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04900000007

第7章 文化苦旅(6)

法国著名女作家、《第二性》作者西蒙·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你看,波伏娃把女性的气质提高到了整个文明的高度,真是了得。波伏娃不愧是女性的骄傲。行文至此,我想问问至今还不想认真读书的女性,你想永葆美丽吗?你想做表里俱澄澈的完美女人吗?你想保持佼佼女性的美丽尊严吗?那么,赶快从酒桌、麻将桌和舞厅里走下来,书房是你做美丽、时尚、智慧好女人的唯一归宿。书,是你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家园、永远的情人。它,永不弃你哦。这又正如著名女作家张芝萍所说:“爱读书的女人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优秀女性说女性读书,说得多到位哦。这一点,我也有切身体会。我在小城6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不知道为了什么,痛苦、落寞、忧愁、孤寂、伤感一直包围着我,甚至还有眼泪、有伤痕、有凄风、有苦雨,有朋友弃我而去,而书却始终伴随着我,永不变节。由此你可想想我对书的感情了。书啊!我希望撷取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叫我如何感谢你……

一位青年作家说:“跟男人不同的是,上帝造就的女人,是无时无刻都美丽的,女人才是美的化身、善良的化身和温柔的化身。女人每时每刻都应该是美丽的。”说得多好啊!女性朋友们,怎么着都不能辜负上帝的期望、上帝的旨意,如饥似渴地读书,热情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吧。为自己活着,活得越美好,女人越会对自己欣赏的男人产生永久的吸引,这就是平等。与男人平等是真正地活出了女人味。有了这种与男人平等地生存于世上,平等地做夫妻的女人味,或许长得漂亮,或许长得不漂亮,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古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态”。“态”是古代说法,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女性的气质和风度。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态”与女人,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金银之宝气。“态”当然有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如何培养,那还是读书、读书、读书哦!除此,不会有第二条道路。读书的女人是绝对有气质风度的、绝对有无数男人爱慕和景仰的、绝对浑身洋溢女人味的……

文章到此本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想再多说两句,那就是女性朋友应读哪些书?爱好文学的女性朋友,我建议通读英国的《简·爱》、美国的《飘》、中国的《红楼梦》、俄罗斯的《复活》。你知道吗?有这样一本书,只要一打开,便摆脱了书的形式,顽固地融入你的生命。恰似一朵美丽的花,即使凋谢了,你的记忆中仍然萦绕着它的芬芳,久久不散,这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读《简·爱》的理由,青年作家麦子作了最好的诠释,现在是应该让简·爱流行的时代,每个女性都应该静静地坐下来,在灯下细细地捧读《简·爱》,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爱是一个神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人,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自己永远的春天。女性朋友们,愿你们在书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春天,祝福你们……

我说于丹

我说过许多次,我是基本上不看电视的。偶尔打开看看,只是消遣而已。忽一日,看见中央台10套《百家讲坛》上,一靓丽女子侃侃而谈,便立刻被她清丽的外表,儒雅的气质,动听而圆润的京腔以及近乎完美的表演动作所吸引。更甭提她那深入浅出、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解。这人便是时下被人誉为“学术超女”的于丹。那阵子,只要身子在电视机旁,我会场场不落地听于丹讲《论语》、《庄子》,并且很快再读《论语》和《庄子》的原著。

应该说,我那时是于丹不折不扣的拥趸。俗话说,文人相轻,作为同是读书人的我,能够从整体上承认于丹,至少说明她有相当的实力。我甚至认为于丹讲《论语》,要胜过易中天讲《三国演义》、刘心武讲《红楼梦》、阎崇年讲《明清兴亡史》。我想,至少在语言表述和手势上要略胜一筹。一句话,我觉得于丹讲得不错,于丹的成功和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可以说,于丹一炮走红,而且是红透了半边天。这时,有人不干了。3月2日,由中山大学研究古文献和古诗词的博士徐晋如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博士”在知名论坛《天涯》上发帖签名发文。对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讲解《论语》感到愤怒。声明说,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化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并要求于丹向观众道歉。

徐晋如等“十博士”这一招,我确实没想到,后来看到后,也是简单地认为这是文人之间的相轻,嫉妒人家于丹一夜走红而已。再后来我又想,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徐晋如等“十博士”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读的是名牌大学,研究的是古典文学,可谓是饱读诗书,学有专长,攻有专术。用我们学中文的行话来说,他们是方家,是真正的古典文学权威。他们对于丹的抵制甚至是愤怒自有他们的道理。试想,于丹用大众语言去解读孔子庄子两位先贤,当然离正规大学的模范解读肯定有不少距离。又由于个体理解的差异,肯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丹的解读甚至有谬误,在所难免。“十博士”为了维护孔子、庄子的庄严,为了维护灿烂中华文化瑰宝的尊严,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当属正常。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没有一大批像“十博士”这样的卫道士,当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受到蹂躏时,谁来捍卫呢?实际上,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我们民族许多灿烂的传统文化都被肢解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试想,如果孔子的《论语》和庄子的《庄子》都像于丹阐述的那样通俗易懂,那还要大学神圣殿堂的教授、博导干吗?那古代许多莘莘学子还会受“头悬梁椎刺骨”之苦干吗?由此可见,学好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不是那么容易的。况且,于丹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士,而是北师大的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影视学博士和古典文学博士在古典文学领域谁更权威,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于丹不是古典文学博士反而大讲古典文学的经典,难道我们就因为这可以武断地说人家不行吗?易中天不是史学博士而是中文博士,不是在大讲《三国演义》吗?而且也讲得挺好。所以,我认为于丹不是古典文学博士就不可以讲古典文学,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有实力。我觉得,一、于丹有比较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二、于丹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天赋;三、于丹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是有贡献的、是有功的。她的功大于她的“过”。这里,我很同意3月12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另外“十博士”为于丹维权发表的声明书。他们认为,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解读,起码促成了许多人重温经典,进而对于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大有益处的。毕竟,文化与经典的主要功能不应该是被束之高阁,被人崇拜。而对于方方面面的责难和质疑,于丹自己也是清醒的。她说,自己的出发点就是要“稀释经典”,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处在跨世纪的时代,正是人们因为选择过多而空前困惑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简单而朴素的原则,需要一种恒定不变的标准,让我们去明辨是非,真正做到智者不惑。

我认为,正是因为于丹的清醒才造成了于丹的成功。于丹的成功在哪儿?贡献在哪儿?于丹的贡献就在于,用深入浅出的富有个性的讲解,使孔子庄子两位先贤及其著作为广大受众所认知、所接受,使人们有兴趣读这两部书,进而发展到读其他的文学经典,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原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经典、如此的伟大、如此的了不起。伟大祖国不朽,中华民族长存。

于丹,一个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清新隽永的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给国人送上了一道古典文学的快餐。尽管这道快餐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将高雅深邃的学术研究成果向大众进行了传播。使华美的经典走进了通俗易懂的大众殿堂,从而和大众的表达与接受方式进行了对接。于丹,一个优雅而大气的纤纤女子,作了破冰之旅,作了很好的尝试,可喜可贺。汗颜的应该是我等古典文学底子不厚基础不实的所谓大男子。

我们在肯定于丹的同时,并不是说于丹就十全十美。如果于丹能兼听徐晋如博士及社会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完善、改进、提高自己,岂不两全其美。一方面说明于丹不仅有文化,而且有度量,兼听则明啊!另外一方面,于丹也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不奇怪啊,更不丢人。因为大千世界,日新月异,谁都需要与时俱进。

于丹,勇往直前,一路走好!

乘着歌声的翅膀

在许多场合我说过,我在小城6年,陪伴我的除了书就是音乐,这两者密不可分,不分伯仲,都是我的挚爱。如果非要分,那读书是伯,音乐是仲。我常想,书和音乐犹如日出东方的阳光照耀着我,好比黑夜里的月亮浸淫着我。这辈子恐怕是离不开书和音乐了,如果没有书和音乐,我真的不知如何打发这多愁善感的岁月……

许多年了,多少个黄昏,多少个夜晚,我一人回到住处,首先是打开音响,放上自己喜爱的歌碟,沏上一杯香茗,点上一根好烟,手捧一卷好书,然后一边品茗,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读书读到入迷处,免不了击节称赞;听音乐听到动情处便索性放下手中的书,闭上眼睛,和着节拍,静静地享受。那感觉真是荣辱皆忘,妙处难与君说。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音乐家,我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我常想,这些人如果不是天才,不是上帝的使者,那会是什么呢?如果是像我这一类的凡人,是绝对写不出有如天籁之声的曲子的。诸如,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格林卡,苏联时期的词作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德国的门德尔松、贝多芬、勃拉姆斯,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意大利的卡普阿等,演唱者,诸如沙拉·布莱曼、席琳·迪翁、巴巴拉·史翠珊、胡里奥·伊格雷西亚斯、瑞奇·马丁、多明戈、帕瓦罗蒂、邓丽君、蔡琴,那美轮美奂的曲子,经他们那美妙的歌喉一演绎,便成了天籁之音。每当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的时候,我的心中对天才作曲家和歌唱家的感激,真是无以言说。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天才的杰出贡献,这个世界不知要失去多少美好、多少快乐、多少芬芳。真是“天不生孔丘,万古将长夜”啊!由此可见,天才们的杰出贡献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无法估量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许多年了,我养成的习惯是,基本上不看电视,甚至一两个月都不看一次,电视对我纯粹是摆设。我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都耗在读书、写作和听音乐上。甚至是在我写作的时候,我也不忘放上一碟小提琴独奏、排箫独奏、萨克斯独奏或者长笛独奏和单簧管独奏,一边让音乐响起,甚至是包围着我,然后安详地放飞自己的思想,静静地写作。这时,似乎一颗孤独、浮躁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宁静,心里便多了一分慰藉、一分感动、一分真爱。而在音乐的世界里,我听的大都是外国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英文的原版歌曲和俄罗斯的原版歌曲,中国歌唱家中,除了邓丽君、蔡琴的歌唱和王洛宾的作品外,基本不听。后来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呢?我反思自己,我有那么老吗?一方面,我对那种没有文化底蕴的白开水般的所谓音乐的厌恶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对我自己非常欣赏的欧洲古典音乐却如痴如醉。说来朋友们可能不信,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坐一天一宿的火车奔到北京,为的是专门看一场心仪已久的俄罗斯经典芭蕾,虽然劳民伤财,可我觉得值。金钱有价,可来自俄罗斯原乡的经典芭蕾无价哦!即使在小城流浪悲伤的日子里,我也有毅然驱车300多公里,一路狂奔到大武汉,为的是看一场爱尔兰的踢踏舞。至于说南昌的世界军乐节和俄罗斯军队远东歌舞团的演出,我当然是不想错过的。看见这些世界顶级音乐团体的演出,我就在想,为什么有的人能把音乐这种东西做到极致啊!比如说,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他的天鹅湖组曲:“序曲”、“圆舞曲”、“四个小天鹅”、双人舞、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拿破仑舞曲、马祖卡舞曲,如歌的行板、1812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真的令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又比如说沙拉·布莱曼的歌声:“七月里的冬天”、“失去的孩子”、“苍白的浅影”、“月亮之子”、“卡夫里女人”、“只与你相随”、“月亮河”等。听沙拉·布莱曼,哪怕你多么的心浮气躁,多么的不顺心,多么的情场失意、多么的官场倒霉,你只消听上一刻钟、半个小时,你便会不自觉地进入她所创造的神奇世界。霎时,你疲倦的心、流泪的心、孤独的心、浮躁的心、受伤的心便会得到抚慰和安宁;便会想,这个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歌声,仿佛从天穹直达人的心坎,即使有天大的不快乐,也要好好活着,为自己,也为沙拉·布莱曼的歌声……

天才的音乐家不止是柴可夫斯基,同样,天才的歌唱家也不止是沙拉·布莱曼。所以,对这些天才音乐家的杰作,我尽可能地“一网打尽”,尽收囊中,特别舍得投入,家里大大小小的歌碟,没有一千,也绝对有八百张。同买书一样,我宁愿食无肉,居无竹,也要有书有歌碟。哪怕我一天听不了两张,可我能天天看着他们,心里便踏实、舒坦,便想,总有一天,我会听完它们……

我最喜欢的歌曲是德国大诗人海涅原诗、德国大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对于它的喜爱,我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情不自禁。我曾在许多朋友面前清唱过,也跟许多朋友朗诵过。夜深人静的时候、乍暖还寒难以将息的时候、伤感孤独落寞的时候,我一遍一遍轻轻地哼唱,心里便觉得畅快和温暖。“乘着那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那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月亮在放射光辉,玉莲花在那儿等待,等她的小妹妹……”

朋友,你孤独吗?你落寞吗?你爱音乐会像爱你的爱人一样吗?那么,来吧!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享受着温情和安宁,做甜蜜幸福的梦!

腹有诗书气自华

4月25日,是世界读书日,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13亿人口中,有读书习惯的只有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我听后,不禁毛骨悚然,唏嘘不已。然而,这就是现实。现实是残酷的,但容不得半点虚假。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改观,并将长期存在。

同类推荐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选读

    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读”,试图以感性的方式接触一些作家的作品,进行贴近心灵的解读。
  • 巴桐煮字

    巴桐煮字

    本书作者承袭一贯的幽默洒脱的文风,处处蕴含哲理睿智的机锋。不少篇章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闪烁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诗意与精致的文字,带给读者美妙的悦读感受。作者以“煮字”为标的,凸显他对文字的苛求。他试图颠覆惯性的便词常语,殚精竭虑地将方块字“煮”化、激活。
  • 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0世纪80年代至今,牛撇捺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之余致力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研究和杂文创作,主编了《中国西部经济》《中国回族文学史》《宁夏新闻出版史存》《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等专著或丛书,并相继出版了《中国人的宰一刀》《中国人生气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非理性中的理性》《拟谏官文化》等十三部作品集。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但数十年里从未改变的是,贯穿这些文章始终的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
  •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他还一直爱不释手,直至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在病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时常很有兴致地和身边的同志谈论和评说。本书重点将讲述了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批注、评论和轶闻趣事,不但让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而且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智慧。
热门推荐
  •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

    《历史的结构》由章笑力所著,主张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过,与上述这些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观不同,它认为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从一个均衡期或者说间歇期、常态期,经过危机期或者说剧变期、突变期、变态期,向另一个均衡期前进。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历史仅仅只做循环运动,而是会通过革命来使自身从均衡到均衡的循环中向前发展。也可以这么说,历史在常态和变态的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变态引发革命,历史就会进入新的高一级的常态。
  • 鬼继的世界

    鬼继的世界

    在我所描述的世界里,纷争不断,战火纷飞。剑刃刺穿肉体时那悲鸣的哀嚎,持剑者胜利者般犀利的眼神,哀嚎者站在生命终点的站台上那恐惧、不舍、以及深入骨髓般的绝望。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世界中,那些人依旧坚强的生活着,因为他们相信‘爱’。这些人是世人眼中的怪物,被世人所厌恶、疏远、甚至是残忍的屠杀。因为在世人的世界中他们被称为‘鬼继’,是一群拥有力量而不能控制的疯子,更准确的说是杀人狂魔。我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
  • 柳山异事录

    柳山异事录

    柳山和小伙伴的奇闻异事,当前《无形人》《绝舞》
  • 异世之妖言惑众

    异世之妖言惑众

    当可掌握五大元素的天灵之体,遇到独自称霸洪荒的审判神兽!当她迫不得已练就了妖术!当妖女遇到正派男主!且看妖女如何得道成仙!
  • 青袍客传奇

    青袍客传奇

    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我就已经算出了他的一生会是怎样。几乎没有人知道他那青袍和面具下面究竟隐藏了一副怎样的面孔,但我知道,那是一颗孤独的心灵……——蓝缨子
  • 武灵战天

    武灵战天

    地球末法时代,灵气稀薄,草木精华绝迹,修武之路,难于登天,非百年天才者不可入门,非惊才艳艳者不可小成,非绝世妖孽者不可大成,千年布局,万年谋划,有寒光临世,一剑威压诸界!
  • 心之所往

    心之所往

    三教九流,五湖四海,诸子百家,诸多势力鱼龙混杂,而在这血雨腥风,尔虞我诈中,一个经历百世轮回的灵魂,又会闯出怎样的伟业奇功?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警探科恩斯特

    警探科恩斯特

    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就是传说中的警探,科恩斯特是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个。现在,我们就由科恩斯特来了解这个神秘的职业。
  • 青春挽歌之爱你不悔

    青春挽歌之爱你不悔

    三年青春,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可现实终究太现实,我们辜负了彼此,没能牵手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