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执政后,打击李氏宗室,重用武姓之人,将国号易为周,并宠信张易之、张宗昌两兄弟,弄得纲纪混乱,人心思变。大总管张柬之和重臣桓彦范等五人暗中设计除掉二张,并邀请姚崇一同参与密谋此事。后来他们果然杀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将武后软禁于上阳宫,迎接中宗复位。中宗复位后,将张柬之等五人封为王,姚崇封为梁县侯。
当武后被迁往上阳宫时,张柬之等五人都显得十分高兴,只有姚崇一人独自泪流满面。姚崇带着许多官员到场向武后请安,问候起居。众人不解,姚崇只是说自己侍奉太后已久,现在要送别旧主,有些伤心,这也是身为人臣应有的感情和节操。
其实姚崇当然不是随便哭的,他看到武三思未除,断定将来必有后患。果然,善于奉承的武三思,深得中宗信任,并且与韦后互相勾结,后来执政,杀了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姚崇因为在送别武后往上阳宫时曾泪流满面,证明他没有意图参与政变,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国际政治上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既然如此,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利益,就需要设法创造友谊。
姚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智大勇者。他不仅具有超前的政治眼光,而且还拥有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在看到武三思未被除掉时,他为自己留下了后手——以满脸的泪珠讨好了武三思,从而使自己在后来的政变中躲过了一场祸患。
要信任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当它坚强有力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在某事即将发生的时候因为它能够有所预见,所以切勿和它背道而驰。它是你天生所具有的一种本能。许多人不懂得预防,只知道担心失败,担心又有什么用呢?而有的人做事小心谨慎,又能够听从他内心的声音,先前的预见就能挽救他们于失败之前。处世之道不是祸患临头时仓促应战,而应该在灾祸尚未出现的时候,将其消除。
春秋时,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伍子胥、孙武献计说,楚国向来仗势欺辱周围的唐、蔡等国,如果想要攻打楚国,就应该说服唐、蔡两国联合出兵,才能有胜算的把握。吴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与唐、蔡联合发兵攻打楚国,结果楚王每战必败,最后被迫逃离郢都。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峪山一带。秦王于是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
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印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事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递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印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印已钻入了圈套,暗中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印带了300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设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明智之人能思能行,位高权重者更是如此。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知人善任。论功行赏,并能把握其人的性格与才智。他们懂得人情世故,故凡事安排妥当。他们提拔人才全凭个人的素养,而不是依靠运气。他们能在细微之处发现一个人的长处与短处、优秀或平庸,以及此人何处可以增而加之,何处应该抑而减之。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好恶,既不为情绪所动,也不加以掩饰,因为情绪导致自欺,掩饰等于甘心受欺。这些人是最坚实最理性的审判官。他们就像正义女神,不用眼睛就可以看见事物之理,不用手就可以把握事物之脉。
我们的一切都有赖于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时,一切都会变得让人满意。你的价值因为朋友的期望而变得与众不同,没有什么比帮助一个人更能打动他,你把别人当做朋友,别人也会把你当做朋友。人生一世,不与朋友为伍,就得与敌人为伴,别无选择。如果每天都能赢得一个朋友,即使不能成为推心置腹的至交,至少可以成为交游的人。
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即使是造物主也要取得他人的善意,博得他人的好感才能为自己赢得好名声。有的人轻视他人的作用而过分相信自身的能力。但明智的人很清楚,如果有了别人的帮助,自身的能力便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事半功倍。他人的善意使得一切事情都变得容易,并且弥补了一个人所缺乏的许多东两:勇气、诚实、智慧,甚至还有谨慎。在精神领域,他人的善意可以带给你支持、信誉和才能。
明智的人很清楚,如果有了别人的帮助,自身的能力便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事半功倍。他人的善意使得一切事情都变得容易,并且弥补了一个人所缺乏的许多东西:勇气、诚实、智慧,甚至还有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