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演变到后来就成了能省则省,一些合理的消费也被省略掉了。马丹夫妇就是典型的“勤俭持家”型的中国人。
32岁的马丹和丈夫魏平都是普通的工薪族,月收入分别为3,500元和3,000元。两人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在她的精心操持之下,一家三口每个月的生活总开销基本维持在2,500元左右。月结余4,000元左右,结余比例高达60%以上,全部存入银行。
“我们上有六旬老母,下有周岁幼子,工资收入又不高,所以很多时候不敢花钱。”作为“夹心族”,马丹夫妇考虑到孩子在未来漫长岁月里所需要的养育和教育费用,老母亲所需的养老和医疗费用,自己夫妻二人所需的养老保障,所以,现在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省则省。孩子出生一年来,除了给宝宝添置衣物、玩具等,马丹就买过两次新衣服。
对于很多普通工薪阶层家庭而言,马丹夫妇也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收入不高,各种未来有形或无形的生活压力,迫使他们遵循“以节俭为第一要义”的生活消费原则。
虽然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从理财的角度讲,过于节俭、储蓄率过高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生活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又是“活在当下”的。在为未来做好充分的财务准备时,也要照顾到当前的生活质量。太过担忧未来的负担,节衣缩食往往是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而且这种节俭并不会使您的口袋增加更多的宝贝。只有赚钱,才可以快速地让您的口袋丰富起来。“努力工作多赚钱,开辟财源赢大钱”,省钱更要生钱,这才是致富的通衢大道,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样的道理:节俭的习惯,假如行之过度,反而得不到良好的结果,非但不能成为进身之阶,反而常常成为绊脚的石头。商人吝啬不肯多花资金来经营,农夫吝啬不肯在地里多播种,是同样不正确的节省。俗话说:“种得少,收成也少。”
生活中,有些人为节省些小钱,竟损坏了他们自己的健康。要想在职业上获得成功,必须防止不正确的节省。不论怎样贫穷,您可以在别的地方节省,但不可在食物上节省,因为食物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基础。
过度的、不当的节省,常常会消耗人的体力和精力。许多人身体患着疾病,但为了节省金钱竟不去求医,不但受着痛苦,并且由于身体的病弱,在自己的职业上也做不出出色的业绩来。
很多情况下,今天花钱就是为了明天挣钱,我们对待自己的健康就是如此。谁都知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我们要不断补充能量,而且还要吃得营养,首先有了这“一本”,才可能有后面的“万利”;父母不惜高昂的学费,让我们上学,看起来,短期内是花了很多钱,但学成之日,大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弥补当年的“损失”;我们投资,买股票,买基金,虽然说未必都能挣到钱,但花钱的时候一定是抱着挣钱的心态去的;我们工作后,还得不断地继续花钱,给自己充电,也是为了今后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当我们有了孩子,又不惜重金,恨不得把他培养成全才,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以后他能自立、自强,当然,挣钱也是其中一方面,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方面。
反过来看,就更加可以理解了,挣钱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花出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挣到了钱,我们的欲望才能不同程度地实现,娶个漂亮媳妇或找个如意郎君,住个宽敞房子,买个高级跑车,培养个宝贝孩子,这哪一样不得花钱啊?有了必备的资本,我们才可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否认生活质量和金钱的关系,尽管不一定成正比,但肯定也不成反比。
综上所述,花钱—挣钱—花钱,这应该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首先花钱,使自己有了挣钱的本领,然后再把挣到的钱,适当地花出去。理财,说到底不就是挣钱花钱的乐趣吗?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娱乐,例如外出度假、和朋友一起聚餐、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并不提倡将人当作赚钱机器,赚钱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学会如何花钱也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实现您的生活目标,比如为家庭的幸福提供保障。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目的在于让您知道自己的消费状况,也就是说,钱要花得明明白白。
有很多人只知道辛苦地工作,赚点儿辛苦钱,不舍得消费,工作起来感觉会更累。反之,适当的消费会使您的生活更加快乐,工作起来会更有力量,工作的效果也才会更好。
每个人都想富有,但要想赚钱,就得先学会花钱!会赚钱是根本,会花钱更重要,舍得花钱才能刺激一个人不停地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