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了安身立命,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都在不断地学习并实践着各个方面的进退规则。他们深知,要在竞争中获胜,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掌控人生主动,而不能受制于人。
因此,他们了解了“该出手时就出手”,懂得了“诡计总是不动声色的”,学会了“让自己变得高深莫测”,做到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一位雇佣兵首领拯救了一座城池,城内善良的百姓千方百计地想要报答他,可是用哪种方式呢?
金钱似乎显得轻微,多少金钱才足够奖励保存一个城市自由的人的功绩呢?有人想让这名雇佣兵首领担任城邦领主,但又有人反驳说,这也不足以报答他。最终人们采用了他们一致认为最完美的方式:“让我们吊死他,然后把他封为我们的守护圣人吧!”
这就是雇佣兵首领得到的回报。
1847年,32岁的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时,在国会中竟然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细心地观察之后,他决定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身为国王,但个性软弱,明哲保身,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让步。这种缺乏骨气的人,正是俾斯麦在个性及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麦的选择的确让人费解,然而他却依然不断讨国王欢心。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诸多愚昧的举措时,只有俾斯麦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他并没有满足,仍然不断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使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国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继承王位。然而,新的国王很讨厌俾斯麦,并不想让他留在身边。
威廉与腓特烈同样遭受到自由派的攻击,他们想吞噬他的权力。无奈的国王感觉无力坐稳如此危险不安的王位,开始考虑退位。这时候,俾斯麦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采用高压手段将自由派赶尽杀绝。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自己更需要俾斯麦,因为没有他的帮助,自己的权位就会面临危机。于是,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虽然两个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并不影响国王对他的重用。每当俾斯麦威胁要辞去宰相之职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这种方法很奏效,可以说,俾斯麦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当时,很多野心勃勃的青年政客,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政权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们把精力倾注在最有权势的人物身上,希望能够以此掌握权力。而俾斯麦则认为,依附强势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强势已经很强大了,他们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与弱势结盟则更为明智,可以让别人需要你而依附于你,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主宰力量。他们不敢离开你,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他们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崩溃。
俾斯麦聪明地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国家的权力。
意大利的卡曼约拉伯爵1442年受雇于威尼斯城。当时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长年交战,矛盾难解难分。卡曼约拉伯爵是所有首领中最赫赫有功的一位。
一天,伯爵应邀前往威尼斯,接受盛情的款待和崇高的荣誉。晚上,总督邀请他共进晚餐。然而他并没有在总督府享受盛宴,而是被带进了大牢——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控,第二天,在圣马可广场被斩首示众。
还有许多和他一样骁勇善战的将领,损失他一个并不会影响统治者的地位。
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一个可以替代的人对于权势者来说,并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中国有句成语“兔死狗烹”,意思是说事情成功后,一些曾经有过功勋的人,往往得不到好的报答,因为他们再也不被需要了,迟早都会有新人取而代之。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让人们需要,而不是让人们感激。有礼貌的需求心理比世俗的感谢更有价值,因为有所求,便能铭心不忘,而感谢之词最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