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当中总有几个月是家长们的神经最为紧张的日子,排队、报名、面试、发榜……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只要家里有孩子,做父母的免不了要经历这些心潮跌宕的过程。
这阵子,对我最有切肤之感的是大女儿升中学的面试。
孩子的学校比我还着急,早在学期之初便派来一份详尽的面试攻略,临近面试月,又有模拟面试,务求孩子们准备充足再上战场。
女儿拿着“天书”在背,我多嘴问了一句:“这些模拟题有用吗?”
“相差无几,过去几年都是问这些……”
“就算题目猜中了,答案也没理由都一样吧,你应该想一些属于你自己想法的答案。”
“这样答才对嘛……”
“面试哪有对错可言?譬如我问你对新西兰大地震的感想,你会怎么答?”
“死伤了这么多人,好惨。”
“还有呢?”
“原来新西兰也会地震。”
“那又怎样?”
“好惨啦!没有什么。”典型“港孩”一问三不知的口吻。
“那天你看到新闻时怎么说,记得吗?你说你还以为新西兰很安宁,还常常想长大了以后要在那里开农场……‘梦碎了!’是你说的。”
“好像不太好,这么答跟升中学无关。”女儿不以为然。
“谁定义什么是有关无关?面试的人不是看答案,是看人!”
“……”女儿依旧不以为然。
读了九年书,女儿习惯相信“标准答案”,不敢表达,不露声色,答老师喜欢听的,讲老师认为对的。学回来的是只敢照章办事,不敢逾越的一套,遑论挑战。
“三三四学制有什么好?”这次女儿问我。
“少考一次试啊!”
“这样回答人家会觉得你懒得动脑子。”她驳斥。
“你不如用反驳我的态度去面试可能会好一点……”
“面试不能反驳的!”
原来,所有考核,不过又是一场背诵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