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而篡位,即位不久后,大臣们又将公孙无知杀死,所以齐国国君的位置空了下来。而齐襄公逃亡在外的亲属都想赶回来即位。最后经过一番争斗,公子小白赶回齐国即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急于对外扩张,决定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面对齐国大军,手足无措。这时,谋士曹刿请求随鲁庄公一起出战,率军抗齐。当时,齐军依仗兵强马壮,连续出击,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退至利于反攻的长勺(今山东莱芜北)以逸待劳,准备决战。齐将鲍叔牙一时得胜,产生轻敌思想,攻到长勺后,便向鲁军发动猛攻。面对这种情况,鲁庄公准备正面迎战齐军,曹刿却劝其要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再正面迎战。等齐军三次击鼓之后,鲁庄公下令鲁军冲向齐军阵营,果然齐军大乱。鲁军叉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了国境。
鲁国作为一个弱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齐国,原因就在于鲁国在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创造了必胜的客观条件。这正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很好例证。要想不被对手击败,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如此。
明朝宣德元年,宣宗长兄汉王高煦谋反,一时朝廷哗然,文武大臣纷纷请缨,要求平剿乱党,还天下苍生安宁。鉴于叛乱者是自己的兄长,宣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在出征的路上,他询问陪同大臣,汉王将采取什么计策和手段应付。有大臣说,汉王必定先取济南;有大臣说,汉王一定会占据南京。但是宣宗却说,汉王既不会攻克济南,也不会占据南京,他必定会投降。大臣们有些不明白,宣宗解释说:“汉王虽然外表上傲慢,但内心非常怯懦,处理事情优柔寡断。他之所以敢造反,是因为看朕年纪轻轻就继承了帝位,臣民之心容易煽动。而且,他还以为朝廷会派别的将领去讨伐他,这样他就能够侥幸达到谋反的目的。现在听说朕亲自讨伐,早已经吓破了胆,恐怕大军未到,早就准备好投降啦!”果然等听到宣宗御驾亲征,高煦早变得恐惧不已,体如筛糠,大军还没到,就做好了投降的准备。
其实,宣宗皇帝等于没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汉王高煦的叛乱,原因就是宣宗已经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汉王的心理。他没有派普通的大臣去平叛,而是御驾亲征,首先从气势上、心理上击败了对手,不过是“先胜而后求战”而已。
在交际中,运用“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思想,则是要求人们注意自己的形象,给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交际成功的重要前提。第一印象主要从一个人的表情、气质、体态、服装、谈吐、礼节等方面表现出来。所以要想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做到:表情自然、举止文雅、衣着得体、注意谈话分寸等等。
要给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做事就要从容潇洒。这样可以让才智更加活跃,语言更加生动,行动更加灵巧,禀赋也变得超凡脱俗。其他的美能让大自然更加秀美,而优雅的风度却能让君子的美德散发灿烂光芒,即使是抽象的思想也变得赏心悦目了。优雅的风韵可以增强入的自信心,并使美德锦上添花。使别人愉悦获益很多,付出却很少,这就是取悦别人的好处。宇宙就像自己的家,家里的东西至少一年中会使用一次。虽然它的价值并不高,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价值高的东西,而是有用的东西。要知道,当人们谈论事情的时候,他们总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外表漂亮的人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反应。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那些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外表漂亮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的确享有巨大的优势。他们更为人喜爱,更有说服力,更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且,经常被认为有更高的个人品质和智力水准。
要把最完美的一面给别人看。任何事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完整的形状,不要轻易把它给别人看。否则,只能给人留下残缺的印象。一眼扫视一个巨物使我们无法观察其局部,但这样使我们的审美感觉得到了满足。那么,给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事情会因此而变得十分容易。这实际上已经是“先胜”了。
要把最完美的一面给别人看。任何事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完整的形状,不要轻易把它给别人看,否则,只能给人留下残缺的印象,一眼扫视一个巨物使我们无法观察其局部。但这样使我们的审美感觉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