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游击区位于湖南、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以湖南南部广大地区为主,包括湖南省的桂东、资兴、汝城、郴县、宜章、临武、嘉禾、桂阳、耒阳、常宁、永兴、安仁、衡南、衡东、酃县,江西省的崇义、上犹,广东省的乐昌、乳源等县的一部或大部分地区。总面积数千平方公里,这里山岭绵亘、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利于部队的分散与隐蔽,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湘南游击区的特点是高度分散。它先后有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湘南红军游击支队、湘南赤色游击队、湘粤赣边游击支队等游击武装,分属中共湘南特委和中共湘粤赣边特委领导。各游击队都是在各自所在地的党组织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并逐渐分别形成了东西边山、湘粤边、耒安永和茶安酃四块小游击区。
1934年8月和10月,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西征路过湘南,曾留下七八百名伤病员。中共湘南特委遂以伤愈的红军伤病员为主体,加上部分地方干部和游击队组成湘南红军游击支队,约150人枪。这就引起国民党湖南当局的高度关注。12月,国民党湖南省保安第八区司令欧冠调集1个正规师,会同当地的保安团队,向湘南特委活动的中心地郴县、宜章,发动大规模的“清剿”。湘南特委和红军游击支队决定赴临武开辟新区。由于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革命队伍受损严重,郴县、宜章的红军伤员几乎全部遇害。红军游击支队在回撤路上被打散,仅余下40多人。在转移中,又受到国民党军包围,有的受伤,有的被俘。最后由余稼生、谷子元率7人于次年5月至广东乐昌活动,开展游击战争。湘南红军游击支队至此结束。
1935年4月下旬,长岭会议后,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300余人来到桂东东边山,与先后进入湘南的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游世雄率北山游击队、方维夏、陈山及张通各率领湘赣军区独四团余部,桂东县游击队取得了联系。蔡会文在东西边山交界的赤水仙召集各游击队领导人会议。会议决定以东、西边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组建湘粤赣边游击支队,蔡会文任支队司令兼政委;并成立湘粤赣边特委,陈山任书记。同年5月,粤军余汉谋派其副师长彭霖生率部“清剿”东边山游击队。蔡会文率队伏击敌人后,转向余汉谋老巢大余出击,迫使余下令停止“清剿”。9月,敌以1个营来犯东边山,蔡会文集中6个大队迎敌,经半小时激战,歼敌1个连,击溃2个连,缴枪40余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10月,游击支队开辟了方圆数百里的东、西边山游击根据地;各县地方武装普遍恢复建立。
1935年11月,国民党从广东、江西、湖南调集5万正规军,再次对湘南游击区进行大规模“清剿”。敌军对游击队采用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残酷手段,使游击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湘粤赣游击支队主力在朱冠山一带,遭到敌3个师的包围,经奋力拼杀,损失惨重,蔡会文在赤水仙壮烈牺牲。
1936年4月,彭霖生在桂东沙田召开湘粤赣三省“清剿”会议,扬言3个月消灭湖南境内的红军游击队。5月,湘粤赣边特委和湘南特委及游击队在潭湾会合,并召开两特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湘南军政委员会,徐克全任主席;成立新的湘南特委,周礼任书记。不久,徐克全叛变,军政委员会解体。湘南特委决定分散活动。游世雄率湘粤赣边游击支队返回桂东、汝城、资兴地区,巩固和发展东、西边山游击区。周礼去寻找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和李林领导的湘粤边游击大队。
游世雄等人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斗争策略,游击战争逐步恢复开展。1937年1月,游世雄率部袭击国民党军1个保安团,毙敌20余人,俘敌15名,缴获枪支45支。6月,敌胡凤璋率600余兵力再次“清剿”西边山,游世雄指挥游击支队与敌人兜圈子,在运动中歼敌,使胡凤璋最后败退而归。
湘粤边游击大队是谷子元等领导的湘粤边赤色游击队基础上,在广东乐昌成立的。1935年9月,李林领导的湘南赤色游击队来到乐昌,编入湘粤边游击大队,并任大队长。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该大队曾发展到90多人。但在敌人的大肆“清剿”下,由于敌众我寡,湘粤边游击大队迭受损失。到1937年春,队伍只剩下二三十人,分散隐蔽在宜章等地的岩洞、丛林中,伺机歼敌,坚持游击战争。
湘南地区原有两支红军游击队,一是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二大队,在茶(陵)安(仁)酃(县)永(兴)边境活动;二是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在耒(阳)安(仁)永(兴)边境活动。在强敌不断“清剿”下,由于敌众我寡,活动日益困难。1936年9月,周礼在衡阳、衡山、安仁交界的四方山召集游击队负责人会议,决定特委机关和各游击队避开强敌,在四方山等敌人兵力薄弱的偏僻地区活动。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二大队被敌包围于茶陵仙背地区,伤亡大半,大队长和政委先后牺牲,余部散失,番号不复存在。但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一直坚持斗争。他们在耒阳袭击敌人1个连以后,被敌400多人包围。突围中,牺牲和失散严重,游击队由80多人减员一半。但吸取了教训,分散隐蔽到耒阳、安仁的偏僻山区活动。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歼敌近200人。
1937年3月,湘南特委机关在安仁、耒阳两度遭到包围,最后被破坏。特委书记周礼从广东乐昌赶回,再次指示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避开强敌,化整为零,隐蔽活动,以保存力量。第三大队适时地改变了斗争方式,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敌人,渡过了艰难岁月。
卢沟桥事变后,湘南游击区各支部队先后实行战略转变,走向国共合作抗日的道路。
蔡会文 中共湘粤赣边特委书记、湘粤赣边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
李林 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湘南游击区
周礼 中共湘南特委书记、湘粤赣边游击支队政治委员
(1934年8月—1938年4月)
湘南的大山巍峨高耸,云雾缭绕,山峦起伏,气势不凡,然而,就是这些高耸入云的大山,才是我们红军游击队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克服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顽强地与敌人进行着游击战争。隐藏在这些大山中的中共西边山区委员会旧址——湖南省桂东县四都桃寮。
湘粤赣边特委和湘粤赣边游击支队队部旧址——桂东县东洛乡赤水仙。
湘粤赣边特委和湘粤赣边游击支队所在地,湖南省桂东县东洛乡赤水仙所在的山区。
周礼:《湘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回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湘南游击区·鄂豫边游击区》,第36页。
湘粤赣边红军游击支队集结整训地旧址——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