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彗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彗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距离和位置;以及欧空局用暗物摄影机和太阳电池阵列参加了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
开发中的主要项目有:X射线多镜头飞行任务,定于1999年发射;Cluster-2,它定于2000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国际伽马射线实验室,定于2001年由“质子”号火箭发射;Rosetta,这是一次与彗星汇合和进行实地臭氧分析的飞行任务,定于2003年发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FIRST,定于2005年~2006年发射。
欧空局向几内亚海湾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六颗第一代Meteosat卫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来提供了连续的气象数据。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颗卫星,即1997年9月3日在库鲁由阿里亚娜发射的Meteosat-7,将使其覆盖期延长到正在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合作研制的第二代Meteosat卫星第一个航天器能够在2000年之后提供地球静止数据为止。
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和美国的联系。
欧空局研制了两个系列的业务卫星:租给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欧洲通信卫星和租给国际流动卫星组织(前称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海洋通信卫星。1989年欧空局还发射了奥林匹斯试验通信卫星来演示通信和广播中的新用途。
在卫星导航方面,欧空局正在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和Eurocontrol密切协作研制EGNOS,这是一个将补充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的欧洲卫星导航系统。
发射装置
阿里亚娜火箭
阿里亚娜火箭
欧洲航天局成立伊始,它就把发展火箭技术当做首要目标,为此由11个国家参与组建,成立了阿里亚娜空间公司。
它最早的型号是“阿里亚娜1”型火箭,这种火箭能将1.8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将2.5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高度为790千米的太阳同步圆轨道。
现在阿里亚娜火箭已经过渡到5型家族时代,它是被广泛使用的型号。“阿里亚娜5”型火箭是欧洲航天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改进开发的火箭品种,跟上几个型号的发展历程近似,“阿里亚娜5”型火箭也走过了一段曲折不平的道路。
1996年6月4日,首次发射因火箭导航电脑系统发生故障而失败;1997年10月30日,第二次发射又因火箭发动机提前关闭致使两颗模拟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2001年7月12日,第10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发射时,火箭最高级推进器提前熄火,导致两颗卫星没能送入预定轨道。直到2002年3月1日,第11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的发射才取得了成功。
研制“织女星”火箭
在2005年以前,欧洲航天局就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发射推力不高的火箭,这种火箭应该是“阿里亚娜”火箭的小弟弟,它已被列入研发日程,但是这种火箭却不从属于“阿里亚娜”家族,这种火箭的名字叫做“织女星”。
“织女星”火箭具有较小的推力,它全长30米,直径3米,发射重量为130吨。“织女星”运载火箭将由4个推进级组成,包括3个固体推进级和1个可重新点火的液体推进级。按照最早的设计思路,它主要用于发射小质量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各种科研卫星。该火箭可以将1.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700千米的极地轨道,或将1.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12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国际合作
为了实现其空间目标,国际合作是欧洲空间政策的中心内容之一。欧空局不但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传统的航天国家合作,而且还与新兴的航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
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合作显然是与美国航天局的合作。欧空局还参与了与俄罗斯和俄罗斯航天局的协作项目,例如1994~1995年的欧洲“和平”号飞行。另外,已经与日本建立起了重要而具体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在数据中继卫星和国际空间站硬件交换领域。
欧空局还与捷克共和国、希腊、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空间科学、地球观测和电信等领域与这些国家进行技术一级的培训和联合项目。
欧空局与新兴空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订和进行了一些相互感兴趣的项目,援助它们开发自己的空间活动。欧空局还不定期地组织与空间应用有关的区域培训班。
欧空局与欧洲的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特别是与在空间活动中日益活跃的欧洲联盟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在未来气象方案方面的协作。此外,它注视着联合国许多专门机构的工作。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是欧空局的一个重要论坛,它在该委员会中具有观察员地位。欧空局还与外层空间事务厅保持密切联系;根据第二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的一项建议,这两个实体制订了一个重要的培训和研究方案。
发射场的选址条件
事实上,火箭发射场最理想的位置是选在地球赤道附近,这是因为从赤道发射卫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所获得的最大初速。因为发射场离赤道越近,则初速度越大;相反,如发射场偏离赤道越远(即纬度越高),则初速度越低。
例如,在赤道上,运载火箭的初速度为465米/秒,而在位置偏北的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初速度仅为210米/秒。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俄罗斯航天发射场必须用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完成的任务,而在赤道附近的发射场只需用中型运载火箭就能胜任。
陆上发射场由于国界和居民点等原因,其发射方位受到限制。即使位于海边或近海岛屿的发射场,由于船舶航线或渔场的关系,发射也会受到限制。例如,日本的航天发射场临近渔场,因此,他们同渔业公会订有协议,一般在渔业旺季不得发射卫星。然而,对于设在大洋深处的海上发射场,上述种种麻烦可以统统避免。
除此之外,火箭发射场应尽量远离居民稠密的居住区,以免给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一旦发射失败,也不会给附近居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损失)。故火箭发射应选择合理的发射区、回收区、落区和禁区。如果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发射场选址还应满足如下几点要求:
自然条件良好
(1)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场区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降低建场的工程造价和发射时的跟踪观察。
(2)地质结构稳定,避开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查明是否有可供开采的矿藏和其他自然资源。
(3)具有好的水质、供水条件和丰富的水源,以保证发射活动中大量用水的需要。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的冷却供水系统,要求每分钟能够提供3.25吨冷却用水。前苏联/俄罗斯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现属哈萨克斯坦,由俄罗斯租用)曾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开凿了一系列深水井和蓄水池。
(4)具有较好的气象条件,即晴天多、雷雨少、气温变化小、风速和湿度低。因为气象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航天器的发射、回收、着陆、测量跟踪、设备的维护保养,甚至影响发射窗口的选择和发射场的利用率。
有良好的航区
航区是指航天器起飞至入轨这一段的飞行路线下的地面区域。航区应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重要的工业区和军事要地等,以防飞行失事或完成任务的运载工具坠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航区应尽可能延伸,以满足各种发射任务的需要。能满足发射各类倾角航天器的射向要求,这也是提高发射场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般很难做到。
具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保证运载工具、航天器、推进剂和各种器材、设备和生活物资等的运输。美国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直径8.38米,长47米,除在场区总装外,整体运输只能靠海运。航天飞机发射场建在海边,满足了这一要求。
具有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
航天器在发射前要完成大量测试等准备工作,实施发射和发射后的跟踪测量、数据处理等也需要强大的电力和良好的通信条件。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是发射场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利于环境保护
运载工具和航天器所用的推进剂及其废液处理,发射时的声震等,都会对周围地区造成污染。美、俄等国的发射场建在海边或沙漠、沼泽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具有布设测控站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
测控站是航天器发射后,对其进行测量控制的重要的地面机构和设施,是航天发射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其选址不可忽视。
有良好的社会依托和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对于成千上万的发射场工作人员来说,搞好发射后勤和生活保障亦十分重要,故在建发射场前须对所在地经济状况进行调查。
另外,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射场可能需要扩建和改建,这在选址和建发射场初期就应予以考虑,比如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工作经验、设备和设施等进行改造扩建,怎样才能节省费用和器材等。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场就是在现有发射场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起来的。
当然,建发射场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如国家间关系、外交问题等等。同时满足上述各项是较难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应以主要问题为主,其他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综上所述,火箭发射场的选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发射场应首推设在赤道上的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目前,其商业卫星发射承担业务量占世界发射总量的60%以上。
为何天文台多造成圆顶
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像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为什么天文台多造成圆顶结构呢?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另外,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南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发射场的组成部分
因为发射场的规模不同、所承担的发射任务不同,以及受客观场地条件的限制,各个发射场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最佳结构方案。然而,综合考虑,所有火箭发射场(航天发射场)还是有共同组成部分的,这就是:技术区、发射区、测控系统、技术保障系统、生活区和后勤保障系统区等五部分。如果发射场还用于发射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则应建有回收区和着陆区。但回收区和着陆区可不隶属于发射场。
技术区
技术区是火箭发射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设施配有各种通用和专用技术设备,用来对运载工具和航天器进行验收、存放、组装、测试,也可以用来对运载工具和航天器进行定期检查。
运载火箭等运载工具和航天器在技术区最后组装,并进行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给运载火箭各级助推器和航天器加注高沸点推进剂和充填压缩气体,并把它们对接好,为运往发射区做好准备。对运载工具和航天器来说,技术区起着从制造厂到发射区的中间环节的作用。
目前,大型和超大型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基本都在技术区组装和测试。组装方式与发射的准备工艺技术有所不同,所以技术区的结构与组成也必然不同。比如俄罗斯在技术区采用水平组装、对接、测试,呈水平态运往发射区。而其他国家则有另外的方案,如美国、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则采用垂直组装、对接、测试,垂直整体运往发射区。这两种方案各有特色。
发射区
发射区是用运载火箭对航天器进行发射的场所,配备有一整套为发射服务的专用和通用设备和建筑。它接纳来自技术区的运载工具和航天器,并把它们起竖到发射台上,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如果垂直整体运往发射区,就不再进行测试)、加注推进剂、充填压缩气体、瞄准和发射。
一个发射场可有多个发射区,各发射区之间的距离要合理,应考虑万一发生事故时,地面设备和运载工具及航天器的安全,也要考虑发射噪声的影响。