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困顿,若我们畏缩、惧怕、逃避,那只会令我们越陷越深、找不到方向。凡人毕竟不是圣贤,如果说逃避也是一种态度,那我们何不豁达一些,坦然接受。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普希金说“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定。”是的,人生狭隘之处要豁达,孤独之时要超脱。我们的心和胸怀就那么大,如果装满了埋怨和愤懑不平,又怎能有心思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呢?
豁达不仅是一种超然的表现,它更是一种智慧。豁达可以让世界海阔天空,豁达可以让争吵的朋友重归于好,豁达可以让多年的仇人化干戈为玉帛,豁达可以让兵戎相见的两国和平友好。俗话说,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这样的豁达则是一种大智慧了。
豁达的胸怀是一种境界的开始。俗话说,境由心造,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若都能以一种博大、高尚的心境来容纳一切的话,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水晶般可爱、美丽。与其抱怨世事烦杂,与其和亲人朋友怄气,与其做那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还不如尝试着用豁达去拨开云雾、眺望晴空。试问,天下的美景还有什么是不能看到的呢?
豁达本身很简单,但是豁达又可以包含很多。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是一种品格和美德,是一种乐观和豪爽,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洒脱的态度。“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故豁达者能成大事。韩信平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齐王。衣锦还乡时,并未忘记当年那个逼他钻裤裆的人,但并没有要对方的脑袋,而是任命他作尉官,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倘若韩信封王,为报复而杀死那个仍是平民的屠夫,如同宰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形象,也就暴露无遗。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显示其大丈夫襟怀。正是这样的豁达,使得一个故事有了跨越千年的力量。
豁达更是“有修为”的应有之意。相传,清朝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因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飞书京城向张英告状,而张英回了这样一封家书:“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果人们都能像张英一般“豁达”,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必定就在眼前。
豁达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它一部分来源于性格,但更多的是缘于修养。豁达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胜不骄,败不馁,有着惊人的免疫力。尖刻、势利、贪婪、嫉妒与他“绝缘”;不会文过饰非,更不会暗箭伤人;光明磊落,百折不挠。即便是山穷水尽处,仍能柳暗花明。
豁达同时也是一门生存的艺术、处事的哲学。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66岁时自撰的《墓志铭》写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生平,溢日陋。身与名,一齐臭。”这决不是虚伪的客套和自我贬低,也不是不负责任的托辞和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世事的一种大彻大悟。这种大彻大悟,唯有豁达之人才能做得到。
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谁都瞧不起,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只是因为花与容相联,而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豁达能给自己带来愉快,但又无法停止各种猜疑,乃至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在狭隘的人眼里,人生无处不是险恶异常,又何来幸福可言呢?
那么,狭隘的人何以变得豁达呢?首先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少去理会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玷污举止的画面;其次要善于原谅人,多和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生活中许多糟糕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心境变宽了,也就更能面对这个繁复的世界了。
“世界上比海洋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要有这样一颗美好的心灵,就必须放下各种心理包袱,使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等等成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法宝,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