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碱法”自1943年发明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档案柜里沉睡了6年之久。
建国后,侯德榜接受中央财经委员会和重工业部的委托到大连参观考察。参观过程中,他发现大连的建新公司所属的大连化学厂和中苏合营的远东电业曹达工厂一个生产纯碱,一个生产氨,相距咫尺,有发展“侯氏制碱法”的理想条件。于是,侯德榜向大连化学厂总经理介绍了“侯氏制碱法”,并建议在大连化学厂的恢复过程中,建立“侯氏制碱法”的生产试验车间。这一建议得到厂总经理的支持。
于是,“侯氏制碱法”进入了最初的工业性中间试验阶段。试验进行得很顺利,并准备继续深入研究,正当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外国专家指出,因苏联不以氯化铵作肥料,故怀疑氯化铵的肥效问题,主管部门因此下令停止“侯氏制碱法”试验。而国内的一些专家也随声附和地采取明哲保身态度,使试验工作陷于停顿。
提出这一意见的外国专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政治上所处的地位都是相当权威的,侯德榜深知,要是提出异议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他清楚地记得,当1947年为拆运被劫的硝酸设备装置而赴日时,曾顺便考察过日本的很多碱厂,那时日本的几个碱厂都先后生产了氯化铵。既然氯化铵的肥效有问题,为什么日本的厂家要生产呢?当时他并没有注意,而现在提起来觉得十分不解。为了搞清这一系列问题,他着手对氯化铵的肥效和市场销售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发现英国、日本等国都用氯化铵作肥料,而且,认为它的肥效应用在水稻上,比其他化肥肥效更好。而在中国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曾连续10年在旱田中进行氯化铵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铵的肥效在很多场合下比硫酸铵高。全国供销工作总社二局也反映:“在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使用氯化铵的习惯。因为我们不能生产,我们每年还进口大量日本的氯化铵供应给农民;况且氯化铵的价格便宜,农民也乐于使用。”
通过大量的调查,侯德榜对氯化铵的肥效也深信不疑。但使他奇怪的是这些资料大多容易得到。然而,中国人一面说氯化铵肥效有问题,一面从日本进口氯化铵用作施肥。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他深深地感到:一些人在决策时,往往用一种片面的主观主义的思维方法来代替大量的调查研究。这在侯德榜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是从来不允许的。
为了坚持科学的真理,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找到了化工部的彭涛部长,把有关“侯氏制碱法”试验情况、氯化铵肥效问题和自己打算把“侯氏制碱法”的试验继续下去的想法与彭部长作了详细的交谈。当谈到对外国专家的看法时,他认为专家的意见虽应尊重,但还是应从实际出发,并且打比方说:“难道能因为有的外国人不吃大米,就可以说在中国发展水稻生产是一种错误?”
彭部长听后,为侯德榜坚持真理的精神和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他决心为此事向党组织请示。
没过多久,彭部长告诉他说,周恩来总理支持他把大连的试验继续下去,并嘱咐侯德榜要注意身体。侯德榜听后大受感动,他觉得不应辜负总理的希望。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试验开始恢复。为了方便指导,他亲赴大连,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连夜奋战,常常把眼睛熬得通红。年轻的同志看到已近70岁高龄的侯德榜仍然与他们一道工作,绝不落伍,深受感动,常常劝他休息。他却说:“你们不休息,我怎么能休息呢?”他好像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比别人老,似乎自己仍旧年轻,尚有使不完的干劲和力气。
在试车期间,他一刻也不离开生产第一线,为的是随时进行指挥和解决技术问题。有一次试车出现问题,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爬到了二三十米高的塔上去调查情况。
他的这种身体力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极大地鼓舞了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在他的带领下,全厂形成了一种拼搏的工作作风,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进展。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小氮肥示范厂按计划开车试工,生产出第一批碳酸氢铵。化工部彭部长为示范厂的开车成功发了贺电。同时侯德榜在报上发表专论《动员全国各地兴办化肥工业,以利于农业的发展》,并且对这种县级化肥厂在设计、培训等方面作了介绍,还简要介绍了示范厂所采用的新工艺。
化肥示范厂办成后,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改进,并且把这种小型化肥厂推广到全国各地。到20世纪60年代,侯德榜所设计开发的小型化肥厂已在全国各地开花了。
1965年10月,国家科委为侯德榜及与他一起工作的谢为杰、陈东,还有丹阳化肥厂、北京化工实验厂等个人和单位颁发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的发明证书和奖金。
为了使“侯氏制碱法”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还应着手建设大型化工厂。对此侯德榜非常焦急,原因是,关于联合制碱日本已有年产37.5万吨的化工厂。中国本来是首先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日本在10年后才掌握。然而,日本却比中国较早地应用了这一技术。对此,侯德榜非常伤心,他说:“这应给予我们很好的教训,给我们力量奋起直追,时不可失!”
在侯德榜积极倡导和国家的积极支持下,1962年,一座年产8万吨的“侯氏制碱法”生产车间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侯德榜频繁地来往于北京与大连之间,为新的大型化工厂的建成不顾年迈体弱而辛苦工作。
他虽然年逾古稀,但在工作中仍然认真负责,不允许自己和别人对工作有半点疏忽。有一次,在看工作人员拿来的报表时,有一项操作指标本应是47滴度左右,而填表人却写成74滴度,侯德榜发现后,立即打电话询问。经核实才知道是由于填表人的疏忽。对此,侯德榜指出:“填写人员疏忽,应该教育他加强责任心。后面三级签字的人为什么没有发现?技术上的事,常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这虽是小事,但可见,侯德榜在工作中对干部和工作人员要求是极严格的。
还有一次,他去车间检查工作。发现试生产中,产量上不去的原因是洗盐供不上,他立即召集技术人员问清情况,都说是洗盐吊斗不好用,但谁也没有深入考虑过为什么。为此,72岁高龄的侯德榜亲到现场,从一楼爬到六楼,一段一段仔细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很简单,是接料的舌头短了一点。检修后,产量便上去了。
侯德榜认真负责、深入实际的事例举不胜举,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不但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而且教育和影响了大批工作人员。
通过3年的试生产,“侯氏制碱法”大生产车间已达到了要求,所产出的两种产品均达到了日产240吨的水平,其中部分技术达到和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侯德榜激动地说:“联碱工程30%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打的基础,绝大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的。花这么大的投资和人力,多亏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侯氏制碱法”的大生产成功了!
“侯氏制碱法”的大型化工厂的建成和小型化肥厂在全国的遍地开花,使“侯氏制碱法”又重新发出了熠熠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