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②。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③。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④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⑤。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⑥。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⑦。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⑧。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⑨。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⑩。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注释】
①《文苑英华》卷三三九载此诗,题作《新画山水障歌》,题下注云:“奉先尉刘单宅作。”刘少府即刘单。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尊称。刘单为天宝二年(743)状元,天宝六年任高仙芝安西幕判官。岑参有《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其后代宗朝官至礼部侍郎。山水障:即画有山水的屏障。②“堂上”二句:以惊讶之语赞扬画中景物的逼真,将画作真,奇语惊人。不合:不该。底:什么,为什么。③君:指刘单。扫却:画成。扫:有一挥而就的意思。赤县:唐时京都所辖的县称赤县,此指奉先县。沧洲:滨水之地,古时常用以称隐士居住的地方。沧洲趣:隐逸的情趣。二句谓刘单刚画完了描绘奉先县的《赤县图》,又乘兴画出了这幅充满隐逸情趣的山水障子。④此:指山水障。融心神:全副身心都用进画里,即呕心沥血作画。君:指刘单。重毫素:重视绘画,酷爱绘画。毫素:毛笔和素绢,都是用来绘画的。二句意谓,从刘单呕心沥血画山水障子来看,可知他是酷爱绘画艺术的。⑤郑虔:杜甫好友,见前《醉时歌》。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说他“善画山水,山饶墨,树枝老硬”。祁岳: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图绘宝鉴·补遗》说他“工山水”。杨契丹,隋朝名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说他官至上仪同,列为“上品中”。笔迹:指绘画技法。二句谓刘画水平超过了杨契丹、祁岳和郑虔等著名画家。⑥“得非”二句:“得非”与“无乃”互文,都有莫不是意。玄圃:一作“县圃”。传说为昆仑山巅名,乃仙人所居之处。潇湘:指湖南的潇水、湘江,潇水在零陵县人湘江,合称“潇湘”。⑦悄然:不知不觉貌。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州东、天台西北。杜甫早年游吴越时曾到此,《壮游》诗有“归帆拂天姥”之句,可证。清猿:猿的叫声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渌水荡漾清猿啼。”二句是说看了画中境界,不禁使自己仿佛回到早年游过的天姥山,又听到了猿猴凄清的叫声。⑧反思:回想。蒲城:即奉先县旧名。开元四年,以奉祀睿宗桥陵,改名奉先。⑨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气。淋漓:沾湿貌,酣畅貌。真宰:造物主,古时假想的宇宙主宰者。因画新成:墨迹未干,故曰“湿”;因湿联想到“元气淋漓”;又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故有“天应泣”之语。想象奇瑰,运笔之妙全在一个“新”字。王嗣奭评曰:“最得画家三昧。”(《杜臆》卷一)以上八句,皆从虚处传神,极赞画之巧夺天工,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⑩“野亭”以下六句:乃写画中实景。春还:春气回还。暝:暮色苍茫。沧浪:水青苍色。青溟:大海。欹(qī)、侧:都有倾斜意。秋毫末:指所画景物细微逼真。秋毫: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比喻极细微之物。不见:犹云岂不见。湘妃: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思念他,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又叫“湘妃竹”。传说舜死,二妃痛哭,泪洒竹上而成斑,故名“斑竹”。二句谓湘妃已死,而江边斑竹犹活。“刘侯”以下八句:赞刘单及其二子。刘侯:指刘单。天机精:天才绝顶。入骨髓:是说酷爱作画。挥洒:指挥洒笔墨作画。亦莫比:也无人可比。聪明到:犹言绝顶聪明。心孔开:心窍机灵。貌:描画,描摹。以上四句典出《后汉书·祢衡传》:“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惟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发源若耶山,今名平水江。云门寺:在今绍兴南云门山上。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曾到此。胡为:为什么。泥滓:泥垢,比喻俗世。青鞋布袜:隐者所服。二句言自己为刘单所画胜景吸引,不禁心驰神往,忽动出世之想。
【评析】
天宝十三年(754),秋雨成灾,长安米贵,杜甫携家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安置,诗即在奉先所作。这是一首题画诗,先以惊人的起句叙起屏障山水,即所谓“沧洲趣”也。次赞其笔意超绝,并以“悬圃裂”、“潇湘翻”,形容其迹侔仙界,以“风雨急”、“鬼神入”,形容其巧夺天工。接着摹写山水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斑竹临江兼映山水。最后见画而思托身世外。可谓层层紧扣诗题“山水”,笔笔绾合诗意“沧洲趣”,以画法为诗法,以诗境写画境,刻画入微,逼真传神,天机盎然,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黄生评曰:“赞画似真,人皆知之,至其灵变超忽,则非馀人思路所及。描写与赞赏,分作数层,反复浓至。”(《杜诗说》卷三)而且“字字飞腾跳跃,篇中无数山水境地人物,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杨伦《杜诗镜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