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6岁那年,马上就要正式上小学了。可是,女儿只是喜欢‘涂鸦’,对学习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本来挺担心的,可是,一位老朋友告诉我说:涂鸦对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一个‘涂鸦本’,让他们一边读、一边写、一边想、一边画。我受到这位朋友的启发,在女儿身上实践了一下,果然,效果很好。现在,女儿已经上二年级了,她的成绩不但很不错,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很强。
一位妈妈 蒋桃
女儿6岁那年的一天,蒋桃的一个朋友请她吃饭。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我女儿今年6岁,马上就要正式上小学了。可是,小家伙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意识,只知道整天的‘涂鸦’。”蒋桃说。
“不错啊,‘涂鸦’是一种不错的习惯!”朋友说。
“什么,‘涂鸦’还好?”蒋桃疑惑不解地问。
朋友说:“现在,很多成年人都认为:孩子的‘涂鸦’一点价值都没有,有时候,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孩子们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其实,从客观上来说,‘涂鸦’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替代的。”
蒋桃更搞不明白了。
朋友继续说:“很多四五岁的孩子,都会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像到的事物,通过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绘画能力有限,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我们成人很难明白。可是,对他们来说,好处却是多多的!”
“按照你的说法,‘涂鸦’对孩子是有好处的?”蒋桃说。
“是的!”朋友肯定地回答。
告别了朋友,蒋桃便开车回去了。一进门,女儿便迎了上来。
“女儿,以后,妈妈再也不强迫你画画了,你想画什么就画吧。”蒋桃说。
女儿听了有点不相信:“什么,您答应让我画画了?”
“是的!”
听了妈妈的话,女儿蹦了好几下。从这以后,蒋桃就再也没有限制过女儿画画。后来,只要一有时间,蒋桃都会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
女儿要画秋天的树叶,蒋桃就带着她到公园拣了许多树叶回来,把它们排列在一起,让女儿观察、比较。蒋桃甚至还会不时地启发女儿,每次,女儿都会转动自己的小脑袋,积极回答妈妈的问题。
在女儿进行“涂鸦”的时候,蒋桃还为女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幼儿图画,和她的画放在一起,请她点评。在这样的观赏中,女儿不仅体会到了构图的独特,还发现了色彩运用的妙处。
女儿在涂鸦中常常敢于“大胆落笔”,有时候明明想画太阳,却画出个似花非花的东西来。这种时候,蒋桃并没有指责她,而是因势利导地进行了教育。
在蒋桃的鼓励下,女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女儿已经上二年级了,画画的技术见长,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想着女儿一路走来的经历,蒋桃深有感触,她在给同学的一份信中写道:
“涂鸦”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们都会借助自己的“涂鸦”,来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涂鸦”不仅能够挖掘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且,还可以为培养孩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孩子的“涂鸦”,如果父母只会以成人的经验介入,时间长了,就会扼杀掉孩子的激情和创造力。那么,面对孩子的“涂鸦”,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1)给孩子准备一个“涂鸦本”。
为了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支持,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一个“涂鸦”本,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面对孩子的“失败”作品。
涂鸦是孩子的“另一种童言”,也是承接、释放孩子情感的载体。当孩子涂画出一幅幅“作品”时,面对他的杰作,父母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创作出了“失败”的作品,父母必须正确面对。
(3)鼓励孩子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涂鸦”。
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却很少有人能够留意到孩子的独特之处。一般情况下,男孩子喜欢画车、坦克、高楼,女孩子则喜欢画花、草、树、木;有的孩子落笔大胆,有的则非常细腻。父母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不同之处,发现自我,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图画。
(4)设置情景,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孩子涂鸦,父母喜欢用大人的思维来衡量孩子的作品,甚至对孩子一些创造性的好作品,用一两句话加以否定。这样做,不仅打击了孩子创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扼杀了他的创造性思维。父母要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
教子连接:
涂鸦是孩子借助画笔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涂鸦与孩子的兴趣、智力及个性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都密切相关,因此,孩子涂鸦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他们的水平,而在于绘画活动本身。孩子的涂鸦作品无不充满了个性化和想象力。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涂鸦”,不仅能培养孩子乐于欣赏、发现别人优点的好习惯,还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