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游击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边缘地区,包括福建省的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龙溪、海澄和广东省的潮安、澄海、饶平、大埔等县。境内的仔石山、乌山、粱山、狮子山、桑埔山、大芹山、凤凰大山等,连绵起伏,崎岖曲折,森林茂密,石洞遍布,地势险峻,对开展游击战争非常有利。
1934年春,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粉碎敌人在东方阵线上的进攻,中共中央认为在敌人之后方与侧边须要猛烈的开展游击战争。特指派中共厦门市委巡视员黄会聪组建中共闽粤边特别委员会,统一领导厦门中心市委所属的漳州中心县委、福建省委所属的饶(平)、平(和)、(大)埔县委和东江特委所属的潮(安)、澄(海)、南澳县委,开展游击战争。8月1日,闽粤边特委在平和县邦寮村正式成立,黄会聪任书记。特委确定红军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在靖和埔根据地周围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但是不久,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红军主力长征后,闽粤边区遭敌疯狂进攻,闽粤边红军游击队由此进入了游击战争阶段。在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边区军民开辟了靖和埔、梁山、乌山等游击根据地,从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反对国民党的全面“清剿”,使游击战争蓬勃发展,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先后打破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的“清剿”。
1935年开始,国民党中央军第八十师、粤军第九师向闽粤边发动了第一期“清剿”,重点进攻闽南粤边特委机关所在地。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知道了特委机关和红军设在平和县车本村附近的石洞里面,便以第八十师的1个团加保安团分三路向车本“进剿”。我红三团连夜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向刚进村的敌人猛烈开火,敌人晕头转向。然后,又和敌人兜圈子,在甩掉敌人之后,迅速回到车本村,将特委机关和伤病员转移。
1935年春末,闽粤边特委得知中央红军已实施战略转移的消息,于是特委开会分析形势,认为红军目前的任务是保存和发展力量,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并确定了“坚持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冲出封锁线,粉碎敌人‘清剿’”的方针。根据特委的战略方针,红三团随即分散冲出敌人封锁线,跳到敌人外线作战,驰骋在靖和浦三县,积极歼敌。
与此同时,闽粤边的潮澄饶游击区和饶和埔游击区也相继遭到国民党军的分割“清剿”。1935年8月底,潮澄饶县委根据特委“保存实力,组织转移”的指示,率部向闽粤边突围,潮澄饶游击根据地失陷。饶和埔游击区则由于县委领导继续坚持苏区方式,在国民党军“清剿”下,游击战争陷入停顿。
10月,在何鸣的指挥下,潮澄饶县委和游击队400多人进入福建诏安境内。潮澄饶红军游击队正式归特委领导,饶和埔县委也得到改组,闽粤边从而实现了特委的统一领导,国民党军的第一期“清剿”也被粉碎。
国民党军第八十师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又向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发动了第二期“清剿”。除采取第一期“清剿”时用过的手段外,又采用“驻剿”和“搜剿”相结合的战术。面对新的“清剿”,红军游击队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术,即采取分散以避开敌第八十师主力,集中以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1935年11月,红三团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先后攻打平和县白叶楼、大坑尾、大溪坪等地,将靖和博与云和诏根据地联系起来。1936年1月,红三团袭击南靖县洋尾溪水岩前楼,歼敌保安团30多人。红三团、独立营在外线分兵出击,消灭地主武装,不断取得胜利,开辟了云(霄)平(和)、(漳)浦云(霄)、(漳)清南(邵)、平(和)双格四个游击区。
从1935年10月至次年6月,红三团在靖和清巩固和发展了仔石山、梁山、灶山、大芹山等游击根据地,独立营建立起以乌山为依托的广阔游击区,从而使几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并更加巩固和扩大。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特委抓住机遇,要求各级党组织广泛地开展反日反蒋的统一战线。同时,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支队”(简称红抗支队)。在特委的统一领导下,闽南抗日支队与抗日义勇军互相配合,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智取金溪圆楼和奇袭云宵城的胜利,影响很大。到1936年9月,成功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期“清剿”。
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闽粤边游击战争的情况,并得到中央指示,1936年10月,特委书黄会聪带着书面报告,北上寻找党中央。由于辗转多时,劳累过度,不幸在香港逝世。这时,蒋介石又调集粤军第一五七师、一五八师对闽南粤边红军游击队发动了第三期“清剿”。红抗支队在灵活的战术下,在漳浦先后袭击了驻霞美、刘坂、董门、白石等处的国民党军和壮丁队,共毙伤敌160余人。但是,以何鸣为代表的闽粤边特委对敌我态势缺乏客观估计,对争取粤军的期望过大,导致红军游击队被粤军分割包围,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伤亡很大。但红军游击队始终顽强坚持斗争,国民党限期“清剿”红军游击队的计划未能实现。
1937年5月,粤军第一五七师接受闽粤边特委关于“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建议,互派代表开始谈判,最后签订了“6?26政治协定”。
黄会聪 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
何浚 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
张敏 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代理书记
卢胜 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独立营营长、闽南独立第三团团长兼政委
(1934年8月—1938年2月)
1934年8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在福建省平和县邦寮村成立,黄会聪任书记。1936年6月,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也在此成立,何浚任总指挥。今福建省平和县邦寮村。
1934年9月,闽粤边红三团在福建省平和县三坪埔尖山伏击敌保安沈东海部,毙俘其180余人。远处为三坪浦尖山。
中共闽粤边特委在福建平和县邦寮村成立后,即在此屋办公。邦寮村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
平和县三平寺。闽西红军游击队三团和九团冲破敌人重重围困,在三平寺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