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与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关,还与孩子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老师教的只是解决了孩子“学”的问题,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做”的问题。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在于学校,而且应有父母的密切配合。
蔡女士的女儿晓晴与同年级不同学校的表姐在一块做功课。功课做完后,蔡女士见时间还早,为调动她们俩的学习兴趣,便在习题集中摘抄了10道数学题,每题10分,让她们俩比赛看谁速度快,得分高。这样也便于她掌握孩子的数学情况。
两个孩子对这个比赛都很感兴趣。结果,晓晴比表姐提前三分钟交卷,但她有一道题的步骤对而结果错,表姐得了100分,而她却得了90分。蔡女士断定孩子是为求速度而造成了小错误,并没有责备她,反而表扬了她们俩。
按说比赛应该到此结束了,可是晓晴又来了兴趣,请求妈妈再出10道题进行比赛,表姐也不示弱。
蔡女士见状,当即就鼓励说:“你们做题对错不是至关重要的,但你们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却非常可贵。”于是又给她们俩出了10道题,结果两个人都得了100分。
蔡女士既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又让孩子受到了教育,在学中得到了乐趣,是其他父母可以学习的榜样。
正是由于蔡女士对孩子们恰当地鼓励,才使得晓晴和表姐的学习乐在其中。那么,家庭中,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有什么妙招呢?
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首先要学会多夸奖、多鼓励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孩子带着奖品或老师的夸奖回家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孩子是那么高兴,脸上的微笑时那么灿烂。父母心情好时,做什么都有劲,孩子当然也不会例外。
所以父母要多夸奖、多鼓励孩子,比如当孩子有了进步要夸奖,有了成绩要表扬“你真棒!”,有了不足或失败要鼓励“你下次能行”等,这样才使孩子的爱心、勇气、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和兴趣等得到充分地发挥。
其次,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父母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第三,父母不要强制孩子的兴趣。孩子天生就有好动、好强、好胜、好奇等内在特点,他们有探究世界的强烈欲望,有多方面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正当兴趣,父母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孩子,逼迫孩子去发展自己不喜欢的兴趣。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对音乐感兴趣,就非要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钢琴,而孩子又不喜欢。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强制的结果,不仅与父母的愿望相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第四,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每位父母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父母给予金钱上的奖励,这个办法可用,但不可太过。因为太过了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助长孩子不良的个人私欲。要让孩子明白,这份奖励是对他学习的奖励,应该尊重自己的劳动,这如同在学校里领到的奖学金一样,要珍惜。
有的父母让孩子实现了一个愿望,如孩子想到某个地方旅游,父母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允诺孩子在达到一个目标后就带他去。如果孩子达到了目标,而父母没有实现承诺,那么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被骗的感觉。这不仅对孩子造成了重大的伤害,还将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长久的不利。这样不仅提高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挫伤。
最后,父母不要对孩子急于求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虑、耐烦,使他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潜意识中产生反抗的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就会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若父母再加以责骂、鞭打,“火上加油”,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情绪,乃至对整个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其后果不堪设想。轻者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重者会发生出走、轻生等事件。
做父母的应当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兴趣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成绩不好时,想方设法给以鼓励、引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便可使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