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难》中曾对龙作了如下描述: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鲁迅笔下描绘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人物,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一处最怕人触动的短处。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说他头上的疤,谁要是犯了这个忌讳,他准会去找人家拼命,小D就曾为此领教过他的拳脚。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涨红了脸,强词夺理,竭力争辩。祥林嫂的忌讳是她曾嫁过两个男人,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负担和面子上最大的耻辱。她捐过了门槛后,本以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干净的女人,当她动手去拿供品,但四婶大喊一声,使她旧病复发,精神崩溃了。
人们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喝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生活中像鱼子这样的人不乏其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揭了别人的短,才足以证明自己的长,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孰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来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曾做过唐代检校刑部郎中的程皓,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每逢朋友中间有人说他人的坏话时,他从不跟着掺和,而且还说:“这都是大家乱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然后再说一番他人的好处。像程皓这样的人能不赢得他人的好感吗?人们肯定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红巾军,被官家称为“红巾贼”。所以,朱元璋对“贼”字和与“贼”同音的“则”字最敏感,也最忌讳。一次,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了《谢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则垂宪”一句话;还有位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写了《贺万寿表》,上面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这些本来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谄词,无非是说他可以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对“则”字过敏,见到“则”字便以为别人在骂他为“贼”,于是竟把这两位都杀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过于敏感,但是留下的教训是深远的。
俗话说:“当着矮子不说短话。”对于个头较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与矮小相联系的话语,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
对于犯过罪、判过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监狱”、“罪犯”等与他的忌讳相关联之事。否则,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
孟子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话语非常值得记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我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