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7400000053

第53章 骑兵流韵

我父亲是骑兵出身,但我对打仗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兴趣。1978年,赤峰师范学校大礼堂,在几百名学生几近骚动的狂热情绪中,校长一字一顿地念一份文件,念一个词用眼睛瞟一瞟台下:

“我军!又!攻克高平!谅山。”

掌声四起,像大马车的胶皮轱辘在雨水坑里飞溅而过。我也许是唯一没有鼓掌的人。委婉地说,是忘记了鼓掌。当一支军队在外域作战时,远居内蒙古小城的师范生为我军抑或是为高平而鼓掌?他们——我的同学们——把掌鼓过之后,早已忘记了。眼下他们大多是乡村中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养孩子兼养猪养羊,同时精通语法与课文的段落大意。

我父亲当骑兵时,参加过攻打沈阳和四平等地的战斗。我对他的战争经历缺乏浓厚的了解愿望。他似乎做不到完整叙述一场战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原来以为他被战争吓着了,后来在书中读到一位军事家的分析:“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都不可能说清这场战斗,包括指挥员在内。”这情形如同在一场突然开始和结束的殴斗中,当事人无法描述当时的状态一样。换句话说,在对于战争的描写之中充满了谎言。也就是当有人把战斗的细节弄成一种逻辑的顺序时,勉强之中也包含了假。从这种意义上说,我父亲对战争的回忆,是真实的。因为它由片断剪接,也可以说富有诗意。譬如:1949年开国大典的检阅之前,他们住在清华大学附近。居民中迅速传布着恐惧的流言:“蒙古鞑子来了。”而这些佩戴解放军胸章的蒙古士兵,在街上观察北京人坐在八仙桌前小心咀嚼精致的肉包子。“我们,”我父亲话锋一转,“走到彰武一带时(时间已回溯到1947年),半夜行军,用日本毯子包着脑袋,冻得受不了。白天进了村里,就把毯子垫在鞍子上,三九天穿着夹袄还得挺胸脯。要不老百姓以为我们是土匪呢”(呢“的读音为”妮“嗨嗨!”)

从视觉角度说,骑兵在战斗中的表现比步兵好看(把“好看”这个词放在进攻的战事里,似轻佻,但还是比“英勇”或“雄峻”这些词更朴实一些),骑兵在冲锋中显示威力。面对敌方机枪的扇面扫射,他们高举着马刀。马刀与身体是一条直线,同马背形成45度夹角。蒙古马在枪声中永远向前奔驰。战士也许有临阵逃脱的,但战马从来不会临阵脱逃。他们的主人把马镫踏直,呐喊着往前冲。这是一种决死的状态。当遇到敌人时,骑兵把马刀向左晃一下,然后右劈。那个刀下鬼可能连头带肩膀全被劈下了。马刀是不开刃的,倘开刃,会卷刃崩豁——人的骨骼毕竟也很坚硬。骑兵的冲锋与杀敌靠一股气势和膂力。从首长的观点看,骑兵能冲垮敌方的阵脚,动摇其士气;从全局看,骑兵的意义在利用机动能力围点打援,或牵制对方兵力。而骑兵不知道这些,他们只在蔽目的尘烟中冲锋或倒下。

许多年之后,当我父亲用自己的双足而不是马蹄行走于沈阳的街头时,肯定把这一切都忘记了。他背驼得厉害,走路时努力抬着头。前几天下雪,我在雪地里背考试题。他见到后,离很远就脱下大衣给我,我说“不用”。他的身影一闪两闪在楼前的丛林消逝了,手里捧着给我女儿买的小食品。他也忘记了马。新中国把他带入城市也带人各种政治旋涡,他由此开始的挣扎只是被巨浪愈抛愈远,幸免于难的原因只在于命大。在一艘折翻于海上的双桅船上,能够同风浪搏斗从而爬上岸或岛上的水手,总是极少数人。然而这些幸免者一下全都衰老了,他们从上苍手里撕扯自己的生命之衫。当布衫被夺回时,也被老天爷撕得褴褛。在政治海难中,诚实的幸存者总要惊呆。后来的这些对于骑兵太陌生了,骑兵是冲锋或静立的人生。就杀人的方式而言,骑兵比步兵更直截也更令人战颤。步兵用子弹远远地把对手胸膛射穿,骑兵用马刀将敌人砍倒,炮兵简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们手装的炮弹在几里或十几里外轰然爆炸,村子、庄稼或人都慑服于一瞬的震动之中。炮兵比步兵更像政治。

在真正的战斗中,骑兵冲锋之前无比静默。你可以想象,拂晓时,开阔地尽头的胡杨林笼罩一缕白霭,马队没有声息,骑兵们的表情几近麻木,眯着蒙古人细长的眼睛,颧骨黑红。人在拼死之前没有任何表情,蓄积精力,也是摈弃思维活动之后的精神状态。马,也不再低头啃凝霜的衰草,它们嚼一嚼嘴里的铁链,偶尔一抬蹄子,耳朵尖立始终等候着号音。这情景同成吉思汗时代并无不同。当成吉思汗的大军不远万里来到拒绝通商的花剌子模国时,两军对阵,草木肃杀,铁木真的头顶飘绕一阵白云,这云或许是从额尔古纳河追随而来。面对敌阵在阳光下闪耀的锋戟,他细而长的眼睛若有所思,似更仁慈。伟大的统帅和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在战场上表情松弛,目光明亮柔顺。他说过:

与朋友交,像花牛犊般忠厚,

与敌人搏,像狮虎般凶猛。

你们在明亮的白天

要像雄狼一样深沉细心。

你们在漆黑的夜里

要像乌鸦一样坚韧不拔。

花剌子模的守军如铁桶一样箍成圆阵,神色漠然的蒙古马队像海青鹰一样冲过去,然后沿着圆阵包抄,接着是一支又一支马队射出,最终将圆阵撕裂。这是目前还在沿用的世界三大战法之一的“成吉思汗战法”,铁木真自称“海子阵”。

而战马,正是战马把蒙元帝国的帷帐一直扯到中欧和南亚。战马没有时代感,它们也许觉得还生活在13世纪,以为黑山狙击战与攻打俄罗斯大公国的区别不大,它们只是不懂炮火这种照耀夜空与震耳欲聋的东西。蒙古人的文学很喜欢捕排扬厉,宫廷与民间的俱是如此。在他们的诗篇中,不时地赞美马,赞美起来没完没了。譬如某某英雄的坐骑,蹄子如“西海里的宝莲花,东海里的金盏花”;毛色如“锦州买来的海青缎子,敏州买来的湖青缎子”云云。蒙古民间艺人可以一气说出几十种美妙的缎子,来形容马的毛色。而卖缎子的地名,他们有时则瞎编,如敏州——一种大城市与布满珍玩的所在。在蒙古人口头传唱和印进书本的赞诵词中,艺术家尽情地歌颂着马(不仅仅是战马),不无夸张地形容马的表情、样子和每一个部位。作为文学手法,这种描写不免有些虚张声势,但也透出了他们心底里的默祷:热爱马吧!马是蒙古人说不尽的话题。此外说不尽的话题还有草、女人和酒。我橱上有一尊蒙古国的瓷马,白色,温驯,备鞍鞯,昂首直立,并无奔腾之势。蒙古人看了之后,都赞美:“唉!这才像个马。”汉人涉及马的雕塑,多取悲鸿笔意,把水墨意味愚蠢地雕刻出来,马鬃像刺猬针一样直立。汉人艺术源流中的马,造型好的存于汉墓画像砖的古朴与唐瓷的道劲之中,两者均俱龙势,与大唐大汉相衬。蒙古人眼中的马是静态的,安然于天地之间,灵慧而和蔼。与蒙古人一样,它也有性格的另一面,暴躁与拼争。骑兵部队的战马,受伤卧下,一听到冲锋号便站立疾驰。对流血的主人,它会痛心疾首地围转,甚至悲鸣不已。这就是战马,而不关其毛色像锦州什么缎子。

在我父亲支离破碎的战争故事中,提到马,他总是肃然,像讲述一位领导的行状。骑兵心中最为不忍的事情,大约就是掩埋战马。他们不愿讲述这细节。战争回忆对于一个倾听者来说,令人不快的在于讲述者无意流露的细节会像弹片一样嵌在脑海里,给人深刻的恐怖甚至怪诞感。我父亲说,他们的部队攻打沈阳时,行军间传令在苏家屯的公路上待命。一发炮弹(只一发,搞不清是哪一方射来的)落在他们的队伍里,当时我父亲拿着烟袋锅正想和身旁的班长(也是远房的叔叔)对火。爆炸之后,我父亲目瞪口呆地发现他的叔叔班长消失了。硝烟散尽,队伍又开始进发,他回头看到头顶的电线上一段残手握着烟袋,上面挂着六个飘带的烟荷包。烟荷包是蒙古男人重要的装饰品和情爱信物。那时,在电线上抖来抖去的彩绸飘带就是牺牲者的全部了。讲述时,我父亲的眼神又装满17岁时的疑惑:“我叔叔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我本来就沉湎于这种疑惑与残酷之中,听到这样的反问,更加不安起来。我怎么知道呢?答案本来很明显,他被炮弹消灭了。但我父亲痛苦的疑问是,他叔叔的笑脸、幽默、嘴角叼着烟袋和怀抱步枪的悠闲样子一瞬间如此彻底地消失了(难道能够按顺序消失吗?),而烟荷包却明明白白地飘着。我父亲是否在想,让烟荷包消失,让叔叔从炮弹崩起的浮土里一边咳嗽,一边站起来呢?

我感到,历史在许多时候常常以魔术家的身份出现。当有人在离时代的放映机镜头最近的地方伸出普通的手掌时,光束印在银幕上的则是一只历史的巨手,这只手还可以在银幕上做出许多古怪的手势。而其他的人,无论队伍蜿蜒了多少公里,均被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当真正的演出开始之后,所有的人都要退出舞台,只有演员留在上面。50年代末,我父亲被清洗出军界,在地方做文化工作。我家从呼和浩特搬到赤峰后,他仍和过去的战友们宴聚。内蒙古骑兵在结束40年代末的战事后,60年代初期去另一个少数民族区域青海,成功地剿灭了那里的战乱。到60年代末期,内蒙古骑兵师——从骑一师到骑五师的官兵全都面临灭顶之灾。内蒙古的“挖内入党”运动,使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遭受到关押、肉刑和精神摧残。其他地方的情形我不清楚,赤峰郊区的骑兵团(四九四八部队,老十四团)是酷刑最惨烈之处。这个团的团长(或许是政委)被打得遍体鞭伤之后,洒上盐水,用胶布裹住全身。几天后,造反派把胶布连肉带血撕下来。这位受刑人的名字我忘记了,仿佛叫阿穆尔萨纳或其他。最后,他被打死了,死之前双眼被挖出。他的家人回到了牧区老家。这个团的蒙古族官兵在“文革”初期,许多人被打死、致残或遣送乡下。此团番号旋被取消。在这里,我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人做出这样的酷刑?这种问题没有意义。只能说是某一些人,在当时是多数人,至于他们是北京军区派来的或是本团的人都不重要。现今他们都活着,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个被折磨死的团长原来也有一条生路可走,即供出其他“内入党叛国分子”的名单。他只供了一个名字,外调人员发现那是他故乡的一只狗的名字。死者的高贵也正在这里:不想让其他战友遭此酷刑。但他的战友也没因他的高贵而幸免于难。我父亲也没因脱离军界而未遭劫,他被吊打十五昼夜,直至精神错乱,全身多处骨折,时在1969年的昭乌达报社。有几位参与领导和实施酷刑的人的名字我已经没有兴趣录下。我父亲至今健在,当时的总编和蒙编部主任因不堪酷刑,自杀了。

1984年,新华社电稿平静地发出一条简讯:我军取消最后一个营级骑兵建制。我不想问我父亲对此有何感想,因为他不会戏剧化地产生什么感想。他已经离开了社会主流,而在战争年代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兵。然而,无论他当年怯懦也罢,茫然与蛮勇也罢,一种骑兵式的行为已在他心里定势,做什么事都要冲锋。譬如翻译和出版几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书籍。事实上,当骑兵很糟糕,首先这种冲锋的心理定势就使人不得安生。然而战争留给人的就是这些,它无法改变。

不久前,我父亲来到我在沈阳的家,吃到一种叫“红富士”的苹果。他认真地吃过之后,告诉我:“唔,好吃。”我眨着眼睛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这岂止是“好吃”,时下的歌舞厅、凯迪拉克、把头发染成红色的女人、电脑绘画和彪马运动鞋等等,怎么能向这个老骑兵说得清楚呢?

同类推荐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亲情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感,也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崇高的情感,更是人们渴求无偿付出的一种高尚品质。本书精选了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庐隐、柔石、梁遇春以及托尔斯泰、萧伯纳、罗素、尼采、泰戈尔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所选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够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情实感,并将他们的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章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内容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 爱已凉

    爱已凉

    《爱已凉》雪小禅这套十年典藏系列,是在不断推出雪小禅近期新写作的小说和散文外,还收录了雪小禅多年来的精华畅销之作,集合成一个精品书系。分别有小说集《爱一个人趁天黑》《病毒》《不过是场情色的游戏》《长恨歌》等。
  • 感悟母爱:催人泪下的115个篇章

    感悟母爱:催人泪下的115个篇章

    妈妈,这个称呼太沉重。1986年,冬天。妇产医院的所有医生都在用一种惊愕的目光注视着母亲:没有一个人见到过母亲这样的孕妇——水肿,本不丰满的母亲像只玻璃熊一样坐在病房里,脆弱得如同一只只需轻轻一捅就会炸掉的气球。而她肚子里的那个我也已经九个月大,随时有做凶手的危险。母亲也是一位医生,不用别人多说,她对于自己的情况心知肚明。
  • 前世

    前世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前世(身穿尘埃的字符)》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感悟父爱:感天动地的116个时刻

    感悟父爱:感天动地的116个时刻

    这位老人是一位父亲,他带来的不仅是三袋大米,还有因为儿子而自豪的荣耀,和一颗颗饱满的思念。
热门推荐
  • 布来克科技公司

    布来克科技公司

    一本黑科技碾压流小说。一个农民工形状的生物破坏人间平衡的故事。
  • 梦穿乾坤

    梦穿乾坤

    一封奇怪的信带着他揭开他的身世之谜,古老门派掌控着控制灵魂的力量,由报仇他开始,他接触到了前所未见的奇遇。阵法、穿越、位面、灵兽、丹药、神器……他追逐着走向巅峰的路。
  • 宝星陀罗尼经

    宝星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魔神的异界之旅

    小魔神的异界之旅

    本想穿梭到地球,却意外到了这是一个以丑为美的异界大陆,这怎么能忍?先把沧澜大陆的三观摆正了再说。
  • 江湖不过一场梦

    江湖不过一场梦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立场,理想的路上中有牺牲。寂寞的江湖,没有你,我会更加孤单。(高手寂寞同人小说)(每周一更,若有评论强烈回应,则立更!)
  • 你不可不知的对抗疲劳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对抗疲劳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对抗疲劳100招》内容简介:对抗疲劳的方法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法有很多,季昌群编著的从饮食、运动、心理、中医、生活起居等方面例举了100个对抗疲劳的妙招,可供读者在浏览时学习使用。
  • 我的公主缨萱大人

    我的公主缨萱大人

    在一个名叫玛尔拉西亚的国家中有着一位叫白缨的公主,她和她的姐姐白萱是男生追求的偶像不辛的是。她的姐姐去世了……
  • 超品邪医

    超品邪医

    被遗弃的豪门大少,得药王传承,以德服人,以医救人,以一身旷世古今的医术行走都市。神奇医术在手,包治世间各种疑难杂症。各路人马纷纷而至,求其治病!
  • 杀神成神

    杀神成神

    方亦回答道,有些好奇的盯着关少心,看着他把花瓶换了新水,小心的把花插进瓶里,看来寝室里天天摆着的鲜花都是这小子的手笔,只是为什么这小子开始关心起自己来了,方亦不理解
  • 不黎传

    不黎传

    扑朔迷离的身世,波澜壮阔的浪潮,一次次的不屈,是在磨炼百折不挠的意志?一次次的追寻,是在证明心中的答案?逆着时间反溯,得到了永恒的失落大陆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