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枠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对我们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无论作怎样的强调也不会过分,因为阅读是语文能力的根本,是语文水平的基石。
阅读是诗意的,就算是身居斗室,也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拥有自己的一方花园,赏松间明月,品碧云黄花,听琵琶幽怨,望鹰击长空。能在宋代豪放派词章中高歌激扬的豪情,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体会深刻的荒诞;在课文中领略鲁迅文笔的尖锐犀利,品味钱钟书语调的诙谐老练,体验庄子的逍遥云游,观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阅读可以让我们结交众多朋友,增加无数阅历,历经千秋万岁,我们的生命在文学的世界里如历史一般地伸展。一外国作家这样认为:“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书上的语言都起过无可比拟的作用,谁要是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一旦拒绝第二个现世、第二份经验,他最终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并缩短自己的寿命。”余秋雨也说过:“世事纷扰,人生无常,如果既不想离群索居又不想同流合污,那么,最安全的选择就是读书。我们的读书不是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升迁,而只是为了摆脱平庸而走向精神充实。这样的读书,为繁忙的浮生找到一个岛屿,又找到一批自由出入的小船,此间快乐,绝非一切不读书的人所能体会。”古今中外的文人在阅读中丰富情感、充实精神、历练心智、完善人生。
阅读又是理性的。语文学习的中心是阅读,阅读的主线是理解,而理解需要理性的支撑,对课文的阅读尤其如此。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说:“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他还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见解都要求我们在理性的导引下阅读。理性的阅读含以下几步。第一步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掌握课文的大意。第二步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三步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语言特色,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第四步是“熟读”,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对名言佳句熟读成诵,完成由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理性的阅读,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意,以至于融会贯通;有助于我们在有目的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思路,提高阅读效率,在有序的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规律。
阅读应该是多元的。阅读的多元就是博览群书,刘勰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博观要注意阅读对象、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分清精读、粗读、略读之别。首先应立足课本,把课本读本读通读熟,细细品味,知其妙处,咀嚼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特点,努力吸取其优点为我所用。其次要博览众书群刊,借古典诗词陶冶性情,借名人传记体验人生,借小说戏剧知晓人性,借散文杂文开阔视野。多元的阅读,需要多样的方法。阅读时事报纸,以了解信息为目的,可采用跳读法,知其大概即可;阅读时文杂志,以获取教益为目的,可采用略读法,明其大意即可。多元的阅读,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夯实语文功底。只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才能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语文知识;只有平时的“读书破万卷”,才会有写作时的“下笔如有神”。
阅读又应是精当的。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张,人的精力又有限,而语文的天地那么广阔,我们穷其一生也读不完那些厚重的书籍,我们只能挑选精品阅读。学校的“悦读屋”“阅览室”和借书室有大量的图书报刊供我们阅读,而如何选择精要的作品值得我们重视。一般而言,我们选择的应该是:1.读那些流传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名家名作;2.读颇受好评的现当代作品;3.读老师推荐的作品;4.读明事理、有意蕴,劝人求真向善的作品。至于那些文字粗糙、内容单薄的消遣读物,或只堆砌辞藻、缺少内涵的作品,还有无病呻吟的平庸之作,我们则不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因为一味地“开卷”并非都有益处。在阅读有益书刊的基础上,高中阶段精读几本书尤为重要。精读意味着谙熟作品的人物、事件和内容;意味着熟知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能信手拈来,随时应用;意味着感悟了书中的情感,领悟了书中的哲理;意味着你发现了书卷里外的意趣,有了自己独特的见地。精读几本书,能促进你更好地感受、思考、表达和写作。
阅读更应该是有效率的。效率是学习的生命,而走进文本是我们阅读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走进文本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或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中去,认真体味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它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体悟出了什么、要学习些什么。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完全融会在文本里。罗兰·罗曼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只有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与对其作品与感情的了解,才能融入作品中的世界,才能体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朱熹在论述为学方法时指出:“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的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的骨髓方好。”要能识“骨髓”,非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可。一位高考高分考生是这样说的:“我的语文学习从不枯燥,每一篇文章都能带给我尽情的享受和无穷的快乐。这其中的奥妙,不外乎多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多读作品,多用情体味作品的含义。”另外,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附录: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参见枟语文课程标准枠)
文化经典著作:如枟论语枠、枟孟子枠、枟庄子枠等;
小说:如罗贯中枟三国演义枠、曹雪芹枟红楼梦枠、鲁迅枟呐喊枠、茅盾枟子夜枠、巴金枟家枠、钱钟书枟围城枠、沈从文枟边城枠、塞万提斯枟堂·吉诃德枠、雨果枟巴黎圣母院枠、巴尔扎克枟欧叶妮·葛朗台枠、狄更斯枟匹克威克外传枠、列夫·托尔斯泰枟复活枠、海明威枟老人与海枠、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枟女神枠、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王实甫枟西厢记枠、曹禺枟雷雨枠、老舍枟茶馆枠、莎士比亚枟哈姆莱特枠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枟语文常谈枠、朱光潜枟谈美书简枠、爱克曼枟歌德谈话录枠等;
报刊推荐:如 枟语文报枠、枟作文通讯枠、枟中学生阅读枠、枟读者枠、枟青年文摘枠、枟视野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