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美拉近距离
情境再现
英国人与阿拉伯人聊天。出于礼貌,英国人刻意与阿拉伯人隔开了一段距离,表示不侵犯对方的隐私。而同样是出于礼貌,阿拉伯人总是想靠近英国人,以表示热情和友好。于是,一个人不断退后,一个人不断前进,到他们结束谈话时,已经从原来的地方移动了很远的距离。
这是讲述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经典笑话,从“移动谈话”的英国人和阿拉伯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各国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但即便是愿意和别人贴近的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到了他的限度,他也会停下移动的脚步。
我们很了解动物的领地意识,知道它们会以各种方式标识自己的地盘,以防备受到入侵。其实人类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我们使用国土分界线来划分国土,有些边境区域还会安排武装人员把守。而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园怀有一种忠诚感,在遭到侵略时会不惜浴血奋战。这是属于某个特定集体的公共空间,而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只属于一个人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就像包裹你的大气泡
为了讲清楚私人空间的含义,不妨先看看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的场合。在拥挤的电影院、火车、汽车里,甚至是拥挤的电梯里,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要被他人入侵,而介入者通常都是陌生人。这种时候,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地会进入防御状态,并且希望通过无视他人的存在来安抚自己的紧张和不适。比如我们在乘坐电梯时就不喜欢跟任何人说话,并且保持身体一动不动,眼睛一直盯着电梯层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在私人空间受到侵犯时的表现。
常常有人说,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工具里,上班族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不快”和“沮丧”。这些标签都是用来形容上班族面无表情的脸。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对这些表情产生了误读。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人们的集体伪装。在拥挤的公共场合,当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被他人入侵时,人们的反应通常是戴上毫无表情的面具。
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我们的身体。我们不希望私人空间被侵犯,所以希望其他人能够跟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同的国家可能对私人空间大小的要求有所不同,情境再现中的英国人就比阿拉伯人要求得到更多的私人空间。
另外,每个人所需个人空间的大小,还与他成长环境的人口密度有关系,在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长大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较大,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长大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则很小。
一般来说,观察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了解他是来自大城市还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对个人空间要求较小的人握手时的距离也较小,反之对个人空间要求大的人则会伸出手臂去跟人握手,而来自人烟稀少地区的人,他们见面后更有可能不去握手,而是远远地挥手致意而已。
私人空间大小和犯罪率
当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他常常会由于恐慌而变得情绪高涨。
距离美国切萨皮克湾马里兰海岸两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詹姆斯岛,岛上生活着大量的鹿群。但是在食物和水分充足,也没有外来的掠夺和传染病的情况下,许多鹿成批成批死亡了。后来,专家们对老鼠和兔子所做的类似实验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鹿是因为肾上腺过度旺盛而致死,而这是因为鹿的数量增加,个体空间被剥夺而造成紧张所致。肾上腺在生理调节、再生和生理防御上有很重要的功能。因此,不是饥荒也不是传染病或其他因素,而是过度繁殖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在拥挤的足球比赛观众席上和示威游行的人群里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当人越聚越多时,个人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这时所有人都会情绪高涨,相互之间采取了敌对的态度,一场搏斗一触即发。这时警察便会拿着水枪来驱散聚集的人群。当人们又重新恢复了个人空间时,情绪便会很快平静下来。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当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愤怒的情绪都会高涨,从而引发暴力争斗,这也就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犯罪率较高、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
不同场合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也会根据所处的场合或者面对的对象作出心理调整,选择更适当的私人空间。按照这种划分,私人空间大致有这样几种:
1.私密型
这种私人空间的“气泡”半径最小,只有15~45厘米。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而与我们的身体间距小于15厘米的区域是绝对的私密空间,通常只有在进行极为亲密的身体接触时才会允许别人靠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拥挤的地铁中人们的表情都很凝重,因为被剥夺了私密空间。
2.交往型
我们在一些友好场合,比如朋友的宴会上,通常只要求半径大小为0.5~1米的私人空间。但是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跟他们保持更远一些的距离,这时的“气泡”半径大小为1~3米。
3.公共型
如果场合中人数众多,比如我们需要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这时会要求更大的“气泡”半径,比如3米以上,因为这样的距离会让我们不那么紧张。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各自的私人空间需求,才能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要根据环境、气氛等因素来选择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不过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请不要冒失地跟别人进行身体接触。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也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一般来说,除了初次见面时的握手外,在成为交往甚密的朋友之前,大多数人是不会习惯表达亲密的身体接触的。
通常情况下,男人比女人要求更大的私人空间。比如与朋友在一起时,女人可以互相拥抱,牵着手逛街,而性取向正常的男性朋友可能会互相捶打玩闹,但不会做长时间的身体接触。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保持距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遵守着这几个区域的规则,有时也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来决定。例如你与上司在周末或休假的时候是很好的玩伴,这时你们可以保持交往型甚至是私密型的距离。然而在办公室里,你们就必须保持交往型的距离。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地位规则。
空间通过汽车的延续
心理学家指出,开汽车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求很大,汽车有时对个人空间的规模产生了一种倍增的效应。据调查发现,有些情况下,开车的人的个人空间是平常人的10倍,因此,他们要求自己的汽车前后有9~10米的空间。当另一个人开车闯入这个空间内时,即使没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也会引起他的不安,甚至发怒。
对有些人来说,汽车甚至成了保护他们的趼子。他们躲在里面,与外界隔绝,汽车内的空间这时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对外封闭的空间。他们躲在这个自己的小空间里,可以放心地睡觉,甚至做一些更为隐私的事情,已经把自己完全同外界隔离开来。
标示所有权的姿势
情境再现
辛普森一家邀请新认识的朋友约翰共进晚餐。餐桌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桌子,约翰礼貌地空出了主人的座位,而选择了侧面的一个位子坐下。这时,辛普森的长子乔治皱了一下眉头,不情愿地坐在了另一边。大家开始就餐,席间也进行了一些谈话,约翰觉得大家都很热情,唯独辛普森的长子很冷漠。
如果约翰读懂了乔治的表情,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乔治会对他冷淡了。他所选择的位置刚好是乔治一直以来坐的位置,而这个新来的客人什么也没说就占据了它。在乔治的眼里,这位置属于自己,而约翰无疑是侵略者了,所以,乔治还怎么可能表示出热情呢?可能你会说这是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思:属于我的领地、房子、车子、女人,甚至座位,外人最好不要觊觎,更别提占有了。这里给约翰的建议是,在落座以前可以先问一句:“通常谁坐这儿?我坐哪里比较合适呢?”这等于是承认了乔治以及其他人对自己位置的所有权。也许出于礼貌,乔治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约翰。
无处不在的所有权标志
如果别人擅自动用你的物品,或者改变你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使你感到恼怒。比如你最喜欢的公园长凳如果被别人坐了,你会感到不满意,虽然实际上人人有权坐那个长凳。或者公司里的某个人可能会对会议室的某个座位特别偏爱,而将它视为自己所有。同样,也许咖啡馆的某个顾客会特别青睐墙角的那个座位,妈妈或者爸爸在家中也会有自己最喜欢的某把椅子。
而为了标明所有权,人们有时候会在这些物品或者地方做下标记。比如在桌面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用文件夹、钢笔、书、衣服等东西占座。
身体语言表达所有权
当我们用身体语言表达对某物品的所有权时,通常会斜靠在那里,或者用手、脚等身体部位接触它们,从而告诉旁人—它属于我。
生活中,情人会以牵手或者挽臂的方式告诉其他异性,自己才是这个人的伴侣。我们买了新的大物件拍照留念时,也会与它亲密接触。比如买了新车,我们习惯斜靠着它,甚至用脚踩着它的保险杠,这样的姿势就是对旁人宣告所有权了。而在办公室或不怎么严肃的场合里,老板们偶尔会把脚搭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或者靠在办公室的门框上。他们口头上不会说“我才是老板”,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表达了这一含义,甚至让人觉得公司的一切他们都有所有权。
若在未经对方许可的情况下,你对对方的物品做出了这些动作或者擅自使用,就会让人感觉到被侵犯。还有些人习惯将身体靠在他人办公室的门框上,这样的细节动作者自己意识不到特殊含义,但对于办公室的所有人来说,会觉得对方野心勃勃,想要取而代之。所以,这些人最好改变站立习惯,尽量直立,同时把双手放在前面,让对方能看得到,这样的方式才比较容易赢得好感。
公园长凳的位置选择启示
情境再现
周末总是很难找到空的公园长凳。成双成对的情侣们会占据大部分的长凳,剩下的长凳却不是每一个都给你留了位置,因为有的人会坐在长凳中间,从而占据了一整张的位置,一般人是不会选择跟这样的人挤一张长凳的。而有些人会坐在长凳的最左边或者最右边,这样的长凳才适合去坐。
公园长凳的位置选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选择者的心理暗语。坐在长凳中间的人显然是在对其他人说:“这条长凳现在属于我,谁来坐就是冒犯了我。”而坐在一边的人则是说:“我留出了空间,你可以来坐。”对他人欢迎还是不欢迎的态度一目了然了。
位置选择代表你对他人的态度
跟公园长凳的位置选择一样,人们在很多公共场合中的位置选择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个人对待别人,尤其是陌生人的态度。
通常来说,内向的人会排斥他人的介入,而外向的人则无所谓这一点。所以,当一个人在陌生人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时,比如寻找电影院或者会议桌旁的座位、健身俱乐部里的毛巾挂钩之类时,他的行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内向的人会先往比较宽敞的区域看,然后选择正中间的那个位置作为自己的空间。具体而言,如果是在电影院,他会在坐得离自己最近的一位观众与排尾之间的区域寻找位置,最后在两点之间的正中落座。如果是在健身俱乐部,他会在空毛巾挂钩最多的区域寻找位置,然后选择挂在空毛巾架的正中间,与两旁被他人使用的挂钩保持相同的距离。这种保持距离的礼节是为了避免因为靠别人过近或者过远而冒犯别人。而外向的人一般来说不会特别考虑位置的选择,他会坐在他认为最舒服的地方,或者选择他认为最方便取放的挂衣钩。
正中间法则
内向的人所倾向的位置选择实际上遵循了“正中间法则”,事实上在社交场合这样的选择最能安抚人心。比如在电影院中,如果这个场次的人不是太多,有很多空座位,那么你此时的选择就会遵循这个“正中间法则”。你可能会选一个跟前后左右的陌生观众都等距的位置,也就是在人们的正中间。如果你离一些人特别近,而离另一些人特别远的话,前者会感觉到胁迫,而后者会敏感地觉得你是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
桌子上的区域和权力
情境再现
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亚瑟王麾下有一大批英勇忠诚的骑士。亚瑟王结婚时从岳父那里得到了一张巨大的圆形桌子,后来亚瑟与骑士们聚会时就会使用这张桌子,而这些骑士也因此得名为“圆桌骑士”。
“圆桌骑士”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信仰,而使用圆形桌子开会,有着权力平等的意思。因为桌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桌面领域的占有份额都相等,也就象征着圆桌旁的所有骑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现在,圆桌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团结平等的象征。很多国际性会议或者重要的商业谈判都会选用大圆桌。
上席还是下席
“上席”和“下席”是中国传统称谓。地位高的人或者长辈在餐桌上所坐的位置叫做“上席”,而相对的就是“下席”。一般来说,朝向大门的是上席,背向大门的是下席。而中国人又以“左”为贵,所以上席左边的座位又被称为“一席”,而右边座位则是“二席”。
过去在餐桌旁就位,规则是很多的,不同的身份要坐在不同的地方,如果坐错了席位,就会遭到大家的嘲笑,甚至引起地位高的人或者长辈的厌恶。现在,拘泥于老规则的人少了,但商业酒桌上这个规则却还是被暗暗沿用的。所以,如果你搞不清楚上席和下席的分别,不妨稍等片刻,让上司或者重要客户先落座,然后再选择自己的座位。
座位选择话亲疏
从座位的选择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个人的关系和亲密的程度。
人与人面对面相处时,除了拥抱和亲吻外,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距离感,这时,两人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什么东西隔开会感觉比较舒服。否则,对方的半身或全身都将置于视野范围以内,所以很容易因视线的冲突发生“对峙”的现象。另外,这样也容易使双方的距离增大,以致说话也要大声,无形中增加了彼此不友好的气氛。
一个人坐在另一个人侧旁的时候,就没有如此的限制,大多数人采用亲密的距离并肩而坐,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注视相同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某种连带感。虽然彼此的视线始终不遇,但是内心会产生共鸣。此时最容易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由于大部分时间彼此都没有受视线的干扰,因而双方可以畅快地交谈。
在男女关系方面也一样。中间放着一张桌子,两人面对面地坐着谈话,这也许是相当亲热的镜头,不过,这种坐式说明他们彼此间的深度还不够,表现出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相互理解的意愿。反之,并肩而坐的两个人,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比面对面而坐的男女少说些话,因为他们彼此早已相互了解,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以身相许也是可能的事。
有些咖啡厅里也增设了情侣座,只有一个茶几和一条长椅,让情侣们并肩而坐。这样不仅可以小声交谈,同时还可以探究,致使将对方视为另一个个体的心理逐渐淡薄,达到亲善的目的。两情相悦的情侣通常是不会隔桌而坐的。
在已有的落座方式上改变区域划分
桌子上的区域划分有时候会给你向对方陈述观点带来困难。比如在一个方桌上相对而坐的两个人,这样的位置就有些对抗性的意思。双方会下意识地将桌面划分为两块同样大小的区域,每个人享有其中的一半,其中任何一方的越线都会被视作侵略而遭到排斥。
为了改变这种区域划分,你可以利用桌子上的一些物品来达到目的。例如你想向他展示一份文件,你可以试探性地把这份文件推到靠他的那一方,而对方的反应就是你下一步行动的参考。如果他没有动,或者干脆把文件又推回你这一面,这就是很明确的拒绝。而如果他接纳了这份文件,并且拿起来看,就给了你进入他的地盘的机会,你就可以用语言提出谈话要求,甚至靠近他,进入他的领域。
男人如何显示高度和地位
情境再现
卓别林曾拍过一部《大独裁者》的电影,当中最精彩的要属理发的一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在一家理发店修脸,他们都躺在椅子上而且满脸泡沫。这种情况下,要想确定谁是最高统帅就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控制椅子的高度,椅子是可以上下调整的,谁的椅子升得越高谁就将获胜。于是他们拼命调节椅子来提升高度。
其实,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喜欢用高度来强调统治者的地位。两只打斗的狗,斗败的一只总是夹着尾巴把头深深地埋起来。而胜利的那只则高昂起头对着天上象征性地叫几声。人类对于地位高于自己或自己崇敬的君王、神佛等都要屈膝、鞠躬甚至是磕头,这样的礼仪其实也是强调对方较高地位的一种方式。
身体高度的运用
或许很多人不赞同高个子比矮个子有权威,但是高度在一对一的接触中,尤其是想要与对方有同等地位时,就特别有决定性了。
很不幸,人不太可能改变身高,因此,我们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身体高度的运用。
有意识地使自己显得矮小些,这样可以避免使对方有被胁迫的感觉。
售货员也可用降低身体高度的技巧来应付要求退货的愤怒顾客,使他慢慢平静下来。在此情形中,柜台就是你与顾客间的屏障。如果你仍然坐在柜台后,就很难平息顾客,反而会激怒他;而有经验的售货员常常会有种更聪明的做法,那就是走出柜台,来到顾客身边,弯着腰降低身体高度,手掌摊开以示自己的真诚。那么,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有趣的是,有时身子放低却是优越的信号,能够使你控制局面。就是当你在别人家中,放松地、懒洋洋地半躺在安乐椅上,身体放得很低,而主人却是站着时。在对方的地盘里毫无拘束,这是一种向主人表示优越与侵犯的态度。
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人在他的地盘里一定是优越的,特别是在他自己家里,所以采取顺从的姿势和动作是使对方与你站在同一边的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