结果必然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所谓“道德滑坡”,即由此时始。

事情完全倒了过来,原本只应在短暂的“非常时期”才对少数物品实行定量供应,但在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却是大多数物品都要实行定量供应!要回想当年哪些东西不凭票供应,还真要大费一番脑筋。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历史文物,成为“十年浩劫使我国经济达到崩溃边缘”的最好注脚,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有力物证。

“日常生活”与政治本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或许恰因为此,在一定要“政治统率一切”的“那个年代”,政治总是“大规模侵入”甚至要取代日常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就是以“常识”为基础,不过“常识”因太平常普通而常为各路英豪所不屑,所以他们往往不顾常识地要压制甚至消灭(如果可能)“日常生活”。起码,要将日常生活压至最低,使“泛政治”中最后一个小小的逃避之所也不复存在。

为达这一目的,当年硬是不顾常识,把千百万农民组成“人民公社”,各家不能生火做饭,必须到“集体食堂”吃“大锅饭”,终酿成巨祸。农民虽无任何高深的理论,但凭常识就知道这一套行不通,食堂不久就不得不解散。“公社”在低效运行二十余年后,最终还是不得不解散,这实际也是农民消极抵制的结果。记得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我插队的村子也派进了工作组,贯彻“大寨精神”,要用“记政治分”取代“记劳动分”。就是说,不以每人干活的多少好坏来记工分,而以“政治表现”,即家庭出身、会不会“讲用”等作为记分标准,明确规定“四类分子”不论活干了多少、干得多好都不能记满分。但工作组前脚刚离村,农民后脚就恢复了“劳动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说得再好听也长不出庄稼”。这,本是生活常识。

家庭无疑是日常生活的核心,所以大办“公社”的理想状态是取消家庭。这一理想当时虽然未能实现,但十年后“文革”中的“五七”干校却部分地取消了家庭。夫妻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要随工作单位下放,往往是天各一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夫妻,也是分别住“男营”“女营”(随行子女亦分住男、女营),集体劳动,集体吃饭,根本没有“夫妻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个人的私密空间,已经不复存在。一旦失去私密空间,个人的一切都被彻底暴露,如此权力者才有一种安全感。

同类推荐
  •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本书主要通过各种案例训练青少年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青少年朋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得失作出的反思和总结。
热门推荐
  • 异界神奇宝贝召唤系统

    异界神奇宝贝召唤系统

    周扬穿越到异界发现多了一神奇宝贝召唤系统他当上了家主+收服巨龙征服精灵校园女神,萝莉教师也一并收服
  • 幻想至上

    幻想至上

    众目睽睽之下,臭名远扬的天宫废柴大弟子竟害死了他的师傅“仙界五尊之一的天帝”,日后更是成为魔界人口中的最强妖族。仙界五尊本是代表着仙界的五人,公认的最强,但竟相续死在这位“废柴大弟子”身边。他究竟是废柴大弟子还是最强妖族?他行走于善恶之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神本均衡,执掌阴阳,善极为恶。修仙乃夺天地造化,改生死轮回,乱阴阳变化,毁众生平衡之举,故仙者是恶,神者万恶之源。妖魔者,不过是神作恶的工具。
  •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从美国转学回到云城一中的张狂加入刚刚组建的校篮球队,一路磨合并且披荆斩棘获得了参加全国高中篮球联赛的资格,以黑马的姿态,林寒和张狂率领球队在全国的赛场上过关斩将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新星。但是所有的努力真的会立竿见影吗?云城一中真的可以一次性登顶,拿到全国第一吗……那些逗比而又热血沸腾的时光,最美的时光!
  • 星河历险

    星河历险

    一个战败的将军,成为了一个无所事事的猎人。在一个特殊的任务中,前往银河文明史的发源地,地球。没想到后核时代的地球居然有生命的痕迹。。。。
  • 幻梦奇旅

    幻梦奇旅

    是幻是梦,还是现实。爱幻想的小明穿越到蚁人王国的充满刺激的奇异冒险
  • 世剑城之仙魔战纪

    世剑城之仙魔战纪

    仙魔势不两立,自古以来战乱纷纷。而他只是个普通的人类,是否会在这大千世界中立足?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强者的存在吧。
  • 废柴第一百零一天

    废柴第一百零一天

    一个在人海中的平凡人,可在他弱小的眼睛里,一直都藏着狮子啊!!
  • 诸神叹

    诸神叹

    诸天之上神咏神叹,捏碎命数的碎片,走在生满彼岸花的小路上,踏碎那些自称神的石子。万军之战,尸骨与花,多如海沙。只身于尸骸之中,独自颠覆世界,孤身一人的战斗,身后是十万雄兵。我要让诸天的神,感受到黄昏,来不及最后的一声叹息!
  • 夜店妖事

    夜店妖事

    十八岁那天,我抵不住哥们的怂恿,去了夜店,没想却差点把我整整一辈子都搭进去里面……
  • 罪恶征程

    罪恶征程

    谁说猪都是丑陋的?谁说人都是唯美的?天啊,这一天竟然真的来了!动物当家做主,人类任人刀俎。素食主义者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化作人形的动物恶灵们与人越像就越拥有着超强的能力!美女可能不是美女,她可能是猪,可能是兔,也可能是狐狸,更可能是令人垂涎的凤凰......强大的敌人不一定是猛兽的化身,也可能是区区一只老鼠,一只鹦鹉!这样的世界里面,依旧存在着纷争,烧杀掠夺不断,正义与邪恶丛生,或许人并不是最狠心的,或许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有生物的地方,就有这个规律,物竞天择,亘古不变,善良的终点终究是嗜杀成性的开端。在这混沌不清的地方,你的眼睛,能看的多远?一起来吧,与猪、牛、羊对抗,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