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攻下咸阳后,项羽开始封一些将相为王,沛公刘邦被封为汉王。不久刘邦统率各路诸侯东伐楚国,双方相持很久,不分胜负,最后项王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但是刘邦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下指挥汉军向楚军发动了攻势。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计策,调集各路大军追击项羽在固陵(今安徽寿县),与九江王黥布会合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一路由固陵向东,将项羽层层围在垓下。当时项羽兵少粮尽,处于劣势,士兵无心恋战,只好筑垒固守。入夜,刘邦让人在楚军四周高唱楚歌,项羽闻之大惊,以为汉军已攻占楚地,即率八百骑突围而出。汉军追至乌江,项羽势单力薄,自刎而死。
一代楚霸王,落得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悲惨下场,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刘邦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兵力来围攻项羽。纵使项羽有再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何况项羽当时还处于兵少粮尽的处境呢?所以,这场战争刘邦是必胜无疑的。
这就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思想。作为将帅来讲要善于集中自己的兵力,而分散敌人的兵力,以此造成以众击寡的战略态势。
这一点,在政治上就是要想办法迷惑对手,以分散对手的注意力。这样就能有更大的取胜把握。
武则天当政时期,侍郎狄仁傑刚直不阿,得罪了有名的酷吏来俊臣。不久就被来俊臣以蓄意谋反为名,诬陷下狱。在来俊臣的严刑逼供下,狄仁傑“招认”了罪行。来俊臣便让主事官王德寿把他关押起来,只等秋后问斩。由于狄仁傑主动承认了罪行,王德寿便放松了对他的监视。狄仁傑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布料,详细地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后,塞进棉衣里,找来王德寿说:“天气渐冷,我要家人把这件棉衣拆洗了,再放些棉花,烦你帮我送到他们手里。”王德寿不明狄仁傑的用意,有些鄙视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狄仁傑的妻子拆开棉衣,发现了冤状,便将此事禀告了武则天。武则天看完后,亲自对狄仁傑进行审问,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冤情,于是宣布狄仁傑无罪,当众释放了他。
狄仁傑之所以能够从酷吏来俊臣的手掌中逃脱,是因为他深知来俊臣手段极其残忍和卑鄙,如果硬碰硬的话,自己就会性命不保。因此他假意招供,分散了对手的注意力,从而为申冤提供了机会。
解元是宋朝大将韩世忠的部将,智勇双全。韩世忠进军扬州时,派他镇守承州。承州是金军进犯的必经之路。解元打听到金人的先头部队已至承州近郊。明天将抵城下,便带着自己的兵士出城设下伏击圈。他的安排是,100名士兵守在路口,100名士兵埋伏在岳庙,自己带400名士兵隐蔽于路旁,并告诫兵士:“敌人经过时,我率兵先出击;守路口的人看到我挥动指挥旗,立即竖起旗帜,这样敌兵必不敢过,肯定会奔往岳庙,庙中的伏兵再出击。”同时又令人在金兵进入伏击圈后,决河以断其退路。第二天,金军果然来到城下,一切都像解元预料的那样,金兵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被伏兵冲散,残兵退至岳庙,又遭到宋军内外夹击。这一仗共俘获金兵148人,只有2人逃脱。
解元以攻为守,在兵力很少的情况下,对整个战争形势作了详细分析和计划,设伏击敌,勇猛追杀,大败敌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在事前花了精力,作了详细安排,确保战斗中的一切万无一失。
每个人一生都想要做很多事情,可是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时间、精力、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一件事情。用十倍的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不能试图用一倍的精力去做好十件事情,因为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没有实力不会成功,不实干更不会成功。两者兼具,方能登上成功的高楼。平庸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实干就不怕不成功。与那些尽管很优秀但是不努力之辈相比,实干的人获得的成就要大得多。努力是和成就成正比的。
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心地去对待。用自己很大的精力去专心做好一件事。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样是做不出成绩的。西班牙人以不耐烦出名,而比利时人却以有耐心而著称。后者做事很圆满,而前者做事总是草草收场。面对困难,尽管费了好大的力气,但却不能完全把它解决;仅仅满足于征服困难的过程,而不懂如何把胜利坚持到底;证明自己能做,只是不愿做而已。这正是草率行事的结果。猎人的聪明不在于他会跟踪猎物,而在于他能够最终捕获猎物。
在时间、精力、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一件事情。用十倍的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不能试图用一倍的精力去做好十件事情,因为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