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居山的寂寞。项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到:“我们完全脱离房子生活转到山林住棚的孤僻生活中,开始曾感觉十分不惯,好像学佛修道一样”,很多队员都“希望摆脱这种苦闷孤僻的环境”。由于隐藏在深山中,很少与外界联系,战士们普遍感到寂寞。这样的生活也容易使人感到前途渺茫。为了打发寂寞、提高战士们的斗志,特委经常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一有重要时事问题,就组织讨论。
最后是疾病的威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许多游击队员病倒了。很多游击队员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牺牲了。粤军还训练了猎狗来寻路线,游击队员常被咬死。陈毅的伤口经常化脓,没有药品,只好把负伤的腿绑在树上叫警卫员把脓血挤出来,再涂一点万金油而已。
在红军游击队最艰难的日子里,人民群众冲破敌人的封锁,采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来支援红军。封坑之前,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物资埋在地下,做好记号留给红军游击队。封坑之后,他们就乘上山砍柴的机会,把粮食藏在竹筒里,然后扔在山上,暗示要游击队员去捡。甚至在举行大“抄山”的危急时刻,革命群众特意多带粮食饭菜,自己不吃,留在山上给游击队。他们还帮助红军游击队送情报,有时甚至是牺牲自己的性命。对于群众的无私帮助,陈毅深情地写到: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五)九月决议与反“清剿”的全面胜利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粤军暂时停止了对赣粤边游击区的“清剿”,兵力陆续从大庾、信丰等地撤离。特委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出击,攻占了大庾、南雄、信丰一带的许多圩镇,使各小游击区连成一片。
两广事变解决后,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南方游击队。8月底,敌第四十六师在保安团的配合下对赣粤边发动大规模“清剿”。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军新的“清剿”,项英、陈毅于9月在信丰油山召开了干部会议。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人“清剿”的新特点,并制定了相关决议(史称“九月决议”)。决议指出,特委及红军游击队的总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去开展抗日的统一战线,反对对于日本的投降,全国联合一致抗日实行对日的战争”。在这总任务下,实行统一战线与游击战争的配合,争取抗日高潮迅速到来。并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和白区工作,是粉碎国民党军“清剿”的两个基本条件。
“九月决议”为打破国民党军新的“清剿”指明了方向,为赣粤边游击区的抗日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
根据“九月决议”,特委组织以游击队和地下党员为基干的宣传工作队,进入白区的圩镇和大村庄,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活动。另外,特委还派游击队,跳出国民党军的“清剿”区域,深入国民党军后方和非“清剿”区域进行游击活动,引开敌军的兵力。
在敌人疯狂“清剿”的游击区,特委要求各地在政策上作出调整,改变斗争方式。利用国民党撤换保甲长的机会,派出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革命群众和开明人士去充当保甲长;同时争取较为开明的保甲长成为“白皮红心”的两面人物。这样就使国民党的保甲机构逐步变成表面为国民党服务,实际上却为红军游击队办事的“两面政权”。
在赤白交界区,不再搞赤色村庄,有计划有组织地搞“黄色村庄”。游击队员利用联保主任与保甲长之间的矛盾,争取多数,把掌握实权的联保主任或保长孤立起来,然后与他们谈判,约法三章,争取他们的支持或中立。经过多次工作,有的几乎完全听命于游击队,成了“白皮红心”的“两面派”。
在白区,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的区长搞起了统一战线,这是赣粤边游击区的一个大胆尝试。游击队曾与大庾池江的开明人士黄承祥建立统一战线,帮助其成功竞选到了池江区区长,黄承祥此后多次帮助游击队购置物资和报纸,经常秘密的把国民党军事情报透露给游击队。事实证明,这项政策是十分正确的。
正当第四十六师准备在赣粤边再次发起新的进攻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们遂暂时停止了“清剿”行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第四十六师于1937年1月中旬第二次发起了对赣粤边游击区的大规模“清剿”。这次“清剿”的重点仍是信康赣地区。他们强迫群众日夜不停地抄山、烧山,企图彻底消灭游击队。
在特委的指示下,红军游击队在边界各县来回穿插,与敌周旋,使敌找不到目标。3月,赣粤边特委组织各地进行春荒斗争。由于组织有序,方法得当,春荒斗争开展得风风火火,第四十六师的第二次“清剿”再次被粉碎。
不久,又发生了“梅岭事件”。1937年5月1日,陈宏(派至国民党军队做兵运工作人员,受赣粤边特委领导)被捕叛变。他与国民党军合谋设下圈套,于5月2日返回梅岭,妄图一举抓获项英、陈毅等领导人,未遂。当天午夜,项英、陈毅成功会合,立即组织撤离。第四十六师派兵在梅岭搜索了5天,结果一无所获,只得撤离梅岭。这就是“梅岭事件”。
“梅岭事件”后,项英、陈毅估计敌军肯定要发动更大规模的“清剿”。他们提前指示各地做好反“清剿”的准备。果然,不久第四十六师发动了第三次“清剿”。5月24日,江西第四行政区保安司令部限令各地,须“努力穷搜,务于六月底以前将此残匪歼灭”。对此,项英、陈毅和特委采用“在敌人进攻中打圈子”的办法,将部队机关分散。然而,正当第四十六师加紧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清剿”的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了。迫于抗日形势,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于1937年7月11日停止了对赣粤边的军事“清剿”。
至此,赣粤边游击区取得了反“清剿”的全面胜利,进入了抗日战争的新阶段。
陈毅:《赣南游击词》,《星火燎原》第4辑,第173页。
项英 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主席
陈毅 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陈丕显 叶飞:《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回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590页。
李乐天 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赣粤边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杨尚奎 中共赣粤边特委副书记、书记
(1934年秋—1938年春)
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概述》,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页。
王辅一:《项英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187页。
“长岭会议”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的一户罗姓家中召开。
1935年4月上旬,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召开干部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为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94页。
《〈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余汉谋部颁布南雄绥靖办法》(1935年6月2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418页。
④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98页。
油山,是项英、陈毅、李乐天、杨尚奎等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主要活动地,也是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中心。此地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群众基础又好,是开展游击战争的较理想地区。
赣粤边大庾岭山峦重叠,竹林茂密,地势十分险峻。但大庾岭上的古驿道却是自唐代以来,就是赣粤两地人民、商贾必经的要道。由于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曾在这一带进行,使原本就是一处著名景点的大庾岭,加上了鲜红的色彩。
《〈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余汉谋部颁布南雄绥靖办法》(1935年6月2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418页。
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75—77页。
1935年5月,红军游击队袭击赣粤边广东南雄县的乌迳镇全歼敌靖卫团,击毙其团总邱光华。
大余县游仙村。1935年5月,油山游击队在这里袭击敌人保安团一个中队。险要的梅关,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也有说因岭上多梅而称“梅岭”。梅关坐落在大庾岭顶端,是江西省和广东省的交界处,梅关朝江西一侧的关门上刻有“南粤雄关”四字,而广东一侧即刻有“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这是来缅怀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光辉历史必到之地。
据历史记载,梅关古道为唐丞相张九龄开凿,劈山石最高处达30余米。这是登雄关的石砌古道,宽阔而又陡峭。陈毅同志避险处即在此道左侧的崖坡下。
1935年10月,叛徒龚楚带领粤军在这里袭击红军游击队,史称“北山事件”。
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第527页。
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127页。
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第529—531页。
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78页。
杨尚奎:《艰难的岁月》,《星火燎原》第4辑,第189—190页。
陈毅:《新四军产生的最近历史——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40年10月),《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第576页。
陈丕显
赣粤边大余县池江镇的小汾村,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陈丕显等曾在这里参与领导和指挥游击战争。
小汾村因大部分民居为土坯房子,年久雨水渗透容易坍塌。原旧居已经坍塌。
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96—97页。
大余县池江女交通员周三娣为陈毅、陈丕显送饭用的竹篮。陈毅由此为周三娣取名周篮。
赣粤边游击区
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211页。
老屋下村陈毅同志旧居(前)杨尚奎同志旧居(后)。
江西省信丰县潭塘坑,中共中央分局和赣粤边特委驻地之一。
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在信丰县铁石口乡上塘村的旧居。
李乐天牺牲时被当地乡亲们安葬在村口路边的草丛中。
陈毅同志在信丰县西牛镇牛颈村的旧居。
信丰县油山镇九峰脑山上的赣南特委旧址。
解放后,李乐天遗骸被移葬在广东省的南雄县烈士陵园。
1937年5月2日,梅山事件发生后,陈毅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大余县梅山斋坑的岩壁草丛中,并在此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命诗《梅岭三章》。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信丰县的主要活动地之一老屋下村一角。
谭延年:《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第541—542页。
杨尚奎:《艰难的岁月》,《回忆中央苏区》,第184页。
《中共赣粤边特委关于开展反叛徒斗争讨论大纲》(1936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第28—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