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他,就模仿他
情境再现
小胡跟家人一起看电视,电视剧很乏味,小胡觉得困意连连,不由得打起了哈欠。他刚打完一个哈欠,转头发现妻子和女儿也跟着打起了哈欠。这个情形把他逗笑了,看来哈欠会传染的说法的确没有错。
我们经常说打哈欠会传染,通常一群人中有一个人有了这个动作,其他人也会有。关于原因,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但身体语言专家亚伦·皮斯认为打哈欠是一种模仿行为。
模仿并没有固定的行为,最初的动作者可能是随意的一个动作,但后来者使用了跟他一样的动作,比如撩起耳边的头发、抚摸另一只手的手背等。我们不讨论这些动作本身的含义,而是探究后来者进行模仿的原因。
模仿让人安心
对肢体语言同步现象的研究显示,如果人们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情绪,或是具有相同的思路,他们就很可能互相产生好感,而且会开始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也就是说,模仿的产生不仅仅是外在的,正是因为内在的某些相似性,人们才会彼此模仿,而反过来从模仿者里,我们也就能找到我们的“同类”,也可以说是寻找到跟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跟他人保持“同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纽带。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当我们还是子宫中的胎儿时,就已经开始学习“同步”,因为我们的身体功能和心跳节奏都会尽量与母亲保持一致。所以,模仿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
模仿动作本身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动作必须一并存在。所以,模仿活动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就是彼此的。它会让被模仿者和模仿者都感到安心。
我们和陌生人打交道时,通常会仔细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自己的行为与姿势。因为,对彼此的肢体语言进行模仿,代表着互相接受了彼此并建立了友善的关系。所以当人们看到对方模仿自己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朋友,心里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比如你到一个刚认识的朋友的家里做客,你可能会感觉到很拘谨,尤其是在餐桌上。你会很担心自己的习惯或者其他动作跟主人家不合拍,于是你会小心谨慎地先看看主人怎么做,然后模仿他们的做法。再比如刚转到另一个学校的学生,课间休息时会感觉很不安,于是他就可能观察其他的同学都在干什么,如果发现大家都出去进行体育活动,为了迅速融入这个集体,他也会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走出教室,做出活动姿势,并在心里期待其他学生能够邀请他加入。
模仿就是人类的一种社交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的祖先成功地融入群居生活之中。不仅如此,模仿还是最为原始的学习方法之一。理解模仿行为的含义是肢体语言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这是其他人向我们传达首肯或好感的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肢体语言,直接而便捷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通过模仿获得认同
一个高明的推销员曾经这样建议同行们:当你向某人推销产品时,不妨假装不经意地模仿他的动作。这样,对方对你的认同感就会增加,从而接受你向他推销的产品。模仿为什么会获得认同感?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人都有自恋的情绪。模仿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恭维的暗示,被恭维的人就很容易解除防线,接受外人。
模仿也可以影响其他人对你形成的印象。如果一位老板期望与一个拘谨的员工建立亲善关系,并且营造出轻松的谈话氛围,那么他可以通过模仿这个员工的肢体语言来达到这个目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能在双方间产生亲和感的模仿动作,都应该是没有攻击性的,也不应该是炫耀意味过浓的姿势。如果你冒失地模仿了这些动作,而你的地位又比对方低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被模仿者才是主导者
情境再现
小王想找老李借钱,于是他来到了老李家。他没有首先表明来意,而是跟他们聊天。然后小王发现,老李很爱模仿妻子的动作。当妻子叹气时,老李也紧接着叹气;当妻子喝茶时,老李也端起了杯子。于是小王把主要对象确定在了老李的爱人身上,向她表明了借钱的愿望,并且阐述了一系列理由以及按时还钱的保证。
小王很注意观察夫妻之中是谁在模仿谁,因为这可以揭示出能够作出最终决定的人到底是丈夫还是妻子。如果妻子首先做出某些动作,不管这些动作有多么细微,如交叉双腿、手指交缠或是做出思考的姿势,只要这个男人跟着模仿,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让这个男人作出决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作决定的权力。
模仿行为,必须存在着被模仿的原始行为。虽然两者都有着相似的表象,但内部体现出来的权力差别却是很大的。模仿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学习行为,你在学习对方的一举一动,而促使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你对对方的尊敬或者喜爱,你认为对方身上有比你优秀的地方。所以,优势地位在被模仿者这一边。
学者们曾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团体中的领导做出特定的手势和姿态时,他的下属就会进行模仿。有趣的是,这些模仿行为一般还会按照地位高低顺序逐步发生。比如进入某个房间,领导往往也是团体中第一个迈入大门的人。当公司管理层人员走进会议室时,通常也是地位最高的那个人最先迈步。如果与会人员之间产生互相偏袒的现象时,就很容易看到模仿行为的发生,因为他们是以模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偏袒态度的。所以,这样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提前预测在会议当中哪些人会投赞成票,哪些人则会投反对票。
而一个谈判团队如果彼此之间互相模仿动作,就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这样的能量会让谈判对手感到极大的震慑力,他会觉得对方简直是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
模仿声音—并非只是鹦鹉学舌
情境再现
老秦和老蔡是二十几年的老邻居和老朋友了,新搬来这个小区的年轻人小王怎么也分不清他们两个人。大家都觉得奇怪,两人样貌上并不一样,为什么会让小王糊涂呢?小王想了想,觉得可能是他们两个人在说话方式上很相似,自己又跟他们不熟,自然会混淆了。
通常情况下,历经岁月考验的朋友彼此之间对身体姿势的模仿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已不需要用这个来表达友好,甚至在对方都没有明确表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对方所想了。这个时候,对声音节奏的模仿就成为他们保持友善关系的主要方式。比如情境再现中的老秦和老蔡就是这样,他们采取了较为相似的说话节奏,这就让对他们还不是很熟悉的新邻居感到难以区分了。
声音相似度的体现
不同的人在音色上是不同的,对声音的模仿也并不是体现在音色一致上,而是语气、声调,包括强调的重音位置。我们每一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习惯,有些人喜欢强调动词,另一些人则喜欢在关键地方稍作停顿。只要我们知道了对方的说话习惯,就很容易模仿他说话。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模仿秀节目,也并非模仿者和被模仿者在音色上有多接近,而是模仿者细心体会到了对方的说话习惯,并且一一复制,所以产生两人声音一样的感觉。
模仿声音可以更进一步建立互相尊重的态度以及友善和睦的关系,这是在已经比较熟识的人之间经常进行的模仿方式。不过有时候,模仿声音也被当做对对方的一种讪笑,比如员工们会在私下里模仿老板训话时的语音、语调,通常这种模仿是带有恶意的。
控制语速
一个人说话的语速,显示出他的大脑有意识地处理信息的进度。我们在同他人交谈时,语速不要比其他人快。研究显示,过快的语速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如果遇到语速比自己快的人,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迫感,从而对说话者的好感大打折扣。
解决的办法是我们尽量控制自己的语速,至少和其他人保持一样的语速。或者有时候,你可以使自己的语速比其他人稍慢一些,同时模仿他们的声调和语气。这样会让对方察觉到你的善意。尤其当双方的交流工具是电话的时候,你的“说话”就变得极其重要,除了要重视说话内容外,这些关于声音的细节也一定要留意。
语速也能泄露性格秘密
有人说话速度快,有人说话速度慢;有人说话语气缓和,有人说话则坚决果断。人们的说话速度和语气之所以呈现出千差万别,与他们的性格类型大有关系。人们的说话速度和语气透露出他们的真实性格,通过观察对方的说话速度和语气,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得更透彻。
我们经常把说话速度快的人称为急性子,所以他们办事通常都很急躁;我们把那些说话慢条斯理的人称为慢性子,他们遇到事情,总是不着急、不着慌,仿佛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似的。
此外,语速突然改变也表示说话者的内心起了变化。比如对某人不满意或怀有敌意时,人们的说话速度通常不会太快,而有些人说话的速度莫名其妙地突然加快,则说明他们心怀鬼胎或言不由衷。语速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况,留意他的语速变化,你就留意到了他的内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