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经历的悠长岁月谱成的历史,成为人类反省自身、获取经验的一座无穷尽的宝藏。作为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历史提供的是一种广阔深层的知识背景,为其他学科以及大学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好它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时空定位,联系其相关的背景知识,把问题放入历史时空里理解,所以这绝对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
我从小并没有“通读二十五史”那般的知识功底,爱看古装电视剧却是真的。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更多地把兴趣理解为一种心理暗示,即有心学好它,并坚信自己喜欢它。客观地说,每一门学科都有枯燥的基础知识、令人感兴趣的部分以及难点知识,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人,只是三者的比例不同而已。心理暗示的作用就在于支持你不断摸索前进,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就是为了去发现并学好令你感兴趣的部分,而这两者的积累会成为你攻克难点的知识和力量之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会促使你更精益求精地去夯实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结构,反思疑难问题,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各类学习方法。
我觉得学习高中历史必须把握好两个层面,即“明史”和“解史”。“明史”指明白历史事件的背景、具体经过、相关知识。而“解史”指理解把握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的特征,学会评价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趋势,寻求历史的规律等。
就具体的学习方法而言,“明史”需阅读和记忆,由粗至细地把握,这是一个耐心的循环往复不断补充的过程。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先复习书本知识、再做题的习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发现不会做的基础知识题时,再从书中查找,如果该知识点较为典型,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疏忽了这个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这一点在复习阶段尤其重要。也只有这样,习题的检验效果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使你有针对性地完整地巩固知识结构,加深印象。
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初中学习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知识容量的扩大和内容的复杂化,技巧性的记忆和体系上的梳理对于巩固整个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记忆树”的方法可能最为基本常用。以历史阶段为主干,不同阶段特征、背景,然后是具体事件、相关知识,基本与书本结构相似。然而这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其他线索、方式加以细化、巩固,例如以一个地区某个历史事件为线索(例拉美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每次发生的背景、性质、意义不同),同一阶段不同地区的比较为线索(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我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的欧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等。在此不多举例了,相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所体会的。我想说明的是,对于这些散落在书的不同章节甚至不同册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应善于用一些线索串起来,经常思考和梳理,例如在看世界近现代史的时候,想一想这个时间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这种联想可能有时候对答题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但对于扫清知识盲点、巩固知识结构、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非常有益。
“解史”是建立在扎实的体系化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是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也往往是难点所在。它要求具备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题中往往集中体现为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想从容应对这一类题,必须在平时下苦工夫,而关键在于思考式地学习。初学的时候也经常迷惑,初中时那种简单的阅读记忆方法似乎不再适用,仿佛怎么努力成绩也上不去,考试题总是那么难。问题即在于机械式地学习。其实所谓思考式的学习并不玄妙,只需要多一些用心的投入。许多课后的思考题和老师课上的思考题都是很具启发性的,不要懒惰地“一笑而过”,因为这放弃的可能就是一个考试题甚至一个高考题!(题不一定一样,但可能思路相关或一致。)重点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思考的过程,开始或许很难,但一定不要放弃,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和同学、老师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方法,从想不出一点答案到能够有一点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起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样,对于平时不会做的习题,不要立即盲目翻书或问同学,先思考一下,能够想到多少就是多少,能够落笔就落笔,然后再通过翻查书本进行补充,一定要有思考的过程,不要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在平时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碰到不会做的题,都不需烦躁,试着换一种心态,把它当作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提高能力的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一定会有所收获。质变在于量变的积累,思考能力的培养正在于不懈地坚持,这个过程纵然艰苦,却一定要相信会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刻!
最后要提醒各位学弟学妹的一点是,务真求实固然是好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钻牛角尖,无需因一个偏僻的知识点遗漏而担心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毕竟是一门人文学科,重在理解和体系性的知识把握。怀着平和的心态,该放手时则放手,在把握好重点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去顾及一些细碎的知识点,再去涉及一些疑难问题,切勿因小失大。
以上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些体会,粗拙简略,虽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些许借鉴意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只要真正有心学好一门学科,并用心投入,不断反思,便一定能够摸索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习少一些枯燥和困难,多一些趣味和自信,帮助你走向成功!
(本文作者,应俊:北仑中学200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