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8100000118

第118章 译后记(2)

两条线索,围绕着安诺波佩岛战局的发展而同步展开,平行而不游离。作者巧妙地利用书中出现的第一个高潮,把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侯恩爆发了公开的反抗,明知将军有洁癖却故意把烟头、火柴梗乱扔在将军的帐篷中央,向将军的权威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是小说的第一个高潮。将军感觉到这是部下不服他约束的一个信号,断乎不能容忍,也采取了一个象征的手法,迫使侯恩承认不能不在他的权力面前低头。受了折辱的侯恩,虽然从来没有带过兵,还是被辗转调到了侦察排去当排长,并且立时受命要去执行一个至艰至险,成功之望极其渺茫的侦察任务。侦察排历尽艰险绕道后岛、企图潜入敌后的一段情节,把小说推到了第二个,也是最精彩的高潮。这是一段足使作者不朽的文字。从侦察排原来的头头克洛夫特上士身上,我们看到的几乎就是卡明斯将军的影子。侯恩固然是死于克洛夫特的借刀杀人之计,但是将军听到了他的死讯,觉得这个下场也“并不是始料未及的”,甚至还“感到微若游丝的那么一丁点儿快意呢”。

梅勒要写侦察兵艰苦的长途跋涉,这是他的既定方针。写后岛侦察的那段文字,也确乎说得上已完满地实现了他的夙愿,而小说中将军和他的副官这一条线索,则有点像是意外收获了。据梅勒自己说,他写出的《裸者与死者》第一稿并不是这样的布局。第一稿的重心完全放在侦察排身上。推测起来,梅勒大概是想模仿多斯·帕索斯的手法,以侦察排的这十几个人作为美国国内社会各色人等的典型代表,结合他们的出身经历写出他们在危急关头思想上是如何活动的,行动上是如何表现的。可是写到第二稿时,梅勒又把卡明斯将军和侯恩少尉这两个侦察排以外的人物发展了起来。这一发展,便意外地塑造出了两个有血有肉的军官形象。在第一稿中这原是两个不起眼的陪衬角色,到第二稿中他们的重要性却已经不下于原来的两个主角——侦察排里的克洛夫特和雷德了。梅勒自己也说:“如果不写第二稿,就把这部书出版,那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部有趣的战争小说,至多是有一些精彩的情节而已。”卡明斯和侯恩两个形象的树立,他们这一对矛盾的介入,不仅扩大了舞台的空间,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了。若非如此,梅勒的这部小说也就不可能成为这样一件不同凡响的艺术珍品。

假如说从克洛夫特上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存在于美国军队中的那股黑暗势力,那么从卡明斯少将的身上我们便隐隐看到了这股势力的根子所在。将军和侯恩少尉之间的斗争,将军的代理人克洛夫特和侦察排士兵之间的斗争,虽然发生于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僻小岛上,但是我们如果视之为美国国内社会斗争的延伸,那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侦察排里那一群行动粗鲁、说话下流、沉痛愤激的士兵,他们本来在国内都属于社会的下层,甚至是那喧嚣动乱的美国社会的弃儿。透过他们在海外的作战生活和思想活动,联系关键时刻作者让他们“飞回到过去”的特写式“亮相”(这是作者仿效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而采用的一种奇特的倒叙手法),我们不只看到了美国军队内部官与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依稀看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这一点来看,说梅勒的这部小说已经超出了战争文学的范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这部小说,历来有一些争议。有的评论家得出结论,认为小说的主调是悲观的、绝望的,理由是书中的人物个个都以失败或幻灭而告终。(这种观点可以说“源远流长”。直至一九七七年,纳尔廷在《当代文学概览》一书中还持这种观点。)侯恩少尉到处碰壁,不但受辱于将军,连性命也糊里糊涂断送在克洛夫特的手里。雷德在同克洛夫特的最后较量中“给打瘪了”。将军赢得了攻岛战的胜利,但是他心里明白胜利的取得却并不是由于他的指挥。克洛夫特眼看大功可成,穴河山征服在望,最后却还是不得不逃下山来。其他一些士兵最后也都成了人生战场上的失败者,个个都失去了自尊和信心。仗虽然打胜了,却并没有一个胜利者。不过,小说的作者可不是这样看的。早在一九四八年,他在接受《纽约客》杂志的一次采访时就坚决不承认这部小说是悲观主义的。他说:“有人说从这部小说里看不到一点希望。……其实这部小说是很想说明前途大有希望的。我的本意是想用这个故事来比喻人的历史发展进程。我想探索一下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因与果、劳与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荒谬绝伦。书中固然写出了人的堕落、糊涂简直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但是也写出了人之甘受驱策并不是漫无止境的。人尽管是堕落了、变态了,然而胸中还是向往着一个比较光明的世界。”事实上,作者也决不会希望读者不带一点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全用超脱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成败,如上述论者那样。有些评论家得出的结论就和上述论者完全不同,例如赖德奥就认为这是一部积极的书、乐观的书(见《1900—1954年的美国激进小说》,第270页。)。他认为,将军满心想以前后夹攻一举击破日军防线,而日军早已崩溃在先,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局,显然是想表明这些权力论者终究不能违背群众的意志,任意操纵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军不能不忧心忡忡地看到,侯恩一个人他还对付得了,而他手下却有六千之众,这么些人他就无法对付了。克洛夫特对付得了一个侯恩,却对付不了不想翻越大山的那班部下。在赖德奥看来,一个不是那么腐败、不是那么病态的社会,其种子就埋在那些满嘴脏话、摇摆不定的士兵身上,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也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缺少了一个真正具有战斗性的主人公”。当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同法西斯将军对抗的侯恩是显得很软弱,自知难免要跟骑在大家头上的“当家”上士爆发一场冲突的雷德是斗争得不够坚决。但是,我们似乎也应该看到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初衷。作者在书中第三部的卷首引用了尼采一段不大好懂的话,倒是可以让我们窥知一些作者的心意。尼采的话是这样说的:“你们中间第一等的贤者,也不过是草木与幻影两者杂糅、混而不和的产物。可是我又何尝要你们成为单纯的幻影?又何尝要你们成为单纯的草木?”梅勒并且就以“草木与幻影”作为小说第三部的标题。草木与幻影,在这里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如果把这对矛盾理解为有形的肉体与无形的精神、俗世的东西与理想的东西,大概还是比较符合引用者的原意的。《当代名人传记》上提到,梅勒曾经表示过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带有象征意义的书,主题在于表现野兽与先知(兽性与理想)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这就更可以为上面一段引语添上个注脚。所以作者创作时的主导思想,已经决定了他笔下的人物不会高大到近乎理想,也不会坚强到足以成为英雄。因此侯恩也就不免要感叹:“要是不算环境留在他身上的种种痕迹,不算他顺手捡来的那种种混乱谬误的看法,他基本上就跟将军一个样。”调到侦察排以后,他又觉得“认真检查起来,他自己俨然也就是一个克洛夫特”。雷德也会叹息:“人,敢情就是这样万分脆弱的东西!”我们看到他有时还会起“贪生怕死之心”,到后岛走了一趟回来,“心里还是没有一点谱儿”。想在作品中寻找作者根本无意提供的东西,那当然要失望了。

最后还有一个对书名中“裸者”二字如何理解的问题。“死者”,这和原文中的“the Dead”引起的联想是完全吻合的。打一仗死了好多人,这是一种理解;为了人类的未来有些人牺牲了,这又是一种理解;在卡明斯之流看来那些小人物“差不多已经全是坟中枯骨,只有等着做出土古尸的份儿”,这也是一种理解;还可以有其他的理解,其他的体会。“裸者”,跟原文中的“the Naked”基本上也能引起同样的联想,只是“naked”还有一层“defenceless”(无遮无掩)的意思,从一个“裸”字要想到这上头来,还得稍稍转一下弯才行。所以“裸者”固然可以理解为“人性已经暴露到赤裸裸的地步”,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感到精赤条条、无遮无掩、任人摆布、毫无保障”?书中的马丁内兹登陆前在运兵船的甲板上不是有一种“赤条条无遮无掩之感”吗?罗思在穴河山上爬得筋疲力尽,倒地不起,挨了加拉赫的一巴掌以后,不是又多了另一种“赤条条的感觉”吗?值得玩味的是,梅勒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也就是远在本书出版以前,还曾写过一个以精神病院为背景的剧本,剧本的名字也叫《裸者与死者》。这个书名他后来就移用于本书,剧本则改写为长篇小说,直到一九七八年才易名《化仙记》出版。可见,对《裸者与死者》这个书名作者有他特殊的偏爱,说不定还别有他独特的体会呢。

同类推荐
  • 碧血黄沙

    碧血黄沙

    1936年,红军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曾在青海地区与马家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步兵对骑兵,西路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碧血黄沙》以最惨烈的倪家营予战斗为线索,真实反映了西路军的历史。
  • 第一现场

    第一现场

    初夏时节,古城市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现了两个大号黑色旅行箱,被人有意丢弃在了候车大厅内!警方马上派员出现场,开箱勘验,发现这两个箱内各装有一具无头无四肢的女性躯干,此案确系为谋杀案无疑!古城警界大侦探丁一川带人开展了对本案的调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查清尸源——死者竟是一对如花似玉的双胞胎姐妹!姐姐叫吴双双,妹妹叫吴双凤。经查:姐妹两人交往人员广泛,仅警方罗列出的关系人就达上百人之多!究竟是情杀?还是仇杀?层层疑团缠绕着本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发现尸箱的现场只是第二现场,那么,真正的第一现场又在哪里呢?大侦探丁一川带领着手下的人马开始了艰难的排查、推理……
  • 花的日记

    花的日记

    直美因为姐姐英子的出嫁而倍感忧伤,但是邻家的女孩子久里清子给了她安慰,女孩子花儿一样的年纪,有着花儿一样的明媚,连心里的秘密,也像清晨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在朝阳下轻快地闪着柔和的光……
  • 我在清晨细雨中等你

    我在清晨细雨中等你

    咖啡店有个常客,觉得老板娘很美,于是决心把他娶回家。结果,美兰真的嫁给了那个常客。临走时她说:咖啡千研万磨后的香醇,在注入温暖的杯子之后,带动了一个温馨的一天。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如咖啡一样,在千研万磨后,有一种醉人的香醇,让人仔细地斟入一个热杯子。原来遇上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 解学士诗话

    解学士诗话

    《解学士诗话》分下上层,佚著者。本书主要叙及明名士解缙的轶事,解缙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后也各有关于他的小说传世。
热门推荐
  • 猎艳大宗师

    猎艳大宗师

    我是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的宅男,可我有聪明的头脑和让人嫉妒的桃花运,我不是富二代,但我要成为富一代。我就是窦乐乐,一个让黑道闻风丧胆,让商界万人景仰的猎艳大宗师。寒风刺骨忆思愁,牡丹花下也风流。<轻松搞笑,内涵深厚。新群:200168483欢迎入驻桃花岛,有惊喜你懂的。>
  • 影后特工:王爷我们来演戏

    影后特工:王爷我们来演戏

    她前世人前是一个影后,人后是一个杀手界NO.1的特工。穿越异界,获空间,或神宠,斗小三儿。他是唯一一个异姓王爷,天赋超群,不禁女色,却唯独对她倾心。抱住某女”她就是我的妻子。“说着便向某女重重的亲下。众人的嘴张得如铜陵般大小,不禁女色的王爷竟然在。某女的眼睛也睁得老大老大说好的演戏呢?他把她吃没干净,连渣都不剩了。某女捂着自己的腰咬牙说道”你丫的就一禽兽,说好的演戏呢!!!"
  • 风之迷走

    风之迷走

    传说中,存在个具有奇特魔力的石头,有人说它可以呼风唤雨,有人说它会带来强大的力量,也有人说它是恶魔之石,使人一步步迈入深渊。许许多多的说法流传着,而其中又以一个说法最被人们所相信---它能够实现一个愿望,不论是什么样的愿望,只要说出来便会实现。传说之石的争夺,漾起艳红波纹,缓缓加深、加剧,直至最后欲望之风吹遍,沉寂千年的轮回又将展开……
  • 断腕浮香,洗尽铅华

    断腕浮香,洗尽铅华

    “我已有心上人,你若听话,我保你一世无忧。”他以中原人礼仪娶她,对她冷眼相对……“我要以契丹礼仪迎她为妻。”他怀中搂着她最好的姐妹,对她冷言相向……她视他为神,敬他如仙,却得不到他的一丝温暖。她拖着一颗残破的心离开他的身边,安居他国。再见之时,昔日侍女沦陷青楼再见之时,他的冷漠化为温柔。为何?让她心有不安?再见之时,她背弃了和另一男子的三日之约。“自你偷走我的玉佩,便注定委我一生。”八年之后,旧人相逢,他含情脉脉,而她,一脸窘迫……“你有了孩儿又如何?我不介意成为他们现成的爹爹。”情殇已浓,他握紧她的双手,许诺一生……他视她如月,爱她如玉,盼不得她回眸一笑。他壮志雄心,入主他国,却被情敌打成残废。再不相见,草原之狼静躺棺中毫无生气。再不相见,中原之雄含恨而终。再不相见,唯独留下一只断腕,伴君长眠!
  • 校园之恋:听着!我喜欢你!

    校园之恋:听着!我喜欢你!

    她,10岁之前的记忆全无,以为自己出生于贫民身份,只能好好学习。他,学校的高冷校草,却发现一个女孩改变了他枯乏无味的人生。“别躲了,你就算躲在天涯海角,我都能把你找出来。”他是这么说的。“我们玩躲猫猫不好吗?反正你都能找到我。”她是这么说的。
  • 绿茵之刺客信条

    绿茵之刺客信条

    他的职业生涯直到结束,都一直存在着争议。在职业生涯初期,他的踢球风格就一直为人所诟病。从因扎吉,到罗马里奥,再到范巴斯滕,到最后他才成为了他自己,这是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最佳写照。他是刺客,绿茵场上的刺客。他的足球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激情和热血从没离开他的身边。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刺客。他有个老套的名字,叫英雄。然而,他最初走上职业足球这条道路的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已故好友的梦想而已。“我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球员。”
  • 中国军事之最

    中国军事之最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今军事史上的军事家、火炮、火箭、手榴弹、战斗机等军事武器、战争史等内容。
  • 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本书从认识隔代教育、与子女统一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与孙辈做最好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注意生活的一些细节等11个方面,讲述了隔代教育必须注意的100个细节,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给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法与建议。这是一本做好隔代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读物。
  • 冷酷拽少爷的小跟班儿

    冷酷拽少爷的小跟班儿

    一觉醒来竟然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欠债父母为逃债而抛弃了她连封信都不留……
  • 有个傻瓜爱着你

    有个傻瓜爱着你

    分手那天,他问她:“你恨我吗?”她说:“一份不被双方珍惜的感情,直到死的那一刻也不会让人感到可惜!”…………一朝穿越,她打算不再涉入爱情,可是丫的老天爷似乎并不想让她好过,一会儿来了个什么西凉国的太子、一会儿又来了什么东陵国的摄政王……到底还不要让人活啊!直到有一天,越天宸实在受不了了,本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