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懂得“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没有足够的外力还是难以成功的。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学会变通,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我们要不吝惜借所有能借到的力量:事外物的力,周围人的力;朋友的力,对手的力。只要能为我所用,一切外力都可借用。
不善借者,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善借者,才能平地起风雷。沿着历史发展的步伐,多少名扬天下的英雄人物,都是善借力者,其一生的处世哲学在于巧变善变,把人世间的一切变为己用。三国故事里的草船借箭就是典型的成功借力的例子,这里且不说这件众人皆知的故事,而是看看在此之前孙权的借力之举。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灭了袁绍、刘之威,又锉掉了吕布之锐,率百万雄兵,上将千员,一副荡平江东、铲除异己的气势。此时孙权帐下谋士一片慌乱,到处都是投降声。他们心里大都有一个相同的声音:袁绍都败在了他的手下,我们论实力与之没法比,就更没得打了。但是孙权心里不愿服输,因为他非常明白,一旦投降,手下们的官照当,钱照拿,而他自己这个一把手就不同,非但一把手的位置做不成,弄不好脑袋也会保不住。
对于这样的局势,孙权早已了然,可是他发现,主降的人很多,就连张昭都在其中,他不能搞家长作风,强喝“谁投降推出去斩了”,他还需要这些人为他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让诸葛亮舌战群儒训了一顿主降派,接着搬出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之后君臣间共同演了一场好戏。
孙权问,有人主降,有人主战,意见不统一,当以哪个主意为准呢?主战派周瑜洋洋洒洒把形势讲了一通,接着表态道:“臣愿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马上顺水推舟说:“先兄说外事问周瑜,既然周瑜说打,那就打。”
因为孙权这个领导者软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才有了后来闻名史册的“火烧赤壁”。孙权的借力之计用得可谓妙哉,整个事情的发展都如预期的那样,且几乎没被人看出他的借力之计,运用之于无形之中。
难怪曹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他很善于把握“影响过程”,也就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时,借助权威的力量,充分在决策过程中说服多数,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儒家的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君子生非一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即便是一个具有聪明睿智,博学多才的君子想要胜于他人,也要善于吸收,利用他人的优点,博采众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能者多劳”凭个人的能力赚钱是真本事,但是“智者当借力而行”借他人之势,扬长避短,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外加运气赚钱,乃是一门高超的技艺,这也是“善假于物,借力使力”的道理。
其实,今天的“借力而行”就是每个人的智慧的大集聚、大联合、大协调。人们不光是借助人的力量,而且还要善于及时掌握充足的信息,借助外物或者环境的力量,伺机而动,才能够真正把握天时地利,顺风顺水、顺畅圆满地达到预期目标。学会变通,借助外力,完成大智慧,积攒更多的能量,完成大事业,财富,便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