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兵西进,准备深入秦军腹地作战,但是孤军深入,粮草后勤补给成了一大难题,这令刘邦一筹莫展。这一天他率军路过高阳,当时的谋士郦食其求见。他一语道破刘邦的苦衷,为刘邦献上了“因粮于敌”的计策。他告诉刘邦,附近的陈留县城就是一个现成的大粮仓,建议刘邦发兵攻取陈留,因为陈留是交通要道,军需物资丰饶,而且进可战、退可守。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与郦食其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陈留,解决了粮草等军需物资的供应问题。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刘邦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迅速攻克了成阳,子婴请降,秦朝灭亡。
粮草是古代战争中最主要的军需物资,如果粮草供应不上或者出了问题,那么必定人困马乏、军心大乱。如此一来,战争就几乎没有胜算的把握了。既然粮草这么重要,那么粮草的运输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古代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道运输不仅会劳民伤财,致使兵饥民疲,而且还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解决粮草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要“因粮于敌”。刘邦起家之初,兵力相对较弱,而要灭掉曾经强大一时的秦国,又必须深入其腹地作战。这时粮草的供应和运输便成为当务之急。正在刘邦一筹莫展之际,郦食其劝其“因粮于敌”,攻取陈留。从而使军队有了充实的后勤保障,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可谓一举两得,绝妙至极。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统治国家,一定要想办法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而不要“远输”。
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使民休养生息,而是拒绝丞相李斯的建议,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夺取漠南的黄河河套地区,然后又修筑长城、戍守边塞。戍边将士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十多年中死伤无数。为保障边塞将士生活,朝廷还征发百姓往边疆运送粮草。由于路途遥远,运送的粮食途中消耗过多。全国上下男耕女织、拼命劳作,供给军需,许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秦王朝的国力也遭到极大削弱。
秦始皇劳民伤财是导致秦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后,虽然无力再夺取匈奴的资财来发展秦国,但是他本来可以动员戍边将士在边塞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以农养军。可惜他偏偏要从千里之外的关中运送粮草。致使“百姓财竭,中原内虚于家”,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统治权。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是从精力、能力还是财力等方面来讲都是如此。因此生活当中,要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尽所能,为己所用。
安史之乱期间,天下乱象迭生,皇帝唐肃宗为此十分忧虑。有一天,唐肃宗问宰相李泌:“乱军何时得以平定?天下苍生何日得以安宁?”李泌回答说:“臣看叛军将抢获的金帛子女都运往范阳,并无雄踞四海的志向,不过是一帮匪徒。另外,很多人是受到胁迫,不得已才跟随叛军,其实他们对叛军充满仇恨。因此,不过两年天下就会平定了。”肃宗还是有些担忧。李泌说:“叛军骁勇之将不过史思明、因乾真、安守忠、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现在如果命令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远离范阳、常山,张守忠、因乾真就不敢远离长安。这样就用两军拖住了敌人的四将,跟随安禄山的就只有阿史那承庆了。请诏敕郭子仪务要攻取华阳,使两京(西安和洛阳)之路畅通。陛下驻军于扶风,和郭子仪、李光弼互相轮番出击,敌人救其头就击其尾,救其尾则击其头,让敌人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而我军以逸待劳,避其锋芒,趁其疲惫之际加以攻击。来年再命令建宁任范阳节度使,沿着边塞出征,与李光弼形成南北掎角之势,用来攻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使敌人无处可逃,然后大军四面合围而攻之。敌人一定会被擒获的。”肃宗采纳了李泌的建议。后来,形势发展果如李泌所言,最后叛军被瓦解,天下重归安定。
唐肃宗时期的宰相李泌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把“安史”叛军的内部情况和发展走势看得一清二楚,并且利用叛军内部的具体情况巧妙合理地安排部署用兵策略,从而相对轻松地瓦解了叛军。
要记住,敌人也是可以利用的。抓东西不要抓刀刃,刀刃容易伤害自己;抓着刀柄则可以用刀来防身。竞赛也是同样的道理。明智之人在敌人身上发现的长处,比愚笨之人在朋友身上发现的长处还要多。
一定要想办法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要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尽所能,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