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最喜欢爱拼善攻、有挑战性格的年轻人。所以,年轻人在机遇面前,无疑需要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自身的能量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机遇最喜欢爱拼善攻、有挑战性格的年轻人。所以,年轻人在机遇面前,无疑需要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自身的能量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生活中,一些软弱和犹豫不决的年轻人总是找借口说没有机会,他们总是喊:机会!请给我机会。其实,一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机会。学校里的每一堂课是一次机会;每一个工作是一次机会;每一次商业买卖是一次机会,这些都是展示你优雅与礼貌、才能与智慧、果断与勇气的机会,只不过你没有主动抓住它们而已。
20 几岁的人不应该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主动去开启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你的奴仆。将它变为有利的条件,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动起来。
只有勇于战胜那些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才会使机遇发挥出极大的效能。有些人被艰难所吓倒,不能充分利用已到手的机遇,而使自己功亏一篑,也使机遇付诸东流。
考电影学院是张艺谋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转折点。张艺谋在这一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颇值 20 几岁年轻朋友们沉思。
那是 1978 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招生。张艺谋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他知道企盼多年的机遇已经来临。但他也意识到,政审可能再次成为他的拦路虎。可这毕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定要去试一试。
张艺谋争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找到了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艺术素养令老师们大加赞赏,但是,学校规定招生的最高年龄是22 岁,而张艺谋当时已经 27 岁了。制度无情,先是年龄一项就把张艺谋阻挡在门外。张艺谋虽然多方奔走,却毫无结果。
张艺谋失望至极,但仍未绝望,他属于那种只要还有一点可能和机会便会死死抓住不放的年轻人,他要创造自己的命运。当时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和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张艺谋听从一位深谙世事和中共党史的朋友的建议,给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还附带了几张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作品。最终,信辗转到了黄部长手中,颇通艺术的部长认为张艺谋人才难得,遂写信给电影学院,并派秘书前往游说,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而且,最使张艺谋备感幸运的是,他居然逃过了政审和文化考核这两大难关。
然而,好事多磨。在张艺谋读完二年级的时候,校方以他年龄太大为由要求他离校。而此时力荐张艺谋的黄部长已经离休,向谁去求助呢?张艺谋意识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伯乐身上。自己将近三十而立之年,更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而所谓命运,无非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他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决心书”,强烈表达了自己要求继续读书的愿望。再加上爱才的老师多方说好话,校方终于同意让他继续上学。在以后的 5 年中,张艺谋的摄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终于成为著名导演。
假如张艺谋在 20 几岁没有到北京报名,如果他没有写信给黄部长,如果他屈从了校方的压力,那么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许多有艺术价值的名片了。
机遇,有时候游离不定、模糊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只有你主动出击,那获得机会垂青的可能性就会多一点。
那么,20 几岁的你该怎样主动出击找机会呢?
首先必须培养自信。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和追求是在人的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成就动机是一种推动人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某种理想境地内部力量。
其次是要勇于自我推销。
所谓“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不主动去吸引伯乐的注意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再则,岁月不饶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孤芳自赏,不把自己的才华尽早展现出来,即便是某一天有幸遇到伯乐,恐怕已是人老珠黄,力不从心了。所以,人在年轻的时候学会自我推销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年轻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本领。
自我推销需要一种勇气和胆识,不自信的年轻人、害怕失败的人是不敢尝试的。这也造成了一大批平庸无为之人,更成为年轻人才被埋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的年轻人敢于这样做,因为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狂热的爱。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好运是等不来的,必须主动去寻找、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