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先哲阿基米德曾信心十足地向人们宣布:“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起地球!”宣言中蕴涵着无穷的勇气,表现出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重塑了自我的乐观情绪和超越自我的追求。即使在面对罗马士兵的长刃的时候,他依旧显得十分的平静———在追求数学的卓越面前,即使死亡也不会让这位先哲有丝毫的消极。
诚然,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然而,几千年来,人类正是凭着这种强烈的追求、这种坚定的信念、这种高昂的情绪,打破了与生俱来的限制,战胜了不足和弱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如果你想改变你平凡的人生,你想获得成功,成为命运的赢家,那么,你需要矢志不渝地用心去做。需要怀着不畏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积极进取、锲而不舍。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轻易得来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所有的成功都要经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会产生出来。是的,有目标,人生才不会盲目;有追求,人生才会有动力。有了追求卓越的心态,任何消极都会靠边站,而且总有成功的一天。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张海迪的故事。她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近乎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更没有因此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她的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从此,在她身上多了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的命运是不幸的,病魔夺去了她正常人的身体,但她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自己身体上的残疾而自暴自弃,她用自己的坚强意志走出了比正常人更精彩的卓越之路。她不仅仅是自己的英雄,更成了大家的英雄。
著名英国作家兰布里奇曾经说过:“两个囚禁的人同时从一个栅栏往外看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泥土,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繁星。”这表明心态决定一切。善于控制情绪,有效调整心态,始终保持内心的和谐、乐观、积极、向上,是一种可贵的自我控制能力。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任纽约州议员的时候,有一次在加勒比海度假,游泳后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医生对他说:“你将不再能行走。”罗斯福回答说:“我还要走路,我要走进白宫。”第一次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对助手们说:“你们布置一个大讲台,我要让所有选民看到我这个肢体麻痹的人,可以自己走到前面演讲,不需要任何拐杖。”当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步履坚定地走向讲台。罗斯福的步伐,让人们感受到他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信心,给人留下了生气勃勃的良好印象。这个故事对于追求卓越的罗斯福而言,不过是他远离各种不幸的一个缩影。
是的,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非卓越无以辉煌。卓越是以智慧和胆识卓拔于天下,高瞻远瞩而非鼠目寸光,富有远见卓识而不俯仰随人,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真正属于人类的高贵品质,是追求智慧之博大,精神之富有,品德之高尚。然而,追求卓越绝非追逐名利,追求卓越是在智慧和勤劳的基础上,对生命雄风的高扬,用辛勤的汗水焕发生命的光彩,以卓越智慧折射生命之光的璀璨,在血与汗的洗礼中向卓越迈进,历尽千辛万苦而无怨无悔,这是追求卓越者的风采。追求卓越是对人价值的升华,人与生俱来是卓越的,生命之始就拥有卓越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的诞生都是大自然卓越的选择。
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必定是充满自信、勤奋忘我、拼搏进取的人,一个追求卓越的民族,必定是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民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人能够避免遭遇困难的磨砺。但那些不断进击、不断攀登、不断追求卓越的人,必定会远离消极与孤独的困扰,享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