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游击区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中部,包括莆田、福清、永泰、仙游的大部和闽侯、长乐、惠安的部分地区。这里西面靠山,东面临海,福(州)厦(门)公路横跨其中,水陆交通方便,又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但西部的莆(田)仙(游)永(泰)边和莆(田)永(泰)福(清)边地势起伏,高山连绵,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闽中游击区的斗争,起初是在莆田中心县委和福清中心县委的分别领导下进行的。为了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斗争,1935年5月,莆田中心县委和福清中心县委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闽中特委,王于洁任书记;将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
闽中特委的成立,使闽中游击区的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再次得到统一领导,结束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使其游击战争走向新的阶段,为闽中游击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面对敌人的“清剿”,游击队在特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分别以罗汉里和常太为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他们互相策应,四处袭击,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1936年2月,福建省主席陈仪调动3000多兵力向罗汉里发动大“清剿”。第一支队化整为零,与敌周旋于密林之中。第一支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坚持了将近两个多月,各路隐蔽的力量基本保存下来。5月上旬,刘突军、吴德标等按特委指示,率第一支队到福莆边与王于洁会合。至此,国民党军“清剿”罗汉里、消灭第一支队的计划彻底失败。
5月中旬,闽中特委决定将闽中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由吴德标任支队长,刘突军兼政委,开往莆田常太根据地。
7月下旬,国民党开始向常太根据地进行“清剿”。由于事前没有做好长期反“清剿”的准备,第二支队决定转移,到莆永边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第二支队在莆田的杉溪地区,与土匪头子黄开元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同时大力开展保甲长、开明绅士的统一战线工作,不久就在杉溪站稳脚跟。10月下旬,国民党军从莆仙永三面包围杉溪。为避免与强敌正面交战,游击主力从杉溪撤到莆永边的宁里、旗插安一带隐蔽起来。
11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的《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精神,特委决定不提“反蒋”口号,停止袭击国民党军的据点,把部队隐蔽到莆永边休整、训练。
西安事变解决后,国民党军再次对闽中游击区进行“清剿”。1937年2月16日,王于洁在莆田县洪度村薛文魁家中召开特委会议,由于薛的叛变,与会的特委委员王于洁、黄孝敏、潘涛、余长钺被捕,后被国民党杀害。
幸存的特委委员刘突军召集地方和部队主要党员干部开会,决定建立中共闽中工作委员会,以代替特委领导,刘突军任工委书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大局势下,闽中工委及时与国民党当局接洽谈判,顺利转入抗日战争的新时期。
王于洁 中共闽中特委书记
黄孝敏 中共闽中特委组织部长、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
刘突军 中共闽中工委书记、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政委(1934年8月—1937年7月)
杨采衡:《闽中红军游击队游击战争的历程》,《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游击队领导人进行残酷屠杀和迫害。中共闽中特委五位领导人王于洁、黄孝敏、潘涛、余长钺、陈炳奎被杀害于福州市西门外鸡角衕刑场。左上鸡角衕刑场原址。右上刑场原貌。
《陈炳奎在狱中写给陈永明的信》(1937年5月30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第334—3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