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年轻人人际交往的最大障碍,减少了人际沟通的机会。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十分渴望融入他人的圈子,但由于自己的腼腆、内向,而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
增加信心,消除紧张,去掉害羞感是利用口才赢得成功的第一步。
在跟朋友、同事、领导相处的时候,常常有年轻人,容易陷入怯场而说不出话来。甚至有的年轻人跟人说话时,伴随明显的紧张、恐惧、脸红、出汗、极度不安,想到要逃跑。他们每每想起自己窘迫感,要讲话的意志就消失了,所以干脆不跟人说话,逃避与人交往。
大学毕业后,李帆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可是试用期还没过,“一盆冷水”迎面而来,使他从兴奋的高峰一下子跌入了失落的谷底。
那时,正逢公司组织演讲比赛。李帆是中文系毕业生,平时爱写点东西,所以成了理所当然的人选。作为新人,李帆非常珍惜这次展现自我的机会,非常想有一个出色的表现。他从写稿到练习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可是,李帆发现越到快比赛的日子自己就越紧张,越怕出错。最终错还是出了,在大家注视的目光中李帆忘词了!
这件事一直让李帆耿耿于怀,李帆越来越怕在同事面前说话,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合群,越来越孤僻,可同事们却认为李帆太“骄傲”,太“自以为是”。李帆感到自己苦恼极了。
生活中有很多像李帆这样心理的年轻人,他们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因此,常常独自一人呆在家里,避不见人。其实,这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又称“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往往害怕重蹈旧辙,不断地为往事所束缚,认为过去失败了,这回也定将失败,抱着自己过去失败的惨痛经历和灰暗的印象不放,逐渐对说话失去了勇气和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说话的失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说话方面有过失败。
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门前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
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学会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
当他讲完时,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他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经常看到他在慷慨陈词。
最后,他终于成了一名杰出的世界级演说大师。
成功者也曾经失败。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后看,只是看到失败,那就只会畏缩不前。无论对谁来说,塑造自己光彩、良好的形象,都十分重要。说话失败过的人,只要能够摆脱失败的阴影,藐视过去的自己,才能战胜失败,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那么,怎样才能使年轻人忘却痛苦、摆脱失败的阴影,彻底摆脱“社交恐惧症”呢?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寻找说话的机会。
山姆·李文生身兼广播和电视明星,而且是全国各地都想一饱耳福的讲演者。他过去在纽约任中学教员,平常喜欢就自己最了解的事情,像自己的家庭、亲戚、学生,以及工作当中不寻常的事情发表简短的谈话。不久,他就被请去对许多团体演说。结果这些活动大大影响了他的教书工作,这时他已经是许多广播节目里的特邀嘉宾了。
对于年轻人来讲,说话的机会随处皆有,不妨参加一个组织,志愿从事那些需要你讲话的职务。在公众聚会里站起身,使自己出个头,即使只是附议也好。开会时,千万别去敬陪末座。尽管去说话,使自己有机会活跃地参加各种聚会。你只要往自己周围望望便会发现,没有哪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甚至社区里的活动能够离得开向前迈步、开口说话。除非你说话,不停地说,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进步。
进行大胆地尝试。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薄弱的一面,而且往往薄弱得不可思议,令人发笑。
比如我曾经认识的一个大块头钳工,能扛起几百斤重的钢件大步如飞,能空手制服窜进厂院里的恶犬,但他都却怕鸡蛋大的小耗子,一见耗子就浑身乱抖;有人一见领导就发慌,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像犯了什么错误似的;有人很会讲话,但一到公众场合就吓得张不开嘴;还有的人上前线不怕枪林弹雨,但有病时却怕医生注射扎针。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人们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弱点。遗憾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弱点漫不经心,甚至有意无意地认定是天生的。很少有人自觉地去同自身的弱点斗争对抗。
其实,每个人都不妨大胆一次。这种大胆,真正的意义是你一下子就会产生一种所向无敌的信心利力量。如果敢于面对自己的薄弱点大胆一次,就一定不会再感到恐惧。
回忆成功的情景。
有的年轻人一想起过去自己失败的情景,脑子里便闪现出“这一下又要失败啦”、“脚哆嗦起来了”、“话音异常啦”等等信息,并导致说不出话来。所以,说话者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与此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在公众面前指点江山的潇洒英姿。
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成功的经历,胸中就会鼓起“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从而产生说话的动力。如果说话之前想象到听众对自己强烈喝彩的情景,则会倍增自己说话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