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听赞美的言辞,这是人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弱点。按美国布朗戴斯大学教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解释,是因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即对力量、权势和信任的需要;对名誉、威望的向往;对地位、权利、受人尊重的追求。而赞美则会使人的这一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人在被认定自身价值时,总是喜不自胜。对此,羊皮卷也指出——赞美是开启陌生之门的钥匙。
清朝末年的著名学者俞樾在他的《一笑》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上任。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很不容易,你应该谨慎行事。”官吏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呀,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不至于有什么麻烦。”恩师一听这话,很生气,以教训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说:“我反复告诉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该如此,你怎么能这样?”官吏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位呢?”官吏的话刚说完,恩师就得意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倒也是。”从恩师家出来,官吏对他的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又少了一顶!”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的老师也未能免俗。
在现代社会的处世中,要想避免矛盾,稳中求安,场面话不可少说。其中有两种话要特别多说:一种是不离谱的赞扬;一种是不一定很正确的表扬。这也是羊皮卷里所讲的一种“生存哲学”。
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位智者曾经说过: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投其所好”地多说一些顺心话。赞美到位了,陌生之门也就不再紧闭了。
事实上,赞美他人也并非太难。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无需在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上下工夫,而应该针对其过去的事迹、行为或身上的优点等,即对成型的具体事物给予适当的赞美。如果你对对方说:“你真是个好人啊!”你的赞美也许同样是发自肺腑的,但在初次见面的短时间内,你的判断理由又是什么呢?因此,你的赞美便可能引起对方的怀疑和戒心。但若是夸奖对方的事迹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对既成事实的赞美与交情的深浅没有太大关系,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对方是女性,那么她身上的衣服与首饰,便是我们赞美的最好题材。知道了这样赞美的效用后,与其毫无准备地面对一个初识的人,倒不如先准备好赞美的材料。有了这样的准备,对方往往会因为你的一句赞美而毫无保留地打开心扉,与你成为朋友。想要变成这样的人,那些销售业绩好的推销员无疑就是你的最佳学习对象。
虽然,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但是并非所有的赞美都能够顺利地帮你开启陌生的大门。所以说,赞美一个人时,一定要有策略性的手段,可以赞美他的一些“身外之物”,也可以赞美他的一些不为人知,却自以为得意的事。只有用心地赞美,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有一个长得很像某位电影明星的男孩,当他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时,首次见到他的人总是说他和某个明星长得很像。通常被认为与某个名演员很像,大多数人都不会生气,但这位老兄听着心里就是不舒服。也许朋友们在说这半奉承半开玩笑的话时,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事实上,这种赞美的方法实在不怎么高明,因为那位电影明星专演冷酷反派的人物。因此,别人说他们相像,虽然是赞美,却也等于在指责他的缺点,自然会让赞美变成交流的障碍。
赞美是门大学问,当你想赞美别人时,首先要引出对方更多的话题,看出对方希望得到怎样的赞美,然后再对症下药,一矢中的。也就是说,你的赞美要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没有弄清楚对方的喜好前,最好不要随便就使用你的赞誉之词,否则弄巧成拙就不好了。
赞美他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进退有度。当你赞美了对方后,对方表现出满意的态度时,记得不要就此结束,应适当改变表达方式,再三地赞美同一点。因为仅仅一两次的赞美会被认为是一种奉承,而重复的赞美可信度就会提高。所以,赞美对方一定要三思,并随时注意对方态度的变化。赞美的话语是一把双刃剑,能增进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但过分的赞美就会被认为过于虚伪或别有用心,你也会因此受到鄙视,影响你和他人的正常交往。这样的赞美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和改进。
此外,任何赞美的话都一定要切合实际。到别人家做客,与其乱捧一场,不如赞美房子布置得别出心裁,或赞美一个盆景的精巧,或赞美装饰的精致,要注意欣赏他人的爱好与情趣。主人喜欢养金鱼,你应该试着去欣赏那些鱼的美丽;主人爱养花,你应该去赞美他所养的花草。赞美别人最近取得的工作成绩或赞美别人心爱的宠物,要比说些空泛的客气话有效得多。特别关注别人的某一件事物,一定能使他在欣喜之余还觉得感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其感恩知己至如此者,其原因不外乎子期能懂得并欣赏他的琴声,并能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赞美。所以拥有“金口玉言”的人,常常会因为一句赞美的话说得恰到好处,而为前途打下基础。当所有原本陌生的门为之一一打开的时候,他的人生之路也就更为宽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