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的情况。这种情形的出现或多或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因而错话说出以后如何进行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使自己的错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纠错方法。
及时把错误改过来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不由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人民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当时他并未去玻国,可是,当那些个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那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以时间去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当面丢丑的作用,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借着错处加以生发
就是错话一经出口,在简单地致歉之后立即转移话题,有意借着错处加以生发,以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话语改变场上的气氛,使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
曾有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去某合资公司求职,一位负责接待的先生递过来名片。大学生神情紧张,匆匆一瞥,脱口说道:“滕野木石先生,您身为日本人,抛家别舍,来华创业,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柘,地道的中国人。”大学生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片刻后,神志清醒,诚恳地说道:“对不起,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他教给鲁迅许多为人治学的道理,让鲁迅受益终生。今天我在这里也学到了难忘的一课,那就是‘凡事认真’。希望滕先生日后也能时常指教我。”滕先生面带惊奇,点头微笑。经过认真的考核,最终录用了他。
大学生便是借对方的名字有意生发,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既消除了望文生义将对方误作日本人的尴尬,又语义双关,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不认真,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暗示了愿在该公司效力的愿望,可谓纠错有术,别具新意。
真诚坦率地道歉
被誉为“小旋风”的流行歌手林志颖,一次有人问及他对“四大天王”的看法和对郭富城的印象,林志颖不假思索便故作诙谐道:“四大天王么我不知道。郭富城嘛,他是我爸爸吧?”一语既出,举座哗然,人们纷纷指责他的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为补救这失误,重塑自己的形象,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说那话我深感遗憾,我愿公开向郭富城道歉。”至此,这场所谓“林氏名言”的风波才算平息下去。
可见,有失误之语并不要紧,关键是在不能回避不能自圆其说时,能勇敢地承认过失并公开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运用反问否定的句式
一旦察觉自己失言后,可以随机应变地在错话之后接着一个反问:“这样的说法对吗?”或者说:“难道能这样说吗?”通过反问对原来的错话加以否定。
一位大学生在辩论赛中,由于心里紧张,把“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一年比一年差”此言一出,举座惊愕!
这位大学生顿时察觉失言,于是很快冷静下来,不紧不慢地接上一句:“难道真是这样吗?不,大量的事实驳倒了这种谬论!”
用一句话自然巧妙地否定了原来说的错话,避免了给对方造成口实。
道歉的话不完全说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被琵琶遮掩的半面不为人所见,反倒给人留下了说不尽的朦胧与含蓄。同样,道歉的话也不必完全说出来,话留半句也会令自己摆脱难堪的窘境。
比如,说了错话之后,见到对方不妨用“对不起,我刚才……”或者“真抱歉,我这脾气……”或者“我这人……对不起……”等这样的话,双方都心照不宣,说错者很容易在这种吞吞吐吐的情况下得到谅解。用这种方式时,要切忌轻描淡写,切忌眼神游离,要显得真诚恳切,语言尽量迟缓,“对不起”这样道歉的话要语气稍重些,这样很容易冲淡那种浓浓的火药味,进而显出自己的诚意来。
如果对方是老友,自然不忍见你那副面红耳赤、欲语还休的“尊容”,会很大度地一挥手:“算了!”如果对方是新相识,那也很容易因这残缺不全的半句话对你留下好印象,诸如老实、木讷、坦诚等。对一个如此老实的人,谁还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错话而计较前嫌呢?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吞吞吐吐并非坏事,作为一种纠错方式,话留半句也是十分可行的。
认真地作出辩解
做错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我羞辱一阵,然后去向人低声道歉,接着便灰溜溜地离开。但许多情况下,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以博拉的事件为例:
有一次,博拉在同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悉。于是博拉给上司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博拉向上司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词汇,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司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单方式。”上司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