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觉乍然听到自己竟然也有机会参加罗汉堂的考核,亦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清楚,延觉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功夫,远远没有达到参与考核的标准。
那么,师叔作出这番决定,因为什么?
是因为自己碰上了“知觉障”吗?
延觉隐隐有所猜测,却又感觉朦朦胧胧的,仿佛罩着一层迷雾。
对“知见障”,延觉了解不多,他只是在抄写的《瑜伽经》中得知:“知见障”在佛学上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为二种无明之一,与“烦恼障”、“业障”合称三障。要想破除,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知见障”,儒家也有说法,是为“知行合一障”。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却难以跨越,难以解决,乃是学习之中必经的阶段。
延觉修行十个月,便遇上了这个最大的障碍,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何等的勤奋,天资又是何等的不俗。
然而,在旁人看来,就算他再刻苦,再勤奋,也不过是刚刚入门不到一年的弟子而已。他的辈分高,只是代表着他的运气好,身为方丈大师的记名弟子,这并不代表他修为高,武功好。少林达摩院以实力为尊,一直以来,延觉“吊车尾”的形象都“深入人心”,恒元虽然表面对其客气,却并没有从心底尊重他。
少林达摩院,不讲究“以德服人”,只以“实力为尊”。凡能够参与“罗汉堂”演武考核的,都是功夫排在前面的年轻弟子,每一个都摸到了明劲的门槛。能代表达摩院参加考核的弟子,没有其他原因,只能是比他人强!在同辈之中,最强的那几个才有资格。
功夫强,悟性高,这是综合品定,考核合格之后,入“罗汉堂”修行一年,千佛殿内坐观内照,冥思存想,继而得传少林真正强大的内家拳心法——心意把,这也就是通往少林寺高层的最佳捷径。
世上有权力纷争,方外之地亦然,更何况是如恒元这些的年轻人,他们也有少年的热血,也有野望。达摩院最出色的少年武僧,代表着达摩院的脸面,若是选人不当导致大败亏输,对一直被人称为少林武僧团“第二梯队”的少林本院达摩院弟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这是一直自认达摩院“恒”字辈弟子中最强者的恒元所无法容忍的。
想到这里,恒元也顾不得首座的积威深重,硬着头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首座,小师叔刚入门不到一年,五形拳、大小洪拳尚在筑基,我以为此举不妥——”
永智大师不置可否,而是转头问一旁微觉不安的延觉:“延觉,你意如何?”
延觉感受到天王殿内凝重不安的情绪波动,老实回答道:“师伯,我没有信心。”
“无妨,不是还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吗?”
永智不以为意,微笑开解,依旧回过脸对恒元等弟子说道:“少林功夫虽讲究水磨功夫,循序渐进,但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获。延觉入寺虽晚,却根基扎实,兼之勤奋刻苦,厚积而薄发,今他修行迈入‘知觉障’,便有一份实力大跨步提升的机缘,因此,本座便予其一个机会。”
恒元暗吃一惊,看着一旁站立的延觉,心思复杂,既觉惊讶,又有微酸。
“知觉障”是什么,恒元比谁都清楚,因为他自己就刚刚破除“知觉障”。修行十余年,恒元也只在前年即将突破刚劲时遇到,他足足受“知觉障”所困一年有余,年初才辛苦突破,稳固修为,破障而出,正式踏入刚劲。
少林所谓的刚劲,也就是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划分国术三境中的第一重明劲,道家拳俗称的“炼精化气”。
“首座,破除‘知觉障’非一朝一夕之功,”恒元继续说道,“罗汉堂考核仅剩三个月了……”
永智闻言,微微点头,想了想,而后道:“此言诚善,延觉,本座便给你两个月时间,若是你能破障而出,并战胜恒宇,便可代替我达摩院参与考核。”
恒元与恒宇交换了一个眼神,心头大定。恒宇是达摩院恒字辈最有希望今年踏入明劲的武僧,就算是自己动手,也轻易收拾不下,有他在,小师叔过关不易。
更何况,“知见障”是佛门最难三障之一,自己硬是花了一年时间方才破除,小师叔只有两个月时间,根本就无能为力,自己又何必杞人忧天?
永智再交代了务须勤勉之类的鼓励话,恒元等人告辞,永智让延觉留了下来。
“延觉,吾有一书目,你去法堂找你师兄延武,将这些书取来。”
延觉跟着永智来到僧舍,永智抬笔写了一些书籍名目,吹干墨迹,递给延觉。
“这些拳经是我少林多年收集的拳术秘籍,有些是已经见世出版的拳经,有些则是暗中收录的拳法精要,你一边抄写,一边暗自揣摩——”
永智目光趋于严肃,“切记,不可心生狂躁,既然已经见障,就需平心静气,戒浮戒躁,方可早脱孽障。”
延觉恭敬答应了,捧着纸笺去藏经阁。
永智看着延觉的背影,眉毛掀动,目光幽深,脸上笑意盎然。
……
少林法堂,还有一个比较通俗的名称——“藏经阁”,是少林寺高僧讲经说法藏经的所在。
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时,原藏经阁藏经移贮法堂,故此法堂又称“藏经阁”。石友三火烧少林,藏经阁毁于战火,1993年按旧制重修。
少林寺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约公元1345年)。之后历明永乐朝,清顺治朝,每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为五楹大殿,内贮元、明、清三代大藏经,计5480卷;达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谱秘笈、明《大藏经》铜版、拳谱、木刻《少林寺志》版本等。但在那场浩劫中,许多藏经和拳谱、包括《少林寺志》均随着贞虚和尚一起失踪了近大半个世纪,目前也不知是否得以留存。
秋意瑟瑟,延觉来到法堂之前,原本一片整洁的砖石广场上已经铺满了金黄色的落叶,原本森篁幽幽的树林也显露萧条之色,秋风吹过,轻舞飞扬,仿佛不耐凉寒的薄裘老者,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目下,十余名僧人正在殿前清扫落叶,延觉来到一名僧人面前,举掌行礼,问:“法师,请问延武师兄何在?”
那名扫地僧人原本见到延觉年轻,不以为意,但听到其竟称呼延武师叔为师兄,不由得心中暗自吃了一惊,仔细打量,方才恍然认出延觉,连忙抱着扫帚双手合十恭敬施礼:“小师叔!”
“你认识我?”
“无量寿佛,小师叔剃度时,小僧就在门外诵经。”
扫地僧人法名恒虚,很虚——这个倒霉名字让延觉有些忍俊不禁。恒虚指着远处藏经阁二楼对延觉说道:“小师叔,延武师叔正在二楼打扫。”
谢过恒虚,延觉慢慢走着,四处打量藏经阁的风景。藏经阁前景色是少室山有名的景色,平时游人如织,大门是不开放的。今日因是值扫日,因此才会有僧人前来打扫。
大殿前面有不少雕刻着图画和文字的碑文,远远望去,极为壮观。
一般各院弟子前来借经书抄阅,都是从东侧门入内。
延觉沿着楼阁石台往东侧行走,突然看到一口巨大的大铁锅矗立地上,黝黑光滑,碗口和碗底都有裂口。听恒明说这口铁锅重有1300斤,乃明代所铸,据说是给少林寺僧炒菜用的。
可以想象,彼时少林寺僧人是何等众多,香火又是何等的旺盛?
到法堂门口,延觉被两名黄服僧人拦下,延觉认出了这两人是少林罗汉堂武僧团的装束。延觉口称师兄,说明来意之后,两僧人皆好奇打量了延觉两眼,方才放行。
踏入大殿,延觉立时被震慑了一下,入眼所见是一尊通体用汉白玉打造的卧佛,身长足有7米,法相庄严、祥和。在大殿的东西两壁一排一排经柜,整整齐齐摆放着数不清的佛经道藏,浩瀚恢弘。
书香深重,整座大殿散发着一股沉重的历史岁月气息。
这还只是浩劫之后少林藏经散轶了十之六七的情况下,要是在浩劫之前,又是何等壮阔的情形?
从右侧楼梯缓缓上楼,脚下木梯吱呀作响,在安静的大殿上显得十分刺耳,延觉下意识的放轻了脚步,来到二楼。
藏经阁的二楼不大,只有第一层的一半大小,依然是一排又一排的书架经柜,甚至还有一只只独立的小经柜,上面整齐摆放着竹简、绢帛之类的书籍。
看到这个楼阁,延觉忽然想起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的情节。少林藏经阁内可是藏龙卧虎啊,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扫地僧”这样的人物?
“你是新来的?干嘛东张西望的,想偷书?”
就在延觉胡思乱想的当头,一把刺耳的声音突然出现在他身边,把他吓了一跳。
他忙转脸一看,只见一僧身穿着也不知道是灰色还是白色的僧袍,袒胸解怀,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正恶狠狠的盯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